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轉型和利益調整的加快,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作為社會溝通橋梁的新聞媒介,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本文做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輿論監督 媒介擔當
當前,我國正努力建設一個公平正義,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隨著社會轉型和利益調整的加快,大量潛藏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日益凸顯,其中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作為社會溝通橋梁的新聞媒介,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本文作簡要的探討。
一、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概況
群體性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體,他們在利益受到損害或者不能得到滿足時,采取非理性方式解決問題,并產生一定社會危害的集體行為?!蛾P于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工作意見》中將群體性事件定義為“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群眾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通過非法聚集、圍堵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單位表達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醞釀、形成過程中的串聯、聚集等活動”。①
令人憂慮的是近幾年群體性事件呈增長態勢,據統計,我國的群體性事件在1993年只有0.87萬件,2005年上升到8.7萬件,2006年超過了9萬起,且一直呈上升的勢頭,②且在持續的時間、參與的人數、沖突的劇烈程度以及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都呈愈演愈烈之勢,像“甕安事件”、“石首事件”引發的社會沖突規模達到上萬人,在等級的強度和手段上更是民眾與警力、民眾與政府的直面對抗。
南京大學教授朱立將群體性事件類型分為經濟型的直接沖突和社會型的間接沖突兩種。③利益沖突是人類社會一切沖突的根源,也是所有沖突的實質所在。在社會轉型期,一些強勢群體與集團,為了獲取利益,不惜損害弱勢群體利益,運用各種失范的手段,使各種社會資源越來越多的集中在他們身上,這種利益受損群體與利益獲益群體之間面對面的沖突就是經濟型的直接沖突。如“云南孟連事件”的背后就是當地橡膠農與橡膠企業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敖魇∧峡凳录币虍數卣D家具市場的政策失當,損害了中小家具業主的利益。社會型的間接沖突往往是由治安事件為導火索而引發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這類事件常常會導致大規模的社會騷亂。如貴州“甕安事件”和湖北的“石首事件”分別因為一名初中女生和一名廚師的離奇死亡,而政府又沒及時給出明確的解釋而引起的。
總之,社會公平與正義長期得不到有效地落實和伸張,不滿情緒的長期積累,就極可能引發為惡性的暴力事件。
二、當今新聞媒體在報道群體性事件上存在的問題
新聞媒體作為人們了解信息的通道,溝通政府和公眾的橋梁以及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媒介作用發揮的得當,會對群體性事件發揮積極的引導和化解作用。雖然近幾年,信息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對一些曾經諱莫如深的事件予以積極的報道,但令人遺憾的是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仍有一些不足和缺陷。
1、媒體不作為,集體失語
媒體是社會的瞭望者,隨時關注社會最新的變動,但是在一些群體性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常常行動遲緩,反應不及時,甚至出現“萬馬齊喑”的情況。以湖北“石首事件”為例,2009年6月17日晚,湖北石首一名廚師蹊蹺墜亡,人們懷疑另有死因,提出各種質疑,警方不但給不出合理的解釋,還試圖強行搶尸,最終激起眾怒,在事后的長達80個小時內,當地政府沒有提供任何消息,地方權威媒體也不見任何動靜,網站上也只有一些閃爍其詞的說法。甚至在事態平息后的幾個月內,當地媒體對事件仍基本處于噤聲的狀態,如此不正常的信息狀態,或許正是地方媒體不愿、不想乃至不敢正視事態的心虛氣短的體現。
2、媒體報道缺乏客觀性
當事件發生時,一些地方媒體,完全成為地方政府的代言人,只講官方不講群眾,矛盾的主要一方的情況得不到應有的反映。如2008年甘肅省隴南市因市行政中心搬遷問題引發了群體性事件,在當地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只反映領導對處理這一事件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可對事件的起因只籠統提及,至于群眾提出何種訴求,當地政府是如何應對群眾訴求的,則語焉不詳。
3、違背新聞職業道德,不負責任的炒作
少數媒體為了搶新聞、抓熱點、出風頭,面對一些突發性的群體性事件,不加調查研究,把記者獲得的片面事實添枝加葉,大肆渲染,為了取得轟動的效果而犧牲新聞的真實性,把媒體的社會責任拋之腦后。一些不負責任的網絡媒體,到處散發所謂的“爆料”“獨家新聞”,鬧得流言四起,不僅無益于事件的解決,反而起到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負面作用。
三、新聞媒體在群體性事件報道中的責任和擔當
1、媒體要成為公眾利益的訴求渠道
群體性事件雖然具有突發性,但是在爆發之前總有一個醞釀、孕育、發展、激化的過程,而慢慢積攢的矛盾,總會露出一些苗頭和征兆。這些苗頭、征兆又總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緊密聯系的。再看甘肅“隴南事件”,早在當年3月份,當地就已有市政中心要搬遷的流言,引起當地的拆遷戶多次到市政府上訪。9月底,又有人挨家挨戶散發通告,要求“武都人民要采取各種方式抵制搬遷”,這明顯是即將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征兆。新聞媒體應具有敏銳的嗅覺,積極關注社會變動,及時抓住群眾反應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預防群體性事件發生的著眼點。
我國媒體的性質決定了媒體不僅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媒體是公眾意見的平臺,是公眾表達權實現的重要通道。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利益主體希望利用媒體來表達他們的利益要求。而媒體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理應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站在公平正義的立場上,反應民生的疾苦和心聲,向社會傳達弱勢群體的利益和要求,通過建立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通道,能夠引導各種利益訴求的理性表達,從而達到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維護穩定的積極效果。
2、媒體要滿足公眾知情權,提高信息透明度
媒體的基本作用就是溝通情況,提供信息。當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最需要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作為溝通政府和民眾橋梁的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及時準確的提供事實的真相是責無旁貸的?!拔C溝通三原則”明確提出要以我為主提供情況、提供全面情況、盡快提供情況?!般氪ǖ卣稹薄?·14西藏打砸搶事件”放開媒體的公開報道,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效果,有目共睹。盡早發布信息能讓輿論引導的成本大大降低,效果也要好的多,因為發布是主動的,被信任的,而事后解釋是被動的。
及時、客觀、公正的提供信息,一方面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信息透明又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媒體通過深入、全面的報道,讓公眾了解事件的全貌,這樣有利于提高受眾對群體性事件的充分認識與全面把握,增強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謠言”的產生和誤導。事實上,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每個人都是信息渠道,都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這個時代再想絕對的封鎖消息已不可能,只會增加群眾對真相的猜疑。
當主流媒體失語的時候,網上就會出現很多對事件真相解釋的所謂“爆料”?!笆资录卑l生后的80個小時內,一邊是政府的新聞發布語焉不詳;一邊是網友們在互聯網上發布各種小道信息。據統計,在那段時間里,能體現政府立場的新聞只有3篇,而某網站的貼吧中就出現了近500個相關爆料帖,這些“爆料”,真假難辨,可很多民眾寧愿相信各種傳聞,也不愿信任政府和媒體的“通報”,政府和媒介的公信力也隨之喪失殆盡。
“甕安事件”平息后,貴州省在總結處理經驗時說,事件發生后,謠言遍地。后來通過媒體的詳細報道,事件真相披露后,群眾的質疑得到了明確的回應,可以說正是堅持信息透明是最終迅速平息“甕安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
3、重視輿論監督,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最重要一點就是輿論監督,媒體可以對政府的決策過程,決策施行結果和相關決策執行人物有監督的權利。媒體對關系到公眾切身利益如城市拆遷、征用土地、企業開發建設等信息進行及時充分的日常報道,不僅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暗箱操作的發生,當出現損害公眾利益的事情時,新聞媒體的及時報道,可以用強大的輿論壓力及時阻止,從源頭上斷絕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2007年廈門PX事件,廈門市政府為發展經濟,斥巨資引進PX化工項目,盡管預計每年可帶來800億元收入,但潛在的環境危害讓80%的廈門人集體抵制該項目,媒體緊跟報道,引發并代表輿論,最終使態度強勢的廈門政府放棄了本來安放在廈門的工程,有效地阻止了潛在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當群體性事件發生后,面對真假不一的各種所謂的小道消息,新聞媒體有正確引導公眾輿論的責任。媒體可以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報道和評論,把公眾輿論引導到理性的軌道上來,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有利于群體性事件的解決。
目前,群體性事件的定性問題是個敏感的話題,一些地方在發布有關群體性事件的信息時,常用“不明真相”“有組織,有預謀”等詞句,有些媒體也采用這種通稿,引起群眾的反感,網上質疑之聲不絕,甚至激化矛盾。媒體在報道這類事件時要更為慎重,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①魏新文,《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困境與出路》,《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1)
②汝信、陸學藝:《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OO4
③朱力,《中國社會風險解析——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沖突性質》,《學海》,2009(1)
(作者:李亞菲,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張浩,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