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也網絡,敗也網絡。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讓都市報國際國內版面的選稿余地呈幾何級數的增長,但它又讓都市報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24小時一期的出版周期使得報紙上的不少新聞一出印刷廠就成了“炒冷飯”,更關鍵的是,同城都市報同質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無論是炒冷飯,還是同質化,對紙媒而言都是一種巨大傷害。本文從3個方面歸納總結國際國內新聞同質化的原因,并從呈現方式上提出了提升報紙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 國際新聞 國內新聞 同質化 選稿
坊間有夫妻相的說法,據說兩口子一起呆久了,會越來越像。同城的幾家都市報競爭對手當長了,不僅本地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國際國內新聞在選稿上更是驚人地相似。如2012年5月24日,新安晚報和安徽商報、江淮晨報、市場星報三張早報,國際國內版面在頭條的選擇上大同小異。國內的“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加大預調微調力度”,“公安部督察組赴云南晉寧督查連環失蹤案”,“情侶酒駕撞傷老太,送醫為名野外活埋”;國際方面的“埃及大選”,“遙控器發明人逝世”,幾家都重點處理。
一、選稿日益同質化
如今報紙按理說選稿余地越來越大,但同質化傾向卻越來越明顯,這是為什么?筆者認為,這與同城都市報的新聞價值判斷相近、新聞供稿渠道雷同、日常操作手法撞衫等密切相關。
第一,新聞價值判斷相近
在國際國內新聞的選稿方面,雖然多數都市報沒有一個成文的規定,但在實踐中,多數報紙都有一個相對成熟的標準,并且驚人地相似。
一般而言,各個報社都將新聞性放在第一位,以讀者為中心,千方百計地滿足市民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具體在選稿上,不少都市報都遵循“四有”原則——“有用”、“有趣”、“有氣”,“有話要說”。
“有用”的新聞,一般能直接給讀者帶來利益上的增益。好比中央部門出臺重要做法,譬如油價下調,財政部賣國債,中央機關單位招公務員,乃至房貸新政、《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的出臺等等。
“趣聞”一直不缺少市場。比如江蘇一只母獅一胎生了兩只獅虎獸和一只小獅子,比如英國老太104歲了還玩滑翔傘……這類新聞,讀者喜聞樂見,各個報社也樂此不彼,一些報紙還設置了趣圖版,重金征求讀者抓拍的有趣圖片。
“有氣”通常意義上講的是監督性報道。比如2012年5月發生的河南永城官員強奸十余名少女學生案,各地報紙積極介入,促成河南政法部門積極跟進。從大的方面來說,“有氣”的新聞,是對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一個尊重,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從小的方面而言,“有氣”的新聞,在滿足讀者閱讀欲望的同時,大多也能借助輿論力量助推事件的解決,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還有一類新聞,既不是重大的監督性報道,也不是顯著的突發事件,但在微博上動輒評論上萬。這類社會熱點,就是讀者“有話要說”的新聞,各個報紙都青眼有加——比如2012年5月,四川宜賓宣布機場改名為五糧液機場。雖然事不關己,卻引得網友紛紛造句:聽到宜賓機場改名五糧液的消息后,西安咸陽機場改為西安西鳳20年機場,內蒙古的改成河套王機場,北京的改為二鍋頭機場……而合肥不產酒,機場哭了!
第二,新聞供稿渠道雷同
對于區域性都市報而言,本省或本市是主戰場,本地新聞是支柱;國際國內新聞,充其量只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國際國內新聞方面,受采訪條件和辦報成本限制,大多數地方媒體不能派記者到現場,無法獲取第一手信息,要么采用新華社通稿,要么先在網絡上找線索,再向當地媒體約稿,美其名曰:通聯制度。
由此不難想像,每天的國際國內熱點就那幾個,搜狐、新浪、新華網等門戶網站還非常貼心地在重點稿件標題上加了粗,通聯稿件的提供商也就那十幾家主要報紙,國際國內新聞的同質化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僅金正日逝世、卡扎菲被擊斃等重大國際事件,各家包裝驚人的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標題了),就連合肥幾家報紙周一至周五天天重磅推出的“大特寫”,不僅選題經常撞衫,甚至圖片和標題也一模一樣。
第三,日常操作手法撞衫
一個城市的幾張報紙,競爭對手當長了,彼此都知根知底了。國際國內新聞不僅在版面設置上大同小異,就連競爭對手會重點處理哪些稿子,發版當晚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你找南方都市報結成聯盟,我就找羊城晚報處成合作伙伴;每天稿件見報后,各家還有專人評報比較得失,如果其他兩家媒體發了,你沒發,就算“漏發”;如果別的媒體發了整版,你只有一個700字頭條,就有可能會裁定為“處置失當”。至于版面更是常改常新,每次改版都把省內、國內主要報紙揣摩得一清二楚。
二、呈現方式要改善
網絡的興起,尤其微博、博客等自媒體平臺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報紙“炒冷飯”的現象越來越多,報紙之間的同質化傾向也越來越嚴重。這時候,在國際國內新聞領域,對第二手的信息進行再加工,改變傳統的新聞呈現方式,就成了報紙提升競爭力、增加閱讀賣點的不二法門。
1、厚題薄文 標題要亮
2012年5月,傳媒界發生的一起公案備受關注——5月29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攻堅戰》,騰訊網在轉載文章時,將標題改成“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民眾應理解”。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稱騰訊網“惡意”修改標題,“誤導讀者閱讀”,要求道歉。5月30日,騰訊網道歉,“改了原文標題導致不必要的誤解,造成不良影響,在此向環球時報致歉。”誰也不知道,道歉并非意味著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中國青年報隨后加入戰團,發表頭條評論稱環球時報的社評邏輯有問題。
這起傳媒界的公案誰是誰非,這里就不探討了。援引這個案例,只是想提一個問題:同樣是環球時報的一篇社評,為什么網絡換了一個標題就影響力大增?也許,這就是“標題黨”的功效。雖然“標題黨”基本上是個貶義詞,但它對報紙新聞的呈現方式卻是大有借鑒的。
隨著厚報時代的來臨,人們停留在某個版面的時間逐漸縮短,“讀報讀題”已成為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都市報的版面應講求疏朗清新,注重留白。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厚題薄文,這是都市快報一貫的做法——大標要醒目,要“抓人”,就像當前一句時髦的網絡語所說的:亮瞎你的狗眼!在報攤上,5米外人能注意到標題(要醒目)、2秒鐘能讀懂意思(要通俗易懂)、1秒鐘能讓人下定決心購買(要有吸引力)。版面分塊要得當,圖片要有沖擊力。至于文字嘛,讀圖讀題時代,廢話能刪就刪。
2、深挖一鍬 內容要新
網絡時代,國際國內重大熱點事件瞬息萬變,這邊晚上網民才報料,那廂夜里政府部門就回了應。所以,國際國內新聞選好稿件后,要積極留意最新動態,否則第二天大家都見報了,區別是人家是最新的動態,而你報的是人家的舊事兒,整個節奏的把握比人家慢了一整天。反過來說,如果只有你抓到了最新的進展,那就可以鶴立雞群了。
如何在進展上領先對手一步從而鶴立雞群,筆者覺得不僅要被動地等待事件的進展,比如上門戶網站看可有新的報道,瀏覽官方網站或微博看可有回應,還應當主動出擊:通過電話補充采訪或特派記者現場采訪。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2012年5月二十多位中國漁民被朝鮮方面扣留的事情,當時網絡、報紙、電視都大張旗鼓地予以關注。5月17日,全國報紙都報道了“綁匪索要120萬贖金”、“遼寧邊防正在協調”等大路貨,唯有重慶晨報對話船員家屬獲得了最新動態——朝鮮方面稱17日為贖金繳納截止日,否則就把船員處理掉。毫無疑問的是,重慶晨報做到了深挖一鍬,當天的報道遙遙領先于同行,雖然它也沒有說清楚怎樣將船員“處理”掉。
無獨有偶。2012年6月1日至3日,第1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在新加坡舉行,多國軍事高官參加。當時中菲南海紛爭剛剛降溫,美日不甘寂寞意欲渾水摸魚,使得這個會議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當時,全國各地都市報大多被動地等待新華社供稿,但新華社稿件多在凌晨一兩點播發,很多報紙等不及只好在第二天“炒冷飯”,而作為都市報的齊魯晚報則派出了特派記者發回新鮮的第一手報道,羨煞同行。
3、積極落地 聯系要近
國際國內新聞,對于區域性都市報的讀者來說,貼近性一直是個問題,總覺得距離有些遠。對此,外地一些報紙一直在尋求新的突破,積極落地尋求貼近性。譬如,2012年5月9日,菲律賓宣布要在全球搞反華示威,商務部提醒駐菲機構和個人注意安全,北京、廣州報紙當天就進行了本地化:旅行社紛紛叫停赴菲律賓長灘島的包機游。5月24日,美國單方面要求孔子學院的老師離境。南京晨報在報道時迅速本地化,拉近與本地讀者的距離:南大、南師在美國都有孔子學院,教師所持簽證都在要求離境之列……
在當下做國際國內新聞,筆者認為本地化多多益善,哪怕只是“一般化”的稿子,補充個采訪,搞個連線,都是可行的。從外地報紙的經驗來看,不管文體新聞,還是微博視頻,能本地化就本地化,不求最好但求最多。而成功的本地化筆者覺得不外乎三個特征:一是選材關注度較高,貼近讀者;二是采訪深入,不能浮于表面;三是出手快,一隔夜茶就涼了。□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