【摘 要】“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在互聯網時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打通“兩個輿論場”。以期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既是媒體的責任,也是媒體贏得受眾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輿論場 民間輿論場 主流輿論場 傳媒格局
“一開電腦,就覺得社會黑暗,官員腐敗,惡勢力橫行,民不聊生,仿佛馬上就要革命了;一開電視,就覺得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載歌載舞,天下太平,長治久安,一萬年都不會出事。”這個廣泛流傳的短信息,揭示了這樣一個現實:目前我國存在兩個輿論場①——“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這兩個輿論場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輿論聲音和觀點,它們相互獨立、互不干涉,好像水火不相容,形成了我國目前受眾獲得信息和參與交流的媒體新格局。
傳統媒體的報紙、電視已經著手對兩個好像完全割裂的輿論場進行研究,破解兩個輿論場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課題,以試圖打通兩個輿論場,幫助受眾接受準確無誤的信息,以形成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筆者認為,這既是傳統媒體的責任,也是傳統媒體再次贏得讀者獲得良好生存環境的“背水一戰”。
兩個輿論場的形成淵源
兩個輿論場,從形成的格局來看,一個輿論場是由黨報、國家電視臺、國家通訊社等代表主流的聲音,體現主流輿論導向的“主流媒體輿論場”,他們忠實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個則是依托于口口相傳的“民間輿論場”。因為有了微博客、BBS、QQ、博客等載體,人們有了自由議論時事,針砭社會,評論政府公共管理的新平臺,因此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改寫了“輿論引導新格局”③,讓“民間輿論場”的聲音變大、變響。
從兩個輿論場發展的歷史軌跡看,“民間輿論場”主要是從過去一村、一廠、一街茶余飯后的議論開始,受傳播的局限,它只能成為一個區域的“小道消息”,不能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然而,有了互聯網的“發酵”,那些零碎的、孤立的、片面的言論和信息得到迅速傳播和交流,其傳播的速度、范圍被成千上萬倍放大,極易形成地球人的議論,這也是“民間輿論場”引起各方關注的原因。而傳統媒體由于有高素質的采編團隊、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及時反映、權威報道,在眾聲喧嘩中構建起了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引導的“主流輿論場”。這個輿論場因為內容、形式總是“高高在上顯得曲高和寡”,但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的傳播后,曲高和寡的聲音也被傳得更廣、更遠而贏得更多的受眾。
對這兩個輿論場實際運行的調查發現,其實,兩個輿論場也并不是絕對割裂、相互對立的,它們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兩個輿論場關注同一個話題
從這兩個輿論場關注的主題來看,還是比較一致的,都是對國家大政方針,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等民生方面主題的關注,只是表現手法有所不同。“主流輿論場”從正面積極配合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表現方法平和理性;“民間輿論場”則是從不同角度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表現手法有的充滿“火藥味”和對抗性,有的充滿感恩和感激,有的滿是疑惑和不滿。
無論是“火藥味”式的對抗,還是充滿感恩感激,亦或是疑惑和不解,皆因關注人眾多而成為地球人追逐的信息熱點。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時提出:“認真研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的要求,“主流輿論場”應創新形式、方法和手段,靠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來爭取受眾、凝聚人心、促進共識。④
“主流輿論場”要主動打通與“民間輿論場”的聯系,讓“主流媒體場”多接地氣,更多地關注“民間輿論場”的熱點,幫助“民間輿論場”克服“憤青”式的輿論發泄。
不久前,美國尼爾森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了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因此,有專家稱,中國不少網民患上了所謂的“壞消息綜合癥”。⑤
由于真相有時也會在“壞消息效應”中迷失,“習慣性的質疑”可能會傷害推動社會前行的正面力量,⑥這就要求“主流輿論場”要主動介入,關注民生,主動跟蹤、解讀 “民間輿論場”的聲音,用更強的聲音去回應和引導。
“民間輿論場”亟需“主流輿論場”的引領
“在風云激蕩中引領思想,在眾聲喧嘩中回應民意”。“主流輿論場”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要提供更完整的信息;在淺閱讀時代,要承擔更深刻的思想的責任。
在互聯網時代,“主流輿論場”若想真正位居主流,就得做“民間輿論場”紛亂信息的過濾器,做“民間輿論場”偏激情緒的緩釋劑,做廣大受眾心態的壓艙石。這是主流媒體應盡的責任,應有的氣度。追蹤民間輿論場貼文,關注網民意見,但同時要為網民提供專業判斷。
民生是“民間輿論場”關注的熱點,也是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切口。前不久,著名醫學家戴尅戎院士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痛陳“全世界兩百個國家中,只有二十幾個國家看病要錢!”這句話伴隨著人們對當下“看病貴”、“亂開藥”、“天價藥”等現象的憤恨,迅速在民間輿論場流傳“發酵”。“主流輿論場”立即回應,報道了《哪些國家提供了免費醫療》等新聞報道,澄清了“全世界只有20多個國家沒有實行免費醫療”的傳言,平復了民間輿論場情緒,及時引導了輿論導向,為社會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個人所得稅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為政策變化,成為“民間輿論場”關注的焦點。主流輿論場立即編發了《“月薪萬元繳稅6600元”說法不準確》等消息,在個稅調整關鍵時期,為百姓算了細賬,指出傳言中的常識性錯誤,消除民眾不安、不平的心理,起到穩壓器作用。
社會情緒的培養需要“主流輿論場”的主動作為和擔當。打通兩個輿論場,需要傳播觀念的變革和創新,努力尋找兩個輿論場的共振點,才是“主流輿論場”當下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觀點贏得“麥克風時代”唯一方法。只有“主流輿論場”引領好“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的聲音才能形成不同聲部,通過信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互享,在“合唱”中,唱出最具權威、最具可信度的新聞協奏曲。□
參考文獻
①官建文,《推進政務微博 打通兩個輿論場》,人民網-傳媒頻道,2011-11-21
②官建文,《積極推進政務微博 打通兩個輿論場》,《新聞與寫作》,2012(2)
③《打通“兩個輿論場”》,http://
www.bcpcn.com/articles/242/20087.html
④⑤⑥《人民日報校園行——復旦大學之行(實錄)》,人民網,2012-4-27
(作者單位:江蘇法制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