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了《人民日報》、《甘肅日報》和《中國民族報》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五省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框架,并分析該框架形成的因素。研究發現,報紙對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宗教、突發事件等方面。
【關鍵詞】報紙 少數民族 族群 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省份為族群劃定標準,呈現新、藏、青、甘、寧五省少數族群的報道,不專門做某個族群的分析。根據少數民族的分布狀況,以該地區最主要民族為代表,新疆為維吾爾族、西藏為藏族、青海為穆斯林和藏族、甘肅為藏族、寧夏為回族。
本文以《人民日報》、《甘肅日報》、《中國民族報》為樣本,抽樣的時間是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其中《人民日報》和《甘肅日報》抽取3的倍數。每周二、周五出版的《中國民族報》,每份報紙都為研究對象。從報道數量、報道區域、報道媒介、報道內容四個類型進行考察。文中還對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報道,以及標題中含有“民族團結”字樣的報道單獨做出分析。
三份報紙中,共檢索到1093篇關于五省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其中《人民日報》187篇,占總量的17%;《甘肅日報》458篇,占42%;《中國民族報》448篇,占41%。
二、研究發現
1、地域分析
所有樣本在五省中的分布是,甘肅227篇、新疆187篇、西藏105篇、青海516篇、寧夏58篇。從《中國民族報》看,關于新疆的報道最多,西藏、青海、甘肅和寧夏依次遞減。在《人民日報》中,西藏最多,其次為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全國性報紙中,關于西藏和新疆的報道最多。
2、報道內容分析
我們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環境衛生、民生、宗教、突發事件、民主法治、玉樹報道、舟曲報道、民族團結、典型人物列為主要考察內容。
關于文化教育的報道,大多圍繞學校教育、文化傳承保留等方面,多側重少數民族族群如何學習利用漢文化,和對本族群文化的傳承。既有利于保留族群的特色文化,也是族群之間互相學習的需要。
少數民族族群都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樣本中,關于宗教的報道占據較大篇幅。宗教問題涉及族群團結,關乎地區、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正面的宗教報道,對增進族群團結有重大意義。在《中國民族報》中,我們發現有37篇關于宗教信仰的正面報道,明顯高于其它兩份報紙,突出了民族報的特點,抓住了重心所在。
在環境衛生方面,多以環保、衛生為主題,聚焦五省少數民族族群聚居地的生活狀況。從政策制定、資金支持等角度,對保護發展該地的環境衛生進行宣傳性報道,但只占樣本總量的3%。
民生一直都是媒介關注的重點方面。物價、住房等話題,始終占據較大的報道篇幅。三份報紙中,關于民生的報道都占據了較大的比例。其中很多報道為跟蹤式連續報道,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在考察的時間段內,有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兩個重大突發事件,我們對其進行了單獨分析,占樣本總量的44%。關于民主法治的報道,分別為6篇、1篇、4篇,共占總量的1%,主要圍繞法制建設的進程。
標題中有“民族團結”字樣的報道,共計27篇,占3%。一般以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族群的團結進步為要點,各方面積極推進族群之間協調發展,促進各族群共同進步。
典型人物報道,共計27篇,占總數的3%。主要對一些少數民族族群的先進人物,和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人物進行頌揚。
三、結論及探討
1、新聞報道框架
(1)“報道了什么?”三份報紙在對五省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上,內容豐富,既有宏觀方面的呈現,如大政方針、民主法治等,也有微觀方面的報道,如少數民族族群的手工藝等,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報道框架,尤其是對民族團結、宗教事物的報道方面,明顯高于其它地區。
標題中含有“民族團結”字樣的報道,《人民日報》有2篇,《甘肅日報》沒有出現,《中國民族報》25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眾媒介在報道民族事務上的基本態度。
(2)“怎么報道的”。三份報紙的報道角度都較為全面,在客觀上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族群聚居地的繁榮和發展。不同的是,根據各自的定位和特點,其報道都各有特色。如對舟曲泥石流的報道,《甘肅日報》在2010年8月連發了多日專刊,其報道數量之多,報道內容之全面,報道形式之豐富,是《人民日報》和《中國民族報》不能比的。此外,《中國民族報》對宗教內容的呈現,也遠遠超過其它兩份報紙。
在報道體裁上,三份報紙均采用消息、通訊、評論、圖片新聞等多種體裁;在消息來源上,除個別篇幅為新華社通稿外,絕大部分由本報記者采寫。
2、影響框架形成的因素
(1)政治層面的客觀需要。民族問題一直是我國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關于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方針,第一時間的公布和解讀離不開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輿論氛圍,也使得我們能夠從《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少數民族報道中觀察出種種跡象和態度。某一少數民族地區在主流媒介中出現的頻率和篇幅,總富含政治意義。
(2)媒介自身的定位。我們選取的三份報紙,在媒介定位上各有特點,因此其報道和呈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人民日報》的報道一般篇幅較小,采用消息體裁。對同一問題的呈現,《甘肅日報》或做較大篇幅的報道,或根本不予呈現。同樣作為全國性媒體,《中國民族報》關于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大多比《人民日報》詳細和全面。
(3)報道客觀事實的需要。三份報紙對少數民族族群地區的現狀,都做了較為全面的呈現,基本符合受眾對事實的要求。此外,樣本中涉及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報道較多,遵循了某一時段內對重大事件集中報道的原則,符合客觀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族群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事務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客觀上要求報道的框架必須完整。
(1)少數民族族群報道的框架鮮明,完整性較強。從所選的三份報紙的報道來看,對五省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環境衛生、民生、宗教、突發事件、民主法治、民族團結、典型人物均有涉及,不僅有宏觀解讀,也有微觀呈現,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體系,對“報道什么”和“怎么報道”有一個完整的體現。
但我們仍然發現,關于政策解讀的報道偏多,而關于民族法制的報道則相對較少,在完整的基礎上其平衡性還有待加強。
(2)三份報紙在一致框架下各有側重。“媒體總是有選擇地報道一部分話題,同時忽略其他話題”,每一份報紙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中國民族報》對突發事件關注較少;《甘肅日報》則較少直接報道民族團結。三份報紙“各司其職”,各有特點。受眾可以針對不同需求選擇不同報紙,但也容易造成在報道內容上的漏洞。
(3)報道的完整架構促進全面了解少數民族族群,消除偏見。對少數民族族群的報道不僅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還要緊密結合少數民族族群的特點,從多角度進行報道,提供一個完整的框架,以便全面了解少數民族族群的發展狀況。這對消除刻板成見、展示積極向上的族群面貌有重要意義,也能夠為研究大眾傳媒與族群主流意識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提供樣本。□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受眾選擇現象的族群行為研究——以西北地區樣本為例》前期成果,項目批準號:11LZUJBWZY067】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專業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