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按照科技期刊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校對等環節來談談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科技期刊編輯要在編輯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科技期刊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科技期刊 編輯 出版
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是編輯全過程的總體概括,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操作,包括多方面、多工序、多層次的工作,具體包括: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校對等各個環節,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是一道“把關”工作。編輯就是以學術論文為對象,經過審讀、編輯加工,將一篇篇有學術價值,但寫作粗糙的稿件精心雕琢,使之成為上乘之作。現就從這幾個環節來談談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編輯工作。
一、選題和組稿
選題和組稿是編輯工作流程中的第一道工序,把好這一關,才能保證期刊的內容質量。編輯要根據自己分管的專業和欄目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途徑和形式,進行選題、組稿,以便獲得高質量的稿件。
1、選題
所謂“選題”就是對期刊的內容進行預先設計①。科技期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每期都由多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可分為多個選題。編輯應該根據自己所分管的欄目來有計劃地制定一個時期或者一期報道的若干主題。科技期刊強調學術性、創新性、時效性,一個好的編輯,要了解當前的學科發展趨勢,了解作者隊伍情況,積極主動地選題,在策劃選題時,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掌握科技發展新動向
編輯要積極主動地關注國內有關科研單位項目的進展,熟悉學科與課題帶頭人,以便及時地發現新人才、新成果。經常參加有關方面組織的學術會議,廣泛聯系有關專家,同他們交流,深入了解其研究進展、研究內容、研究成果,這樣不但可以豐富期刊的選題,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
(2)編輯應掌握作者和讀者的信息
了解不同作者的特點和水平,可以在選題組稿時做到心中有數;了解讀者群的構成水平和要求,通過填寫意見表等方式,收集讀者對期刊的反映和要求,以便調整期刊的選題,滿足讀者的需要。
(3)掌握內容比例和欄目安排
每種期刊都會包括1個或者幾個學科,這些學科的選題之間要有一定的比例,要避免欄目稿件過多或過少,每個欄目的稿件要比較均衡,可以有所側重。這樣期刊才能全面反映科技工作的內容。
2、組稿
組稿就是根據選題計劃,組織約請合適的作者就預定的題目寫稿或者從自由來稿中選取稿件②。編輯的組稿工作必須有計劃,通過組稿,大量接觸科技工作者,了解他們從事的工作,同他們建立良好的聯系,保證有充足的稿源可以選擇。在選題計劃之內,可以根據選題內容,有計劃地進行伸縮。在發現新信息和動態后,要準確做出判斷,迅速組稿,加快處理,對于學術價值較高的稿件可以優先錄用,及時予以報道。
組稿的基本原則是:充分報道研究熱點,把握學術動態,跟蹤研究熱點,追蹤重大項目。編輯應主動約稿,堅持不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稿:
(1)向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約稿,并和他們保持經常性的聯系,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及近年來取得的成果。
(2)向國家重大基金項目的學者約稿,這些項目的承擔者都是各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們的研究動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科發展的動態,其研究成果代表著這一領域的國內領先或國際水平。他們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前瞻性。
(3)向在期刊上連續發表較多優質論文的作者約稿。
(4)向參加國內大型學術會議的作者組稿,挖掘新的稿源。
二、審稿環節
審稿是按照期刊宗旨,對稿件質量進行取舍的過程。這是保證期刊質量的重要環節。審稿是編輯從宏觀著眼,竭力尋找文章中立意新穎、分析可取之處,力爭文章進入復審。為了保證審稿質量,審稿嚴格執行三審制,即編輯初審、專家復審、主編終審。三審制是保證期刊質量的重要一關。
1、編輯初審
編輯初審就是通過對來稿進行審讀、研究、判斷、評價,從總體上確定文稿是否可以初步采用。初審是決定稿件是否進入復審的第一道把關口,初審編輯對論文的審查應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和形式的初步審查。
(1)對稿件內容的審查
編輯初審時,首先應對論文的政治思想和科技保密把關。接下來審查稿件是否存在抄襲、剽竊、造假等學術腐敗行為。檢索相關數據庫,確保論文不存在抄襲、剽竊或變相重復發表現象。最后,編輯應順著文章的脈絡,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鑒別文章的選題是否新穎,內容是否符合本刊的要求,中心是否突出,觀點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實,是否具有創新性、學術性、科學性,是否可用。審查稿件的內容對于編輯來說是難點也是重點。編輯可以多讀幾遍稿件,做到詳查、細究、多思、宜疑。
(2)對稿件形式的審查
編輯要從規范化、標準化的角度,審查論文的格式是否符合標準化和規范化;全文格式是否統一;基本要素是否具備:如要注意引言和摘要的寫作是否合適;結論是否完整、準確、簡明;參考文獻的引用是否規范著錄;圖表、公式和數據是否有誤。
2、專家復審
編輯初審稿件通過后,送專家復審,盡可能選擇對稿件的研究領域熟悉、學術水平高、責任心強、有閑暇的專家審稿,可以讓作者在投稿時推薦審稿專家供編輯選擇,這樣可以擴大審稿專家的范圍,審稿人不只是簡單地對稿件取舍提供意見,還應對稿件取舍提出自己的具體看法或意見。
(1)專家匿名審稿制
專家匿名審稿制是雙盲制審稿,即審稿專家和作者的個人信息對雙方均保密,這對于確保審稿專家不受干擾地公正評價某一稿件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2)掌握好審稿的時間節點
通過一篇文章所屬的學科,在審稿專家庫中尋找相對應的專家,為保證送審的稿件能及時地返回,盡可能選擇有閑暇的專家審稿。編輯在稿件送審之前,需要電話聯系審稿專家,確定其是否有時間進行稿件的審閱。審稿專家若實在沒有時間審閱,或對稿件評審把握不大,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或不便審稿時,應及時將稿件退回編輯部,以便更換審稿專家。如果專家有時間審閱,就需要向專家說明審稿的期限并建立“催審”機制,將審稿時間嚴格控制在兩周內,如果審稿專家即將超過送稿時規定的時間,應該委婉及時地進行提醒,讓對方加快稿速度,這樣編輯部處于主動的狀態,從而避免稿件審稿周期有延長的可能。
三、編輯加工
在出版過程中,編校工作貫穿始終。編輯加工是審稿的繼續深化,是從微觀上把握文章,依據出版標準和科技期刊標準,在文稿內容、層次結構、邏輯推理和行文規范等方面,對文稿進行逐字逐句把關。編輯要發揮協調和紐帶作用,保證出版流程有條不紊地正常運行。為保證編輯質量,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加工。
1、內容加工
在對文稿內容加工時,要分析概念、原理、方法、觀點和論證是否確切,圖表、數據、公式、單位、術語是否準確,如果編輯對有些內容不明白或有疑問,應該及時地向作者請教,或者查閱同類書刊,對照檢查所加工的稿件,辨明正誤。進行檢查和加工時,要注意圖的坐標或表頭欄內參數名稱或單位數據有無錯誤;圖表中的項目名稱、單位是否與正文所述一致;摘自其它書刊、實驗報告的圖表是否與注明的文獻來源一致和正確;稿件中的數據是否使用了國際單位制;新名詞和術語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現時要進行說明和解釋;參考文獻要進行一一核對,避免造成文獻項目錯誤。
2、文字加工
科技期刊主要通過文字表達內容,要求可讀性好。在作者來稿中,文字上的問題比較多,因此,編輯必須認真仔細地對稿件進行文字加工,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編輯應認真閱讀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應以內容為主線,聯系上下文的關系,對文章修改潤色,充分把握文稿的中心思想,使之由粗疏走向嚴密,化璞為玉,力求使文字敘述簡練、清楚、準確、順暢③。
3、技術加工
內容加工和文字加工是從不同方面修改完善稿件的內容,提高原稿質量,而技術加工一般不改動原稿內容,主要是使整個稿件達到規范化、標準化。首先編輯要熟悉、掌握有關國家標準,才能確保編排格式的標準化、規范化。編輯在加工時要特別注意物理量量值是否用了阿拉伯數字;儀器型號在文中是否前后一致;數值的書寫是否規范;量和單位的名稱書寫是否準確;公式的書寫是否規范,正斜體是否正確;插圖的繪制大小是否合適、清晰;表格的處理是否合適等等。
在對文稿從形式到內容的深細加工后,就可以進入校對程序,直至定稿。以上就是一個編輯的全部工作內容,幾乎涵蓋了期刊出版的整個流程,所以說,編輯要對自己的業務非常精通,絕對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或因工作繁瑣而掉以輕心④。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努力掌握更多學科知識,將科技期刊的長遠發展視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才能做好科技期刊編輯工作。
結語
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是影響期刊質量和聲譽的重要環節,對待科技期刊工作,編輯要熱情地投入、無私奉獻,在編輯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我們只有不斷用科學理論和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做好自己的事;只有以科學的發展觀實踐編輯的創新思維和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才能提高期刊論文創新的含金量,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才能把期刊辦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
參考文獻
①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②胡傳焯:《現代科技期刊編輯學》[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③張曉麗,《新時期編輯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J].《編輯學報》,2010(7):74-76
④陳蔓、曹昭君 等,《科技期刊責任編輯的職責》[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3):174-176
(作者單位:西安西北核技術研究所)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