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以金庸的社會交往為切入口,研究金庸在明報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探討以金庸為代表的報人進行公共交往的特征及其從事公共交往的原因。
【關鍵詞】金庸 《明報》 公共交往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的創作者,其名滿天下,然而了解其辦報活動者卻為數不多。《明報》作為金庸報業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份報紙,記錄著金庸的職業生涯與生命歷程。在《明報》的創辦直到轉手賣與他人的幾十年歲月中,金庸更多地作為一個報人參與到報紙的創辦、經營與寫作當中。
一、金庸的交往活動
1、《明報》簡介
《明報》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他的初中同學沈寶新創立。1959年,倆人共同出資創辦了《明報》。其中,金庸出資8萬、沈寶新出資2萬,由金庸負責編務,沈寶新負責經營。創刊第一年銷量只在千份之間起伏,初期虧損嚴重。
1962年“五月人潮”事件發生,《明報》就此事件大發評論,《明報》從過去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轉變為一份縱論兩岸時事的報章,深受知識分子的歡迎。
“文革”中,《明報》開辟“北望神州”版,《明報》成為獲悉大陸消息的重要渠道。1991年1月23日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并于當年3月份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但1992年2月,金庸主動將鼎盛期的《明報》轉讓給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1日,于品海出任明報企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金庸主政《明報》時代結束。①
2、金庸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交往
金庸于1981年的7月份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鄧小平對金庸認為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是統一最基本因素深表贊同。②
1984年的秋天,金庸從香港來到內地參觀訪問并會見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金庸返港后,這次談話的要點在他主辦的《明報月刊》上發表出來,引起震動。金庸對中共中央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平反冤假錯案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93年3月19日下午,應邀前來的金庸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的會見。在會談期間,與江澤民談論了有關香港、西藏、新聞和文藝、經濟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問題。
親見內地幾年來的發展,金庸回港后撰寫了《北國初春有所思》,該文在《明報月刊》上發表。該文描述了內地勢頭良好的發展形勢,在這可以看到金庸對中共及其改革開放政策的肯定與贊許。③
3、金庸與國民黨的交往
1973年4月,金庸受邀以普通記者身份訪問臺灣,與蔣經國等國民黨政要見面,會面的話題涉及到了當時的政局、形勢以及臺灣經濟,同時也談到了當時頗為敏感的兩岸關系問題。
訪問期間,金庸受邀參加國民黨的“國家建設會議”。金庸建議蔣經國致力于改善臺灣人民的生活,而不要反攻大陸,并告誡反攻會帶來很大的傷亡。當年金庸從臺灣訪問回到香港后,《明報》從6月7日起到6月23日,連續刊登金庸的《在臺所見、所聞、所思》。全文亦由《明報月刊》轉載。金庸建議當局采取措施為臺灣人民謀幸福,并運用臺灣人民歡迎的方法,去使臺灣人民生活得幸福。
4、金庸與港府之間的交往
《明報》是在香港創辦和發展的,從誕生之日起直到現在一直立足于香港社會。在其創刊之初就宣稱要立足香港,標榜“公正、善良、活潑、美麗”。因此,作為該報的領導人,金庸與港府的交往密切。
從初期的“五月人潮事件”開始,金庸及其《明報》就開始報道、評論香港的社會事務,為港府出謀劃策,再到后來與《大公報》等極左派報章的論爭、大亞灣核電廠事件等,金庸及其《明報》以致力于香港的自由與法制,維護香港社會的穩定,很多時候與港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金庸與港府的關系密切。金庸的識見與《明報》的社評為港府官員所器重。
中英談判前夕,金庸經常受邀與英國政要會見。此后,金庸是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專題小組負責人、經濟專題小組的成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
二、金庸公共交往的特點
交往是人類自身融入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塑造人的社會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交往有個人交往與公共交往之分。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于兩者很多時候是交疊在一起的,區別則是“私人交往關系在基本性質上是特殊主義的,公共交往關系是普遍主義的、無私人差別性的。”④“公共生活越是擴展了的政治社會的生活,人的倫理的角色就越是與他的職業的、尤其是公民的角色分離,公民就越是成為一個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的角色,公共交往關系也就越同日常交往關系相區別,公民倫理也就越與日常交往的倫理分野。”⑤
結合金庸個人的經歷,可以看到金庸的交往活動具有了公共交往的特征。我們認為,金庸的公共交往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
1、范圍廣
這是金庸交往活動最為顯見的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金庸的交往活動涉及到多個領域:有與兩岸三地政界的往來;作為一名報人,與報界的各位同仁往來密切更不必說;同時,金庸作為武俠小說寫手,至今共發表了15部作品,在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金庸迷”遍布大江南北。如此復雜的交往活動,成就了金庸個人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同時也為《明報》成長成為一份有影響力大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問題指向
在金庸的個人交往活動中,由于自身多重的社會角色,他的交往活動更多的體現了作為一名公眾人士,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致力于社會問題解決的公共交往特性。
我們以《明報》歷史發展過程為時間點選取其中的幾個事件為例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五月人潮事件”。1962年4月,很多從大陸過來的災民要越過邊界逃到香港來。隨著偷渡過來的人數不斷增加,5月8日開始,《明報》在金庸的指示下打破對此問題不予報道的立場,開始大規模報道移民潮,積極為港府出謀劃策。
其次是《明報》與《大公報》的筆戰。《明報》于1964年10月20日發表了題為《中共爆炸原子彈的評價》的社評,社評發表之后,引起香港左派的憤怒。10月25日,《大公報》回擊《明報》,隨后幾天,《大公報》又刊出以張恨奴為筆名、均以《〈明報〉的妖言和妖術》為名的三篇批評文章。面對攻擊,《明報》從1964年11月26日起,連續刊出以“明報編輯部”為名的二十六篇文章,總題為《敬請〈大公報〉指教和答復》。這次筆戰,金庸指責左派報人的瘋狂行徑,致力于維護香港社會的穩定。
3、立場的傾向性
金庸致力于維護一個和平與穩定的香港社會。《明報》在香港1967年動亂期間的5月10日,金庸發表過社評《住下來了,不想走了!》⑥“……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了,住下來了,不想走了。”在新聞報道上,《明報》支持政府,譴責激進派人士的暴行。金庸認為,香港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可以由自由和法制來確保。同時金庸堅持中國應該收回香港地區的主權,致力于國家的和平與統一,表明了民族主義的立場。
在當時兩岸關系緊張的時刻他利用報紙為中共和國民黨架起交流的橋梁,為海峽兩岸的關系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并且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協助大陸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利用報紙的評論文章客觀公正的評述當時的客觀環境,起到了穩定民心作用。
三、金庸緣何進行公共交往
1、士大夫情懷
幾千年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直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孔子云:“士志于道”,強調士必須以“道”作為最后的價值取向。知識分子所應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因而,有人指出,“公共知識分子”事實上具有一種宗教擔當的精神,因為他們“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以大歷史環境為背景,個中人物講義氣、重氣節、以民族大義為重。總會有一些俠士出來懲奸除惡,挽救武林危難。可以看出,俠士正是金庸“士”情懷的彰顯與外露,金庸所進行的公共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金庸內心江湖世界外在的一種縮影。
2、風云突變的年代
金庸原本可能會成為一名律師,但當時從法學院畢業的他面對著混亂的政局,已然對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失去了信心,他為自己的前途憂慮。后來《大公報》招人,他隨即投身了報界。
金庸創辦《明報》于香港社會動蕩時期、成長并輝煌于社會變革中,在兩岸三地急劇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金庸借助《明報》這一平臺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使得由一張武俠小報,成為香港最著名的精英大報。風云變幻的外部環境,為金庸成長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報人提供了社會背景,同時也成就了《明報》及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3、實業家辦報
《明報》創辦初期,金庸就占據了《明報》的絕大部分股份。在其后的時間里,《明報》大辦馬經版,刊登與賽馬有關的廣告,刊登風化新聞和香艷小說等等方式進行促銷。同時,《明報》開始參與報道兩岸三地的重大新聞事件,該報的發行量也隨著報道影響力的逐步擴大而不斷攀升。1991年1月23日在英屬百慕達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成為《明報》的控股公司。同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的成功為金庸積累了雄厚的資本,金庸也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實業家。□
參考文獻
①維基百科,《明報》,http://zh.w-
ikipedia.org/wiki/%E6%98%8E%E5%A0%B1
②吳越農,《新時期鄧小平第一個接見的香港同胞為何是金庸?》[J].《黨史縱橫》,2004(7)
③竇應泰,《金庸與中共領導人的交往》[J].《黨史博覽》,2007(2)
④吳躍農,《鄧小平與香港名人(之一)——鄧小平與金庸、包玉剛》[J].《黨史縱覽》,2004(4)
④廖申白,《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⑤⑥張圭陽:《金庸與〈明報〉》[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25、105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