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諶潔
我國改革開放后,區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且將有關的法律也逐步進行完善。區域經濟的核心就在于加強對經濟的立法,通過立法保障權益、規范權責、確立制度,以此來達到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通過對區域經濟與法律環境的探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法律環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僅供同行業人士借鑒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門經濟學理論(發展經濟學),首先由西方發展起來。 區域經濟(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范圍,并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1]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等。
自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可以用突飛猛進四個字來形容,更加前所未有的就是本文提到的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外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來看,不管是哪個人口多、地理規模大、多地區構成的國家而言,工業化的經濟發展,一般都會在國民經濟與區域經濟兩種經濟上同時推進。從客觀的角度看,這兩個方面是總體和個體的關系,兩者的工業化內涵是沒有質的差異的,只有區域與范圍上的差異。[2]
從新中國的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的時期,我國為了將工業的分布不均衡現象消除,工業的建設大規模地向內地推進,其中包括了三線建設等。特別是我國的沿海地區,更是保持了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使得國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底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的將西部大開發列入發展戰略,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西部大開發的建設,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資金投入與財政轉移支付。2002年秋天在北京召開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并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略。十六大作出了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調整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央從協調區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發展目標,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趨于完善。在此時,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優勢互補、中西互動的全新格局。中國的有關部門又先后批復了涉及包括陜西、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文件來規范區域經濟的發展 。[3]
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多年來,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的運動規律與人口的流動都集中到了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周邊的城市。這種現象的產生,沖破了生產力發展傳統的行政區域范圍,在京津、珠江三角洲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帶與都市群的空間架構已經有了雛形。[4]但是,由于我國的城市化發展迅速,特別是我國的現行管理制度下,各個行政區域間利益的沖突越來越嚴重,大多是情況都是政府引起的這種沖突,企業被政府所替代,政府成為了地區經濟競爭與發展的主導者,由此而形成的各個行政區域間出現了地方保護嚴重的情況,對貿易的公平性和自由性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力量,這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瓶頸問題,同時還對國家的市場經濟大統一帶來了阻礙。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第一,政府控制市場和資源、限制相互競爭。第二,發展經濟的代價是用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大量流失換來的。第三,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出現了不正當的競爭環境。
一個國家的組成都有很多區域,不同的區域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構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各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促進了國民的經濟進步。我國區域經濟的建設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背景下展開的,而市場的經濟說到底還是法制經濟。所以,法律手段不僅是促進宏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武器。[5]
在馬克思理論中經濟與法律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出發,第一次很科學地揭示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上層建筑被經濟基礎所決定,而上層建筑同時也對經濟基礎產生了反作用。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它是由經濟基礎來決定的,并且反過來給相應的經濟基礎帶來服務。經濟基礎是法律的決定力量,同時也是法律基礎。不管在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可能沒有一個良好的、健全的法律環境,良好的、健全的法律環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成良好的、健全的法律環境關鍵在于人們自覺的行為;可以說社會穩定、法制統一、法律至上是法律環境是否良好與健全的衡量指標。第一點,它要求法律規范良好、健全、系統,而這些法律的規范應該體現出多數人的意志,承擔了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責任。第二點,它要求國家的一切人員都能夠崇尚并遵守該法規,做到依法辦法,杜絕權利腐敗。良好的法律環境為社會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則,可以將沖突與矛盾減小到最低,并且能夠將產生的糾紛進行及時的解決,使區域的無秩序狀態歸于有序。可以說經濟的發展方向與法律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經濟的穩定依賴于法律環境的完善與良好。
要創建良好的區域經濟法律環境。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與人們相互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權利要求和經濟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律的文化形成與法律文化的發展則是影響人們經濟活動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經濟發展的程度也決定了法律的形成。中國的法律是歷史上很多很多的原因同工結合的產物,區域特性十分明顯,它既受到了經濟因素與政治音色的制約,同時也受到法學教育、民族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的制約。中國的區域法律發展制約這中國法律文化的整體發展進程。由于各種各樣的地理環境不同,國家在經濟政策上,對每一個區域都有著不盡相同的戰略目標,這樣就使得每一個區域的法律都有了一定的特點。還有,經濟的發展不均衡是法律文化區域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鑒于以上的種種原因,應該加強地方政府立法體制的完善工作與中央政府立法體制的完善工作。當有完善的法規來約束后,就應該嚴格的按照執法體制來辦事,真正地做到法制統一,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絕對不能夠出現地方保護,只有這樣才能讓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要維護好司法的公正性,司法個人或組織要真正的做到在執行法律規定時,只按照法律法規辦事,不受任何的個人、團體以及機關方面的影響。建議中央政府能夠成立專門的區域經濟管理法制部門,公開權利,以保障法人、公民的權利作為一切活動的宗旨。
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影響著國民的經濟水平,與人民口袋里的錢有著直接的關系。國外有很多比較成熟的區域經濟發展辦法,都可以為我國的區域建設提供很好的參考,因此,有關單位的學者應該與各國的學者多做交流,真正的為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與法律環境的相關課題提出合理建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淺論區域環境問題的法律解決機制——從區域經濟的角度2006年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2006.
[2]法制建設的創新——《我國經濟區域法制一體化研究》讀后[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2(1).
[3]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經濟法制協調[J].江西社會科學,2007(12).
[4]區域經濟組織的法律調整——以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組織為例[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2(1).
[5]區域經濟背景下我國稅收法律制度研究——以個人所得稅法制為重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