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期刊的“米”就是作者撰寫的稿件。期刊要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首先必須擁有一支屬于自己的創作隊伍——作者。本文就作者隊伍的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法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期刊 作者隊伍 作者培養
無論何種期刊若要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只有不斷地提高辦刊質量。期刊的質量包括很多方面,如:內容質量、版面設計質量、裝幀質量、印刷質量、紙張質量等等。其中內容質量是最重要的一項。一本雜志沒有好的內容,哪怕版面設計得再漂亮、裝幀設計再完美,也不過是一個繡花枕頭,讀者不會喜歡的。
說到內容質量,也就是稿件的質量,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水平。只有擁有一只穩定的、良好的創作隊伍,才能使期刊稿件的質量不斷提高,才能使期刊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所以說培養一支作者隊伍是期刊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目前期刊作者隊伍的現狀
在多年編輯工作實踐中,除了期刊社自己的采編人員之外,經常會發現投稿的作者大多是“老面孔”,而“新面孔”較少。這種狀況往往會造成稿件來源面相對較窄,渠道單一,信息量小,語言風格定式化,文章的角度、立意缺乏創新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期刊的持續、健康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積極探索培養作者隊伍的途徑和方法,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高質量的稿件來源,真正擁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并保持旺盛創作、創新能力的作者隊伍。
二、作者隊伍建設的途徑
1、培養自己的采編隊伍
自己的采編隊伍既是期刊社的工作人員,又是一只最穩定的作者隊伍。每期刊物的絕大多數欄目要靠他們進行策劃、采編,可謂是期刊社的“中流砥柱”,是核心力量、生力軍。穩定的期刊采編隊伍是辦出高質量、高水平期刊的根本保證。
2、維護好現有的基本作者隊伍
所謂基本作者隊伍就是現在已了解本刊的欄目要求,并熟悉本刊特點,且經常給本刊投稿的作者。這部分作者是我們經常約稿的對象,也是我們期刊基本、穩定的稿源提供者。
3、從投稿中發現作者
在整理作者的來稿中,也能發現一些積極投稿的新作者,在這部分作者中,要悉心扶持,精心培植,對他們的來稿應給予積極的回應。對暫時不太適合,不能采用的稿件要說明情況,并向其介紹本刊的特點及對稿件的要求;對經過修改可以采用的稿件,若修改幅度較小,可以為其畫龍點睛,對修改幅度較大的稿件一定要和作者進行溝通,態度應誠懇,指出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讓其在修改時知道如何下筆,并通過修改得到寫作上的提高,逐漸培養成“鐵桿作者”,使他們成為期刊基本作者隊伍的“補充兵源”。
三、如何培養作者隊伍
1、加強對期刊社現有采編人員的培養
期刊社現有采編人員,由于其專業不同,素質參差不齊,經歷各異,雖各有專長,但面對專業性較強的科技期刊采編業務時,還是在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缺陷。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科技水平對采編工作的要求,首先應把期刊社作為對采編人員進行繼續教育的課堂、磨練的戰場和展示的平臺。應重視對采編人員素質的培養,不斷充實他們的業務知識,努力克服知識的薄弱環節,更好地適應本職工作。其次,期刊社應積極組織采編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鼓勵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新知識,以彌補工作需要的知識空白點。比如我們環境類科技期刊,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環保相關知識,而對于學文科的采編人員來說理應要彌補這方面知識的欠缺;對于學理科的采編人員,就應該在文科如漢語言文學等方面進行一些彌補。同時,還應根據不同專業采編人員有關知識的缺陷,設計一些專題,請社里有經驗的老編輯進行講解,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第三,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關心他們的生活。根據期刊社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大家積極向上,不斷創作佳品。可采取在期刊上設立讀者喜愛的文章、欄目的投票,和每季度或半年進行一次好稿件和好欄目評比相結合的方式,對評比出來的好稿件的作者及欄目策劃給予一定的獎勵;在薪酬方面采取“基數+浮動”的動態薪酬激勵機制,鼓勵采編人員多出稿、出好稿;創作并策劃出讀者喜聞樂見的稿件和欄目,同時針對現在期刊社大多是年輕人的實際,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采編條件,努力營造出和諧的工作氛圍,讓他們對期刊社有歸屬感,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充分挖潛他們的潛力,確保期刊社始終有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采編隊伍。
2、保護初次投稿作者的積極性
編輯在審稿時,若發現稿件與本刊的特點不相符時,不應丟棄一邊,而應盡快與作者聯系,在表示對其感謝的同時,告訴他們本刊對稿件的要求,并向作者作出合理的解釋,希望得到他的諒解,并熱忱歡迎他繼續關注本刊,為本刊投稿。這樣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同時也讓作者感覺你對他的尊重,從而取得作者對本刊的好感,使他們保持一種為本刊不斷提供稿件的熱情和積極性,這樣就為今后約稿打下了基礎,也是培養期刊稿件來源后備力量的途徑。
從眾多投稿者中發現并培養作者。在繁多的來稿中不僅要發現好的和有價值的稿件,還要發現有創作積極性的新作者,如何將他們培養成自己的“鐵桿”作者呢?首先,對于這些“新作者”的作品,如發現基本符合本刊要求,但還達不到發表的水平,評論其稿件時要肯定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得到他的理解、認同和支持,這樣不僅激發他們創作的積極性,而且還讓他們對期刊社心存感激之情。其次,經常保持和他們的聯系。期刊社可設專人與他們聯系溝通,主要工作是不僅回答他們對本刊不了解的地方,還要對他們的創作給予一定的指導,并盡可能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使其撰寫出的文章達到本刊刊用的水平,避免寫作的盲目性,以及保護他們創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要認真聽取他們對本刊的意見,吸收他們的新觀點、新理念和新創意,以便集思廣益,不斷提高期刊的質量,使欄目的設置更合理,內容更豐富。
3、經常與作者保持溝通
在現有的作者隊伍中經常開展一些交流互動活動,增進與作者的感情交流。雜志社可通過開展“筆友會”、“集體采風”等活動來增進與作者的交流。在交流中不僅能保持期刊社的活力,還能發現作者的特長、愛好等,也使作者更加了解本刊的辦刊思路、欄目特點、讀者定位等等,這樣在加深與作者感情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作者的特長、創作出更加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避免了作者創作的盲目性,并保持作者為本期刊提供稿件和創作的熱情,對維護和擴大作者隊伍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構建合理的作者隊伍
作者隊伍結構的合理也即我們常說的人才比例。這個比例有年齡結構比例、專業層次結構比例等。年齡結構比例中老中青作者應合理搭配,形成梯隊以保持作者隊伍的可持續性;對于我們環境科普類期刊,不僅需要有合理年齡結構的創作隊伍,更需要有一只不同專業層次結構的創作隊伍。針對不同的讀者對象,要有不同專業層次的稿件,既要符合期刊欄目設置的要求,又要使刊物內容更適合目標讀者的閱讀,不應出現閱讀后專業人員覺得程度淺了,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情況。如針對某個環境問題,可以有較高理論研究的稿件適合專業人士閱讀,也可以寫成有一定理論水平,但更易讓百姓理解的“白話環保”文章,保證刊物讀者不“流失”。因此,保證合理專業層次的創作隊伍,就是保證刊物的讀者隊伍。
總之,培養作者隊伍是期刊社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期刊應對激烈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擁有一支優秀的作者隊伍,才能不斷提高期刊的質量,才是期刊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離開了作者,期刊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生存,就更談不上辦出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期刊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環保宣傳教育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