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走轉改”活動中,黨報與其他新聞媒體相比較,優勢無可比擬,劣勢也比較明顯。認清黨報在“走轉改”活動中的優勢與劣勢,對于今后如何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更好的發揮黨報在引導輿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搭建黨與群眾橋梁中的作用,寫作出更多鮮活、深刻、有影響、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很有必要。
【關鍵詞】黨報 走轉改 優勢劣勢 分析與對策
自去年下半年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各新聞媒體積極響應,快速行動,編輯記者紛紛深入基層一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手中的筆和話筒、鏡頭記錄基層群眾的火熱生活現實,反映群眾的疾苦和呼聲,產生了一大批“三貼近”的好報道、好作品,推動社會方方面面為群眾解決了一大批急事難事,在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連心橋,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和全社會廣泛贊譽。在“走轉改”活動中,各級黨報充分發揮黨的喉舌作用,堅持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徹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廣大編輯記者告別以往宣傳式、說教式、政策解讀式的新聞報道方式,深入基層群眾,用鮮活的報道和生動的文字真實記錄所見、所聞、所感,充分反映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反映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贏得群眾廣泛稱贊。
優勢一、黨報的權威性與影響力在“走轉改”中更能獲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黨報是各級黨委的機關報,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引領正確輿論導向、反映社情民意的“喉舌”,因此,其權威性與影響力是其他一些媒體無法比擬的。正因如此,黨報在“走轉改”活動中所關注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所報道的新聞事實,所發表的新聞作品,在選題和報道導向上體現主流思想意識、弘揚主旋律、反映客觀現實、促進問題解決,并以正面引導為主,不夸大、不炒作、不獵奇、不抹黑、不添亂,能夠做到既關注基層民生,又立意高遠、客觀公正,往往更能夠獲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比如,2011年10月17日,《安徽日報》刊發記者采寫的稿件《農時不等人村民急用水》,報道了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鶴山村因土壤保水性差、水利基礎設施缺乏,造成秋種期間出現“水荒”、影響小麥出苗的情況。稿件見報后,很快引起各部門重視,紛紛幫助村民調劑灌溉農機具、打井、澆苗、修路、規劃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實施“整村扶貧推進”。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黨報報道從大局出發,沒有刻意炒作缺水給農民造成的損失,激發農民的不滿情緒,而是客觀公正的報道缺水誤農時,村民盼解決的事實,促成了問題和矛盾迅速解決,取得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群眾共同的信任和支持。
優勢二、黨報報道內容與方式的改變能夠對讀者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
長期以來,黨報一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板著面孔說教、不親近讀者、可讀性差的感覺。在“走轉改”活動中,黨報紛紛跳出傳統的“牢籠”,在版面安排和欄目設置上突出走基層的鮮活稿件,編輯記者走出辦公室,走進基層群眾,抓活魚、接地氣,寫出一篇篇貼近群眾、生活、實際的新聞作品,讓讀者如沐春風、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人民日報》本著一切為了群眾,一切服務群眾的理念,摒除了以往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工作作風,報道范圍遍及祖國大地,各行各業,報道內容涉及基層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報道對象有老人、青年、兒童以及弱勢群體等各類人群。報道形式活潑多樣,在“走轉改”專欄報道中開辟了“走基層·一線見聞”、“走基層·蹲點調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今日談”、“探訪熟悉的陌生人”等子欄目,讓普通群眾、普通事件、樸素鮮活的語言登上重要版面甚至頭版,一些俗語、諺語、方言甚至是網絡語言都頻頻出現在“走轉改”專欄報道的文章中。據統計,僅要聞五版的“走轉改”專題,九個月時間就刊出了500篇左右的稿件,平均每天2篇左右,給讀者以強烈的閱讀沖擊。
《安徽日報》長期開設“記者走江淮”專欄,并根據需要,在不同時間段分別開設“現場直擊”、“一線聚焦”、“蹲點調研”、“皖江行”、“周邊行”、“百名記者進百村”、“三秋紀實”、“新春走基層”、“在雷鋒精神鼓舞下”、“文化新篇”、“體驗”、“感悟”等專欄,每個新聞版面都讓來自基層一線的文章唱主角,鼓勵版面設置和寫作方式的創新,給讀者以全新的體驗。在2012年春節期間,當地方黨報和其他都市類、專業類報紙休刊的時候,《安徽日報》堅持每天出報,并開設子欄目“新春走基層”,反映春節期間城鄉群眾的幸福生活和新風新事,編輯記者到群眾家里體驗他們過年的喜悅和收獲,有的陪群眾一起過年,及時發表的一篇篇鮮活的新聞作品更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贏得廣泛贊譽。
優勢三、黨報版面容量大、編輯記者素質高,能夠推出更具深度的報道,推動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
黨報作為平面媒體,與廣播、電視相比具有版面容量較大,編輯記者素質較高、思想性強,新聞稿件能夠體現高度與深度的特點。因此,在“走轉改”活動中,黨報能夠發揮這些優勢,采寫出大量有份量、有厚度、有深度的作品,為黨委、政府決策作參考,推動一些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
《人民日報》的“走基層·蹲點調研”相比“一線見聞”,更像是一種調查性報道,使得“蹲點調研”欄目的文章更深入,更透徹。往往是記者先選定報道主題,然后通過蹲點調研,來獲得新聞事實背后的故事,一般選取有積極意義的題材來深入挖掘。在每一篇蹲點調研的最后,還會附有一小段的記者“蹲點感言”,起到對整篇文章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讀者豁然開朗。《安徽日報》2011年9月7日刊登的“記者走江淮·蹲點調研”文章《探尋“難點村”治理路徑》,用了3000多字的篇幅,刊登了記者深入桐城市3個“難點村”田間地頭,采訪黨員群眾和農村基層工作者后寫作的調研報告,對安徽省部分“難點村”難在哪,“難點村”治理又難在哪進行深入剖析,擺事實、舉例子、講道理,為全省“難點村”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和建議。
在看到黨報具備的獨特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都市報、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相比,黨報也存在平面媒體固有的時效性較差、不夠形象生動的弱點,以及黨報特有的重輿論導向和政策宣傳,輕報道內容和可讀性、吸引力的問題。面對劣勢,黨報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以提升報道的影響力呢?
劣勢一、黨報讀者層次較高,報道內容需兼顧輿論引導、政策宣傳與可讀性,寫作難度較大
黨報作為黨委機關報,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是辦報必須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不可偏差。黨報的讀者也大多為黨員領導、機關干部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因此,在報道選題和寫作方式上不要一味吸引讀者眼球、迎合讀者口味,在語言運用上也力求準確、樸實、客觀,力戒炒作、搞怪、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黨報報道的新聞既要注重輿論引導、政策宣傳、客觀準確,又要增強可讀性、吸引力,寫作難度較大。與都市報及廣播、電視、網絡相比,報道不容易出彩,不容易在群眾中引起轟動效應和廣泛影響。這就需要報社在整體把握方向和原則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加強創意與創新,在選題上更加貼近基層和群眾,把黨的方針政策用新聞視角、群眾視角體現出來,在語言上鼓勵多用群眾的語言、生活的語言,在樸實、準確的前提下,嘗試使用各類俗語、諺語、方言、網絡語言等。
劣勢二、黨報作為平面媒體,報道內容重深度和全面,形象性、生動性、時效性、抓細節等方面略顯不足
作為傳統的平面媒體,與廣播、電視、網絡相比,黨報的新聞報道時效性較差,無法對某一事件進行同步直播與追蹤,同時,文字與聲音、畫面相比,形象性、生動性、細節刻畫以及采訪對象的感情與感受描述較欠缺,與采訪對象的互動也難以體現。另外,黨報報道內容一貫注重追求大而全,黨報記者長期養成了體現思想性、高度與深度的寫作習慣,這些都造成黨報的新聞報道在直觀性、可看性、感染力、細膩程度上的弱勢。因此,如何揚黨報之長,克服黨報之短,需要黨報在深入推進“走轉改”活動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
劣勢三、黨報報道形式、手段較單一,缺乏包裝策劃,社會效應較弱。
限于報紙的特殊性,黨報報道只有文字與圖片兩種形式,手段較單一,記者采訪也只是一支筆、一個本子、一臺相機,與電視新聞采訪架起攝像機、開出轉播車、布置采訪背景、策劃采訪場面,名主持現場報道,團隊齊上陣相比較,明顯缺乏包裝與策劃,群眾參與性差、社會關注度低、社會效應較弱。中央電視臺在“走轉改”活動中策劃的“讓西部農村孩子吃上營養早餐”系列報道,就是一次成功的策劃,知名主持人走進新聞故事里,用鏡頭記錄西部孩子的生存現狀,呼吁全社會來關注他們的營養早餐,繼而引發對西部地區貧困群眾的關注和幫扶,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安徽電視臺公共頻道5月開展的“圍著安徽跑一圈”活動也在安徽周邊各縣引發強烈關注,群眾參與性強,反響熱烈。
為此,黨報的新聞報道也需要借鑒電視媒體的這種策劃意識和報道方式,通過組織活動,引發更多的群眾參與和關注,從而擴大新聞報道影響力和社會效應。比如,《滁州日報》記者在了解到明光市泊崗鄉大量蘿卜滯銷的消息后,不是簡單的發一篇報道就算了,而是精心策劃,連續多日拿出大量版面跟蹤報道,且與旗下的皖東晨刊、滁州在線網站協同“作戰”。同時,他們還在報紙上公布銷售熱線,在廣場設立銷售點,接受群眾前來購買,并派記者主動到機關、事業單位及大型企業“求援”,尋求批發采購,引發全市買泊崗蘿卜的風潮。很快,該事件引起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組織省內外商家、超市及媒體記者赴泊崗鄉舉行現場購銷會,使農民的蘿卜供不應求。這一策劃充分體現了黨報權威性、信任度和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受到社會各界群眾的廣泛稱贊,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