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肥日報》創刊之初就在溝通社情民意方面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在熱線新聞版開辟“民生工作室”專欄,開通黨報新聞服務熱線,針對群眾反映的民生類話題進行有序的新聞輿論監督,關心百姓冷暖,化解社會矛盾。該欄目已經被評為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報刊類新聞名專欄。
【關鍵詞】《合肥日報》 民生新聞 黨報品牌
一、“年輕”報人一大考驗
《合肥日報》是于2009年11月8日創刊的,此前,《合肥晚報》一肩挑市委機關報,一肩挑都市報。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合肥迫切需要一張純粹意義上的黨報來承擔黨委、政府的宣傳任務,來扛起輿論引導的中軍大旗。創辦《合肥日報》,可謂順時應勢。
然而,放眼傳媒市場,競爭何其激烈。一些不適應市場、未能贏得競爭的報紙黯淡退市。在這種情況下,創辦一張新報紙,其間壓力、爭議可想而知。《合肥日報》作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黨報,秉持使命感和責任感,面向全國納賢。經過一番選才流程后發現,全報社平均年齡僅28歲!
一張新報紙,如何應對報業競爭?
開門辦報,直面競爭,《合肥日報》以“主流責任權威”為辦報宗旨,揚長避短,以“質”取勝,避開“量”的短處,做厚報時代的薄報、量報時代的質報,主打本地新聞,鞏固中心工作報道的強勢地位,瞄準品牌欄目等諸多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
二、動議緣自監督
如何架起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一座溝通的橋梁,是擺在《合肥日報》面前的一道課題。
幾經商量,幾番民主,《合肥日報》決定創辦“民生工作室”專欄。當初的定位和開辦宗旨是:溝通民意、消除誤解、解決問題、推動進步。該欄目啟動兩年多來,受到廣大讀者和市民的熱烈響應和高度肯定,已經成為《合肥日報》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的權威品牌,樹立了黨報的威信。
該欄目開辦至今,已刊發民生類服務監督稿件300余篇,由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恪守新聞職業操守,沒有發生一例新聞失實現象。刊發的一系列重頭稿件,例如《出國游高額保證金“嚇退”普通市民》、《合肥七萬燃油助力車明年如何“出路”》、《臨泉路銀杏樹為何“前赴后繼”枯死?》、《嘉山路何時推走斷頭“假山”?》、《母親河“載”不動這些不文明》等不僅反映了百姓的呼聲,也推動了相關工作的開展,對黨和政府起到了“幫忙不添亂”的作用。
三、立腳點為民呼吁
位于合肥銅陵北路華府竹絲苑小區33號樓4單元住戶李先生,就遇到電梯困擾,他家的高層新居電梯隔三差五“罷工”,晚上9點多,他在外吃飯回家,坐電梯上到九樓的時候突然停住,然后又嘩地往下沉,掉到了八樓。“當時還帶著孩子在電梯里,我和老婆都嚇死了,拉著孩子就往外跑。”最后一家人是爬樓梯到十八層家里的。李先生說,這樣突然掉一層的情況,他近期已碰到過兩次。多次找物業反映,他們也找過維修公司來,但總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據了解,華府竹絲苑高層是2010年10月1日交付使用的,李先生稱從交付到現在,兩棟高層8部電梯故障頻出。33號樓在四個多月內,一共壞了20多次。
針對這一情況,記者進行調查,發現各方推諉,小區物業安徽銀成物業公司推說要找電梯維修,電梯維修的公司人員卻說,怪物業,最終“怪居民裝璜”,你怪我,我怪你,但電梯確實有故障這一點大家都承認。
當《合肥日報》把此事曝光后,各方都重視了,也坐下來商量了,矛盾面前不扯皮了,結果“電梯正常”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很多。我們就是堅持反映群眾身邊的“小事”,時間不長,《合肥日報》的熱線也多了起來。緊接著,我們又拓展了熱線的渠道,及時將市政府的12345“納入”進來。這樣確保每天都有幾十條可采用的信息,進入到采編網內。如《網上團購電影票卻“團”來“空頭支票”》,《“網上談對象”婚否狀況能否上網查?》《提現車須加價竟成“潛規則”?》等。
《合肥日報》將社會新聞、群眾來信、焦點新聞等,合并到“大民生”一類。經過兩年多的實踐,于2012年5月,正式成立民生新聞部。還在內部公開選聘了一名年輕記者為民生部副主任。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
今年,民生部決定結合中宣部布置的新聞單位“走轉改”活動,把合肥的社區作為“大課堂”,繼續練好內功,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就業、教育、分配、社保、穩定五大現實問題宣傳好,服務好。□
(作者單位:合肥日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