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探索頻道《南極洲日全食》這一事件類科學紀錄片為例,探討西方事件類科學紀錄片的敘事特色,以期能為我國事件類科學紀錄片的敘事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紀錄片 敘事特色 《南極洲日全食》
一、事件類科學紀錄片
事件類科學紀錄片,是以一個或一系列人類活動為契機,通過科學的角度對該事件進行記錄并解析事件,得出一個開放性的發人深思的結論。事件類科學紀錄片,應當歸類于紀錄片題材分類中的特別紀錄片。它和新聞當中的特別報道題材相似,對事件的再現都比較完整。但二者也有明顯的區別:“特別報道注重時效,大多采取現場直播或者連續報道的方式。由于在開始報道時,并不知道事件的結果,報道只能與事件的發展同步流動。①”而“特別紀錄片雖然較之特別報道在時效性上要差,但特別紀錄片重播率高,它更側重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義”②。
事件類科學紀錄片雖然創作數量不如非事件類科學紀錄片多,但在真實性和說服力上要優于非事件類。事件類科學紀錄片以科學探險類事件或人類重大科學創舉為契機,對原有新聞素材進行后期加工,利用設置懸念、人物鋪墊、交叉敘事等手法,使紀錄片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可視性。這些事件類科學紀錄片既可以是正面贊揚科學技術的功績,比如《中國現代奇跡》系列紀錄片、《打撈庫斯克號》、以及本文要詳細分析的《南極洲日全食》等,也可以是利用科學不當的事件紀錄,例如《墨西哥灣漏油危機》、《切爾諾貝利事件》等,都是在公眾理解科學階段,以事件為契機,以非娛樂的形式為觀眾帶來精神享受的科學紀錄片③。
二、探索頻道《南極洲日全食》的敘事特色
美國的探索頻道與日本NHK合作,在2003年11月23日現場直播了在南極洲發生的日全食,隨后又制作了《南極洲日全食》(以下簡稱《南》)特別紀錄片。《南》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事件類科學紀錄片,它在鏡頭及其組合上與直播版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但整體的敘事方式又有著其獨特的地方。
1、交響樂式的基本結構
交響樂的演奏需要多種樂器,也需要主旋律、主奏樂器。樂譜會有變調,會有前奏、高潮。在紀錄片敘事中也是如此,一個故事往往由多個序列構成,這些序列在故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就像交響樂中的各種樂器。有的序列對情節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情節就無法繼續,這些序列就是情節中的核心序列,就像主旋律和主奏樂器。例如《南》中對日全食的記錄過程就是本片的核心序列,而其他所有情節都不是必須的。這些不是必須的序列只是在整個作品的結構框架中對核心序列進行補充、擴展,這些使整個紀錄片內容充實的序列被稱為衛星序列④。整體來看,《南》的核心序列按照順序的敘事方式。順序方式的序列組合使故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但故事可能會缺少張力。不過《南》克服了這一弱點,五個衛星序列內容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逐漸向核心序列靠攏,以時間關系和聯想關系構成了整個豐滿的節目。這五個衛星序列A、B、C、D、E以及他們與核心序列的位置關系是:
日全食背景介紹(核)——日本科研工作者的地面準備工作(A)——動畫預演日全食發生時的情況(核)——空中拍攝的準備工作(B)——拍攝企鵝的準備工作(C)——美國國家天文館對太陽黑子和日冕的研究(D)——南極洲昭和站附近的極光現象(E)——介紹主持人毛利衛以及企鵝基地情況(C)——航拍飛機起飛開始拍攝(B)——日全食發生過程(核)——企鵝們的變化(C)——日全食過程(核)——太陽風暴與日冕(D)——日全食過程(核)。這幾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出現兩次。第一個核心序列到第二個核心序列基本是這首交響曲的前奏,第一個B序列到第二個C序列就是這首交響曲的主要部分,從第二個B序列到最后就是高潮部分,最后以無尾聲的方式結束,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
2、全面立體的敘事內容
事實上,日全食的發生過程只有大約2分鐘,根本不足以單獨制作成一個中等長度的紀錄片。而《南》圍繞太陽,插入相關新聞影像資料,注重解說詞的紐帶作用,并從科學的角度,以不同側面對觀測日全食的意義及其中的科學研究項目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不僅增加了影片時間,更增添了觀察日全食的趣味性與知識性。
(1)空間上橫向鋪開的科學行為。在《南》中,對日全食的記錄從3個不同地點進行,分別是俄羅斯新拉扎列夫科考站、10,000米高空的飛機上以及企鵝聚居地。
而衛星序列,同時從位于南極大陸企鵝聚居地的企鵝對日全食的反應、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美國國家天文館對太陽黑子和日冕的研究、位于南極州腹地的日本昭和站對太陽帶電粒子與南極極光形成的研究等角度對太陽及觀測日食的意義進行了說明。這種解釋和說明的范圍非常廣,既有生物學范疇的,也有物理學的,同時不限國家和地域,將先進的科學設備和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添加到紀錄片中,從空間上豐富了紀錄片的內容,使之更有深度和科研價值。
(2)時間上縱向延伸的科學事實。在《南》中,通過解說詞加畫面的方式講述與太陽相關的古代活動,并對比人類有記錄的幾次日全食的日冕照片,在時間上拓展了紀錄片的內容,深化了主題。紀錄片是藝術造型與真實記錄的結合體,因此可以通過具有藝術造型美感的切入點來表現真實的記錄,否則真實就顯得枯燥無味,難以被觀眾理解、接受。所以在《南》中,利用英國巨石陣與太陽的關系對企鵝研究和日冕研究進行了過渡,以及讓科考隊工作者講述對極光的長時間研究,就既增添了紀錄片的縱深度,也使得內容更加生動,更具可看性。
3、對直播素材的選擇性使用
(1)利用直播時的現場報道和采訪。《南》直接利用了一些在直播時日本科研人員從現場發回的報道,并去掉了現場口譯,配以字幕,同時也使用了直播中沒有的采訪。這樣使用采訪的方法有利于體現紀錄片的真實性。科考人員作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向觀眾講述現場的特定環境、氣氛,甚至種種細微之處,一方面是強調畫面的真實感,向觀眾確認畫面的真實無誤,一方面也是通過記者引導受眾去理解畫面,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臨場感和介入感。受眾從當事人和知情者的表述中不僅了解了事件發生的過程,而且受到敘述者情感和現場氛圍的感染,對事物的認識和感知比單獨聽解說詞的轉述要直接、真實。
(2)使用現場直播的畫面。《南》在短短的1小時內完整的描述了日全食整個過程并解釋日全食成因,并且同時將其與當今多項科學研究聯系在一起。這部紀錄片使用長短鏡頭相結合,遠全中近特各種景別交替出現,使紀錄片產生了穩定的節奏感。《南》直接利用了直播時播放的由日本NHK提供的畫面,但調整了在片中的位置:例如,日本飛機運送設備的鏡頭,以及之后搭建帳篷,遭遇暴風雪,安裝天線等一系列鏡頭都是一致的。但在直播時,這些鏡頭作為提前預備好的資料圖像被多次應用,使結構顯得有些混亂,而在紀錄片中則被挑選著集中用了幾個鏡頭在開頭部分就解釋清楚了準備工作。
4、引導啟發的敘事方式
《南》是以拍攝者的拍攝過程為線索,以一種探險的方式一步步展開對這次南極洲日全食的介紹。因此,這個紀錄片不是單純為了記錄,也不是單純為了科教,而是將兩者通過啟發式的邏輯編排順序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使觀眾看到了科學和知識,也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審美需求。
(1)非疑問句引起的懸念。在許多國內創作的紀錄片里,解說詞常常會使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或者“這個怪物到底是誰?它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之類的疑問句,制造懸念,常常把觀眾的期待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位置,而最后的結果可能并不能完全解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因為科學本身并不能解釋所有問題,科學紀錄片也不可能揭示所有疑團,最后的結論也往往是開放式的。因此很多時候并不適宜過分使用強調的疑問句。《南》在開始部分介紹拍攝日全食的準備階段時,解說詞說:“大家期待南極的日食有其特別之處……它通常顯現為奶白色。然而,這次日冕將很可能呈現為日落時的紅色。” “現在就等著日食到來了。我們只能祈禱能有一個好天氣。”這些直接反映出了當時科研人員和拍攝者的真實想法,應用在這里,卻讓觀眾產生了一種好像正在和紀錄片里的人一同探險的快感,仿佛與紀錄片里的人共同發現了“寶藏”。
(2)結構本身形成的懸念。除了語言方面的設懸,影片直接利用各個序列段落的不連貫剪接,使觀眾調動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而不是被動的輸入信息。例如,在改裝飛機的段落完成后,鏡頭由全黑淡入到一個個人正準備上車的中景畫面,解說詞說:“宮田敬博和日本第44屆南極科考隊一起在昭和基地工作,主要研究企鵝。”觀眾看到這里一定會問,這和日全食有什么關系呢?到這里,編導也基本達到了目的。但是下面并沒有立刻解釋,而是接著說:“這是距離昭和基地六公里的一個艾德利企鵝聚集地……現在是撫育幼子的關鍵季節。”這一段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或者說給觀眾足夠的時間進行了動腦猜想,然后才給出解釋:“在其它地區,動物們對日食的反應早就被研究過了,螞蟻和蒼蠅變得不太活躍,樹蛙叫成一片,如同唱歌。”于是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要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日全食對企鵝產生的影響。類似的結構在片中多次出現,包括英國巨石陣、南極極光現象以及航天飛行員毛利衛的出場等。
結語
在現代科普時代,制作事件類科學紀錄片從歷史保存價值和我國紀錄片市場的需要等對我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國外優秀的事件類科學紀錄片的制作方法、剪輯方式和敘事特色對于國內紀錄片創作具有借鑒意義。如何將知識性、趣味性、欣賞性和社會性、教育性等有機地融入節目中,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使觀眾能夠接受并把觀看科學紀錄片當成享受,對于我國科學紀錄片制作來說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借鑒和應用西方事件類科學紀錄片的特色和優點,對我國正在逐步市場化的紀錄片行業或許是一劑不錯的良藥。□
參考文獻
①紫金網,http://www.zijin.net/
news/xueshu/2008-11-18/n08111848H9H9J8609DHB06B.shtml,2008-11-18
②③冷凇,《中西方紀錄片種類及創作方式比較》[J].《聲屏世界》,2004(10)
④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7(2):75-77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