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產權糾紛案的層出不窮反映了我國在出版法制建設中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構建我國出版法律體系的必要性,并對我國現階段出版法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做了闡述,最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百度文庫 出版法 法制建設
2011年出版行業最熱門的事件莫過于沸沸揚揚的百度文庫案了。2011年3月15日,賈平凹、劉心武、張煒、麥家、韓寒、郭敬明等近50位中國作家聯合發表聲討百度書,稱百度文庫收錄了上述作家幾乎全部的作品,并對用戶免費開放,但卻沒有取得任何人的授權。而百度文庫被起訴,也不是第一次。自成立之初,百度文庫就陷入被眾作家及各文學平臺討伐中,原因很簡單——百度文庫雖然不收費,但通過導入流量,搜索業務間接賺錢,而出版商和作家并沒有賺到錢。2009年11月,百度推出了在線文檔分享平臺百度文庫,以供用戶自由上傳各種資料與免費閱讀。僅一個月之后,盛大文學便以該平臺收錄了大量的盜版網絡文學為由,列舉了百度文庫的“七宗罪”,例如侵害了盛大簽約作者的版稅收入等,起訴百度,然而至今這場訴訟還沒有定論。早在2006年11月,華納、百代等7大唱片公司就曾狀告百度MP3在線播放和下載服務侵權。而時至今日,此類案件也沒有得出明確的是非對錯的結果。
百度文庫案究竟是否侵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國出版業在一百多年來的發展過程當中,相關法律法規也根據不同時期的國情做出不同的更新和調整。然而迄今為止,我國卻始終沒有一部完整的《出版法》出臺,這不得不說是一大憾事。構建一套完整的出版法律體系是必要的,而我國出版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屢屢出現的矛盾與糾紛,也倡導我們應積極應對出版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一、我國構建出版法律體系的必要性
1、我國當代出版法律體系框架
我國當代出版法律體系主要包括:憲法;法律;國際條約;行政法規、地方性規范文件這四個主要體系。
盡管目前我國關于出版行業的法律法規還比較豐富,但是從表可以看出,法律、條約、行政法規數量、種類繁多,但卻不夠細致和精準,或者說不夠明確。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出版行業的專門法規。規范行業行為,使出版業界有序前行,行業法律的完善迫在眉睫。
2、構建出版法律體系的意義
(1)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出版法律體系。我國當代出版行業法律法規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框架,但是還需要對行業法律進行精確和完善。制定一個明確的單行法,有利于規范我國的出版市場,有效打擊非法出版、盜版、惡性競爭等違法犯罪活動。
(2)有利于提高民眾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當前我國民眾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不足,不僅指在對其他人的知識產權尊重與保護方面,包括對自己的知識產權,也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保護,從而形成了維護知識產權意識嚴重缺乏的一個連鎖反應。出版法的構建,可以從法律意義上賦予作者版權保護,有利于規范我國的出版秩序和出版行業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
(3)有利于出版業的健康有序運行。目前我國出版業盜版情況積弊甚深,尤其數字版權的保護存在極大困難。近幾年來關于侵權的訴訟時有發生,版權鑒定取證的困難,網絡的開放讓許多著作權人無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即使勝訴,也僅能收回少部分權益,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如果《出版法》得以出臺,將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二、現階段我國出版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
1、出版立法體系不完善,核心法律缺失
現階段,我國雖有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規范文件,但在施行中我們發現,法律法規條款并不能與時俱進。比如偽書,《出版管理條例》第28條中雖有“出版物的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的表述,但在“法律責任”中并無相應的責任條款①。責任條款的缺失讓犯罪分子鉆了法律的空子,權利人的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同時,我國出版行業中的立法層次相對較低。從表1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中,以行政法規、地方性規范文件為主,最貼近出版行業的法律也只有一部《著作權法》,核心法律層面《出版法》缺失。
2、數字版權保護有待加強
針對數字版權的保護,我國目前還缺少有效可行的法律法規,僅有個別的單項法律,如《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但其內容不夠細化,而且單項法在操作過程中,執行性不強。截至2011年6月,我國網民用戶已達到4.85億,微博用戶近2億,增幅達208.9%。如何正確引導和規范網民的傳播行為,不濫發惡意信息引起民眾恐慌,維護好網絡環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3、低價傾銷導致不正當競爭加劇
在2011年5月份,京東商城打出了“全部少兒圖書四折封頂”的促銷廣告,緊接著,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接力出版社為首的24家少兒出版社率先舉起維權大旗,聯合發表聲明對京東商城的這一促銷行為表示譴責。24家少兒出版社聯合發表聲明,稱“京東商城”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全部少兒圖書的行為,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行為。而京東方面則回應稱,四折并不是成本價,許多圖書的進貨價僅有三折。
該事件的孰是孰非到現在還沒有定論,但不可忽視的是,出版社、圖書公司與網上書店之間的價格戰正日趨激烈,我國今年剛剛頒布的《反價格壟斷規定》中的有些條款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貫徹施行。
4、非法出版導致惡性競爭
新《水滸》的熱播將衛視與網媒的競爭和訴訟推上了風口浪尖,2011年,安徽衛視高價購得新《水滸》播放版權卻在未播前就遭遇網絡盜播,安徽衛視聯合其他衛視發起維權聲明,但是片方對網絡盜播卻表示無能為力。
網絡的非法傳播導致各媒體間惡性競爭的加劇,而訴訟時間的長久和人力物力的消耗使得受害者往往求救無門,以失敗告終。這更助長了網絡媒體的有恃無恐,盜版大肆橫行。
三、我國出版法律體系構建的措施
1、從宏觀角度看
(1)進一步完善出版法律法規體系。新聞出版總署前署長石宗源在談及中國新聞出版和版權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規框架時,曾提出“一法四條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②。但隨著我國近幾年出版行業的快速發展,顯然這個框架已不能滿足出版業的繼續前行。侵權現象時有發生,取證艱難,訴訟難,維權難,已讓出版人頭疼不已。我們需要在“一法四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法》及其實施細則。該法律應針對出版過程中的編輯、出版、印刷、復制、發行等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規范。同時對于同種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環節,也應作出系統明確的規定。
(2)嚴厲打擊擾亂出版秩序的行為。針對出版行業的侵權行為,構建良好的版權秩序,不能僅是列舉其侵權行為,更要明確其法律責任,嚴格規范出版行為和出版過程,努力維持版權人的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間的平衡;同時,執法人員還應提高嚴格執法的法律意識和責任義務,對擾亂出版秩序的行為予以嚴厲的打擊和處罰,以達到既有利于保護作品的獨創性,又有利于作品的傳播和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2、從微觀角度看
(1)構建有效的出版秩序和行業監督體系。在版權秩序的構建方面,努力尋求著作權人權益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明確分配出版各環節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做到既能保護作品的原創性和著作權人的利益,又能保障作品傳播的合理性和公眾的利益。
出版行業的有序運行,需要公眾的監督,但更需要企業的自律。一個良好的行業監督制約機制,能夠有效監督出版行業的行為,明確其法律責任,使其做到合法文明。出版行業從業人員更需要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電視劇演員委員會、作家在線等平臺的建立,推動了出版行業的健康有效運行。
(2)加強守法教育。立法是執法的前提和基礎,執法是立法的基本要求和守法的保障,守法是立法的要求和執法的必然結果。應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版權法制宣傳和教育活動,增強公民的版權意識和版權保護觀念。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的深入廣泛宣傳教育,利用公益廣告、專欄等方式解讀相關法律和政策,使民眾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自覺履行版權保護的責任,自覺抵制盜版及各種非法出版物,保證出版行業的正當競爭和合法收益。
(3)開拓知識變現的新模式。網絡的飛速發展,不可抑制地改變了我們現在的閱讀方式,手機閱讀、互聯網閱讀,甚至文庫閱讀檢索正逐漸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作家與其逆潮流地抗爭,不如適應知識變現的新模式。通過作家、出版社、網站三者的合作,通過用戶付費閱讀和廣告分成等模式獲取收益,進行利益分成。
對于百度文庫是否侵權,智者見智,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面對手機閱讀、電子書等數字出版產業授權難等問題,無論著作權人還是使用者,都面臨著法律風險。希望我國新聞出版的行業法律能夠盡快出臺。□
參考文獻
①季峰,《中外出版法制建設比較研究》[J].《編輯之友》,2010(2):102
②馬維聰,《出版法構建探論》[J].《學術探索》,2003(5):48
(作者: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