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巨大的信息量,給傳統報業特別是黨報帶來了挑戰。黨報應當以新媒介的發展為契機,利用“新老媒介合作”“新聞源的相互溢散”“增量改革”等方式促進自身發展。
【關鍵詞】新媒介 黨報 增量改革
一、新媒介概念辨析
華南理工大學蘇宏元教授認為:新媒介主要指的是基于衛星通信、數字化、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各種媒體。①筆者認為,新媒介應屬于涵義擴展型概念,它在當下應指的是出現時間較短,在傳播方式上區別于主流媒介并得到大眾的認可及廣泛使用的媒體。本文中所言及的新媒介指的是以互聯網web2.0時代而應運產生的媒介工具如微博客等。
二、新媒介出現給黨報帶來的困境
1、新媒介的出現對黨報的時效性提出了挑戰
刊發新聞的速度是衡量一家新聞機構競爭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傳統媒體為王的時代,黨報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消息資源而在時效性上占盡先機。然而新媒介時代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使人人都能夠扮演信源的角色。且新媒介對信息的發布無需經歷采編、印刷、發行等物理過程,即發即收,從而在時效性上,對黨報構成了威脅。
2、新媒介的出現以其特有的“類公共領域”性質對黨報的公信力提出挑戰
以微博客為代表的新媒介具有強大的交互性,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構建了一個公共領域空間。意見的交互融合使網絡媒體散發出強大的輿論監督功能并成功地使新媒介空間成為了社會的晴雨表和意見的緩沖地帶。而黨報,由于其特有的政治立場和宣傳功能,在發揮其把關人功能時對言論的管理開口較小,對于一些敏感問題的言論較為溫和,從而引起了廣大受眾對其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質疑。
3、新媒介的出現給黨報帶來了新聞專業主義的雙重考量
新聞專業主義是一種理想的新聞理念,是新聞從業者在采寫新聞報道中、傳播信息過程中向受眾呈現出最貼近新聞事實的要求。②阿特休爾在《權利的媒介》中說:“新聞專業主義就是指:新聞媒介擺脫外界干涉,擺脫來自政府、廣告商甚至是公眾的干涉而探究真理,反映真理,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可以看出,為追求新聞專業主義而做出的新聞實踐需要兩個考量因素,政府和公眾。黨報一方面要從新媒介時代大量的冗余信息、虛假信息中撇開迷霧,給受眾報道最貼近事實真相的新聞,一方面要極力克服和避免政治因素對新聞的干涉。
三、新媒介發展給黨報帶來的改革機遇
1、自媒體時代海量的冗余信息凸顯黨報“把關人”作用的發揮
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的背后也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冗余和信息浪費,且網絡等新媒介空間謠言滋生,真假難辨。由于自媒體時代信息的發出者和把關人角色的一體化趨勢,大部分受眾難以及時地從海量信息中迅速甄別出真實信息,此時,經由黨報這一把關人篩選過的有序化的信息呈現無疑對受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2、新媒介時代大量信息源促進黨報評論隊伍的建設
黨報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發表評論。黨報評論作為政府態度的傳聲筒,對疏導民意,緩解輿論壓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它還是當地政治生活的重要風向標之一。然而新媒介時代資訊雖多卻缺乏著有引導作用的意見和態度,使得眾多意見猶如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進而演化成輿論。此種情況下,黨報需要加強自身評論的建設,利用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對新媒體空間中散亂的言語意見進行整理和疏導,使網絡意見在正確的引導下逐步趨于合理化和規范化。
四、新媒體時代下傳統黨報突出重圍的做法
1、打破新老媒介壁壘,積極利用新媒介,完善傳播方式
在新媒體逐漸侵蝕傳統黨報生存空間的現實之下,黨報應積極主動地打破與新媒介之間的壁壘,創辦新媒介或積極利用新媒介技術,完善和提高傳播過程及傳播效果。黨報應利用新媒介技術,加強與受眾間的互動,融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與特性,彌補自身時效性差、互動性不足的問題,利用新媒介的全新技術特性改善自身不足,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2、發揮內容優勢,完善傳播渠道
黨報由于其特有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地位,在發布相關消息時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新媒介時代,黨報要利用其與生俱來的政治權威性繼續著重內容質量的提高:利用強大的引導能力對相關話題進行議程設置,并用傳統紙媒所獨具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做好深度報道,對社會熱點話題及時、明朗地做出輿論有效引導,持續發揮黨報的方向指引功能。有了優質的內容做保證,黨報還應利用新媒介技術積極完善,拓展傳播渠道:開設報紙網站、微博、增設黨報手機報等,利用盡可能多的傳播渠道覆蓋更多受眾,以達到最優化的傳播效果。
3、增強黨報與新媒介之間的溢散與互動
傳統媒介時代,以黨報為主的傳統報紙幾乎壟斷了議程設置。也就是說,大眾社會生活的熱門話題完全被黨報所決定。新媒介出現后,傳統傳媒領域的議程設置平衡被打破,黨報不再是議程設置話題的唯一設置者。流行于新媒介空間的話題溢散至黨報的現象時有發生。黨報要樂于接受話題的相互溢散,積極地與新媒介進行話題的交流和觀點的互動,以保證話題與觀點的時新性。
4、利用增量改革的方式,加快自身發展
增量改革的概念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提出,指的是:原有的制度層面的規定基本不變,而傳媒業與社會發展實事的對應、服務、平衡是靠新增的量。具體來說,就是黨報在保留其原有政治色彩濃厚的報道內容之外,對報紙的信息量進行擴充,加大對符合新聞專業主義,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的報道。
黨報應借新媒介迅速發展的浪潮,在充分發揮政治宣傳作用之外,利用增量改革這一曲線救國的方式,加強媒介自身的新聞專業主義實踐,成為一份政治價值與新聞價值雙全的大眾報刊。
新媒介的快速發展給黨報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給予了其改革的機遇,黨報媒體應抓住此次媒介技術更新的浪潮,將傳統媒介技術和新興媒介技術進行融合,為提升自身實力,塑造報業品牌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①蘇宏元:《網絡傳播學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②朱啟曼,《新媒介生態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與實踐》[J].《新聞世界》,20011(6)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09級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