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監督報道是黨報的職責,但地方黨報的地位決定了它在監督報道中的尷尬:不搞監督報道勢必失去影響、失去讀者、失去市場;搞監督報道卻又因“地小人熟”很難施行。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選好輿論監督的角度,“幫忙不添亂”;加強隊伍素質,使監督者接受社會監督等,是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體會。
【關鍵詞】地方黨報 監督報道 困境 實踐
一、開展監督報道是地方黨報的重要社會職責
何謂監督報道?筆者以為,監督報道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是新聞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是否認真履行職責進行的輿論監督,也是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抨擊社會不良現象、加強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橋梁。監督報道已成為當下新聞輿論監督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種利器。
實踐證明,地方黨報所開展的監督報道對于改進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工作,促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反腐倡廉、凈化社會風氣,往往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媒體具有的社會功能決定其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地方黨報而言,無論從社會發展還是現實需要,開展監督報道是其自身理應具備的一項社會職責。
然而,包括報紙在內的新聞媒體,尤其是媒體記者,往往將開展新聞輿論監督、撰寫監督報道視為畏途,因為在許多被批評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看來,監督報道特別是批評類報道是在“抹黑”、“添亂”、“制造不安定”,對記者的采訪不予置理、阻止、躲避甚至是慫恿社會閑雜人員老拳相向并不鮮見,這被新聞媒體記者看作是最易“惹禍”的報道形式。由于地方黨報面對二三線中等城市,地域范圍不大,距離批評對象近、關系網復雜,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從事監督報道更為復雜與艱難。不過,新聞輿論監督是報紙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監督報道同樣可以弘揚主旋律,彰顯地方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重要性。在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一個失卻監督的媒體是不完整的媒體,一個將監督報道只是作為一種點綴的地方黨報必然受到讀者的輕視甚至摒棄,同時也與黨和人民的愿望相背離。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答中外記者問”中提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強行政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人民提出意見批評政府。”黨領導下的新聞媒體開展的輿論監督根植于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通過新聞媒體,反映民意,表達民情,彰顯正義與良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公眾的民主力量。由此可見,新聞媒體開展正確的輿論監督,是一件利國、利黨、利民的大好事,作為地方黨委的機關報,無論開展監督報道有多難,都應該直面困難、風險和阻礙,敢于擔當起新聞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職責。
二、當前地方黨報開展監督報道的尷尬處境
應該說,目前地方黨報的輿論環境和輿論監督的空間較以前已有較大的改善,各個層次、各種范圍的多樣話題討論逐漸豐富;對話交流的形式也開始活躍。這些都為新聞輿論監督創造了較好的環境。然而,地方黨報從屬于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現狀,使其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作用。一方面,它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的宣傳機構,上情下達;另一方面,它是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下情上傳,反映大眾心聲。但由于從屬關系,后一個角色往往扮演得不是很好或者缺失,在對權力實施輿論監督、特別是批評報道方面處于天然的劣勢。就新聞輿論監督而言,中央級媒體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阻力也小得多,省級媒體次之,最難的莫過于地方媒體了。但想提高報紙的影響力,不搞監督報道勢必失去讀者、失去市場,搞監督報道卻又很難施行。因為,地方黨報的職能定位決定了報紙及其新聞工作者在履行輿論監督時有著明顯的劣勢:
1、來自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的干預
出于各種因素考慮,一些領導干部常常對監督報道采取抵制或干預的態度;有些單位的負責人和上級主管部門聽到“輿論監督”,馬上就想到“負面報道”,當輿論監督涉及到與自己有關,或與自己所管轄的地區以及所分管的工作有關時,多數人怕批評報道影響了自己的政績,所以會千方百計地“捂蓋子”。因此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記者的稿子還沒寫完,甚至還沒來得及采訪,說情或者阻止的電話就打過來了,當記者自身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有些監督報道稿件也只好放棄了。
2、受媒體發行、廣告經營和采編方式的掣肘
其一:在現實情況下,地方黨報發行還必須依靠地方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支持,沒有這些重要的訂戶做支撐,報紙發行訂閱將難以為繼;其二:在大多數地方黨報主要依靠自收自支養活員工的情況下,廣告經營在報社居于主導地位,無疑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三:記者采訪和信息源的獲取等,也必須依靠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支持,這些都使記者在進行監督報道時往往對監督對象“投鼠忌器”,難以放開手腳。
3、新聞從業人員素質往往影響監督的發揮
一是整體隊伍素質使監督報道找不到選題,找到選題也上不了路子,幫了倒忙;二是個別人借輿論監督報道謀一己私利,破壞媒體公正形象。有些記者假借曝光之名威脅、敲詐報道對象;有些記者為報道對象胡編亂造,大肆吹捧,以換取經濟回報;當前部分新聞記者利用自己手中的話語權、輿論監督權,以寫批評稿、挖陷阱等手段要挾或交換,謀取個人或集體的經濟利益,違反傳媒職業道德規范甚至觸犯國法。
三、《蚌埠日報》在監督報道上的實踐與思考
《蚌埠日報》作為一家地方黨報,多年來在監督報道上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盡管受地方輿論監督環境的影響,圄于監督范圍、監督力度的限制,監督報道不能有更大的作用空間,但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監督報道上還是盡可能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當前,蚌埠市正處在升級提速、跨越趕超的上升時期,也是各種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的轉型期,需要地方媒體在監督報道上付出努力,以促進各級政府更好地開展工作。不可否認,在一些機關和部門單位,仍然存在著效能建設方面的一些負面現象,這就需要地方媒體發揮監督報道的獨特作用,針對一些效能建設明察暗訪中發現的不正之風展開批評監督,準確地反映社會發展中一些不公正的現象,推動各項工作的健康開展,以展現一個地方主流媒體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良知。
《記者觀察》欄目曾經在《蚌埠日報》上存在多年,打造出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在珠城讀者心目中留下了較好的印象。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蚌埠日報》又在2010年開辟了《熱點聚焦》欄目,直面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出了征遷拆違工作中一項亟待解決的“一夜樓”問題,連續于2011年3月8日、9日、11日密集推出三篇報道,分別是《搶蓋違建房 意在多獲利?——孫郢村“一夜樓”現象調查之一》、《村干部被指帶頭建房——孫郢村“一夜樓”現象調查之二》、《控違到底難在哪里——孫郢村“一夜樓”現象調查之三》,在全市形成了一定的影響。《蚌埠日報·淮河晨刊》深化“熱線”職能,與市長熱線聯動,推出“市長熱線追蹤”欄目,督促有關部門對熱線投訴問題及時辦理和回復。2011年6月17日,《蚌埠日報·淮河晨刊》“市長熱線追蹤”欄目刊登“臭氣熏天 蒼蠅亂飛——張公湖死魚扔岸邊居民遭殃”一稿,并掀起了為時一個多月的“關注張公湖”監督性系列報道,共發表了15篇消息和5篇短評,將“關注張公湖”報道不斷推向市民關注的高潮,并引起了市政協委員、有關部門乃至市政府專題會議和市長的高度關注和批示。此系列監督報道跨度時間之長、篇幅之多、強度之大、反響之廣,在近幾年《蚌埠日報·淮河晨刊》的監督報道方面成為經典性的案例。我們還注意傳統紙媒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爭取使監督報道的社會效果和影響力達到最大。
在加強監督報道過程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就采編人員而言,必須要有更高、更嚴的要求,從實踐看,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1、不缺位,不錯位,更不越位,著力提高監督報道的質量和水平
地方黨報作為基層輿論監督的主要陣地,首先要求不能缺位。其次要求不能錯位和越位。輿論監督畢竟是一種“軟監督”,本身不具有強制性,只有依靠其他的監督機制,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媒體記者只是民眾的代言人,不是法律的代言人,要客觀反映事實,而不能越俎代庖,以便減少不必要的官司和麻煩。
2、講究采編工作的藝術,把握好輿論監督的“度”
輿論監督的采編工作因其自身的復雜性,更應該尋找技巧。要注意報道方法,平衡報道,闡明各方觀點,強調信息來源真實,不臆測,不斷言,不當“法官”。注意把握監督的導向,剖析原因,尋找規律,推動問題解決。
3、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素質和修養,同時接受公眾監督
堅持媒體監督職能,注意報道方法,將采編與經營嚴格分開。抓作風、帶隊伍、嚴要求,提高人員素質,適應監督報道需要。杜絕新聞尋租行為,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來增強黨報自身的正氣,塑造正義的形象,始終明確自身所承擔的對社會、國家和公眾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蚌埠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