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對工作對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具有較大作用,如何創新校對工作,筆者認為,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注意知識的積累;其次要堅持科學的校對工作制度,使用人機結合完善校對工作。
【關鍵詞】人文 科技 校對
當今新聞出版行業里的校對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過去有所提高。以筆者所在的報社為例,五個責任校對,三個為本科畢業,這對提高出版物的質量毋庸置疑具有較大作用。那么,在具備了學歷相對較高的條件下,校對人員又該如何緊跟發展趨勢,盡到“守門員”的職責,把好校對的質量關呢?筆者認為,下面幾點也許對校對人員有所幫助。
正確對待校對工作
現在的編輯很多都是身兼多職,搞策劃,搞發行,采訪寫稿等,眾多事務纏于一身,自然花在編稿上面的精力就會少很多,錯誤也就五花八門。而專業從事校對的人員只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一現象,也就不會有多少抵觸情緒。從事校對這項工作,說到底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是編輯工作的繼續和延伸。它不再是過去那種純粹的照著原稿一字一句地勘校。認清這一點,校對人員就會放開思想上的束縛,視出版物質量為生命,以糾錯為己任,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為作者負責,為讀者負責。魯迅先生曾經指出:“校對和創作的責任是一樣重大的。”他把校對擺在和創作等同的位置,給校對一個明確的責任定位。校對人員應當站在這樣的高度來明確自己的職業責任。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學者從事編校工作,像春秋的宋國大夫正考夫,西漢的劉向,清朝的顧廣圻以及近代的魯迅、鄒韜奮、葉圣陶等,他們都在編校方面為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樣,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作為傳播知識信息的載體,校對人員對清樣上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可小覷。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頭腦清醒,帶著問題去看。只要我們始終抱著學習的態度去欣賞別人的作品,靜下心來好好去讀別人的文章,就不會覺得沉悶,不會覺得厭煩,相反,會覺得輕松愉悅。既然從事這一職業,就要抱著愿做一個無名小卒,默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態去履行自己的職責。
堅持科學的校對工作制度
在具備了正確的態度之后,制定并堅持科學的校對工作制度和掌握校對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中國版協校對委員會的周奇先生在《圖書編校質量的保障》一文中,提出了建立現代校對基本制度的主張。其中有三校一讀對片制度、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集體交叉校對與責任校對相結合制度、校對質疑與編輯排疑相結合制度。在校對過程中,都是由責任校對一人包攬三次校對,承擔所有校對的任務。例如,對原稿負責,消滅排字錯誤,發現原稿錯漏和不妥之處,包括字、詞、句、標點符號等,也包括語法、修辭、邏輯等,還包括理論、思想、政治觀念和法律、政策等方面。
使用人機結合完善校對工作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傳統的校異同正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則是校是非。傳統的校對方法有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現在的校對方法主要有點校法、折校法、讀校法、通讀法和電腦校對。這里所講的人機結合就是在通讀的基礎上再用電腦軟件校對。雖然黑馬校對軟件在查檢錯別字、專用名詞及成語方面,識別率非常高,給校對人員提供了很大幫助,但還不能代替人工校對。畢竟機器是死的,它的設計者主要根據“詞組校對”原則設計,而不管整句話的意思,而且在許多容易混淆的同音字詞方面,校對軟件也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例如“推脫”和“推托”,“淡薄”和“淡泊”“啟示”和“啟事”等等。人機結合的校對模式,實現了兩者的優勢互補,提高了出版物的準確性。
注意知識的積累
做好校對工作是不容易的,一些校對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上崗了。從提心吊膽到坦然地面對每一天工作,這其中有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首先要及時掌握國家有關語言文字的最新規范,掌握異體字、異形詞和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對照,熟悉通用字表;對一些常用錯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勤記勤看,時間一長,就會慢慢轉變為己有,再遇到時就很容易糾出來。例如,2012年4月9日一版“戴著頸托上班的法官”一文,出現在校樣上的標題是“帶著頸托上班的法官”,戴項鏈、戴帽子,都知道用“戴”,戴著頸托作為不常見的詞語,很多時候就容易被搞錯。而對校對人員來說,正因掌握這兩個字的區別,所以能糾正過來。其次要經常瀏覽網頁,注意收集并盡可能了解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如今的網絡語言非常豐富,有些甚至被廣泛應用到紙質媒體中來,比如,“給力”一詞,第一次在校樣上看到時非常疑惑,怎么都覺得不合語言規范,后來上網搜索“給力”一詞,原來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就使用了該詞,并且該詞最早出現于日本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版,屬于東北方言和日語的混合產物,意思就是“很有幫助,很有作用,很給面子”。“給力”作為感嘆詞,類似于“牛”“很帶勁”“酷”的意思。用作動詞,就是“給力力量”和“加油”的意思。最后要加強閱讀。包括專業知識方面和其他的雜書,要廣泛閱讀。閱讀對于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識是無限和不斷更新的,哲學家芝諾曾經用一個圓圈作比喻,圓圈內表示已經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沿表示未知的世界。他說:“知識掌握得越多,好比圓圈越大,而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大,這樣,你的未知世界不是更大了嗎!”長期堅持多閱讀,就會見識多廣,厚積薄發,相信工作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作者單位:江蘇法制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