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慧麗
(杭州市聞濤小學)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本里都配有很多插圖,其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有著其自身的優(yōu)勢。例如,其形象、直觀、有趣味和帶有啟迪性。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好插圖,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此外,也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增強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活起來”。本文對如何實現(xiàn)這些目標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里幾乎每篇都有插圖,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甚至在課文后面的要求里也配有插圖。我們認為,語文課本里的插圖具有以下明顯作用:
小學生正是處于一個富于想象的年齡,課本里的插圖可以使他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比如,在人教版低段語文課本中的《我多想去看看》《小熊住山洞》《小蝌蚪找媽媽》等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的課文。在《我多想去看看》里,媽媽手里的天安門照片,讓小學生想象天安門升國旗是什么樣的場面,而《小熊住山洞》《小蝌蚪找媽媽》則通過連續(xù)畫面,由教師通過畫與畫之間的關系與變化及“留白”,引導學生想象故事的發(fā)展。如《小熊住山洞》里,小學生可以想象小熊建造的木頭房子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找媽媽》可以讓小學生想象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長什么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小學生看圖說話,復述故事情節(jié),使靜態(tài)的畫變?yōu)閯討B(tài)的語言,變無聲為有聲。這樣既能夠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也練習了說話。這樣運用插圖的教學過程對于延伸文字內(nèi)容大有裨益,這不僅給學生帶來了閱讀的愉悅,而且還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因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啟動了發(fā)散思維。
觀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十分必要。小學低段語文課本的插圖不僅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還可以運用插圖教學生如何觀察,并通過提問檢驗小學生觀察的效果如何,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觀察力。例如,在《有趣的游戲》教學中,可以讓小學生先觀察三幅插圖,看每幅插圖畫的是什么游戲,用自己的畫說出來,將沒有玩過某種游戲的人分開,讓他們根據(jù)剛才觀察的結果來講述如何做插圖里的小游戲,甚至可以模仿插圖里的游戲,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會將觀察的效果立刻表現(xiàn)出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小學課本里的插圖帶給學生以美的體驗,插圖帶來的愉悅感受,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間接地提升道德和人格。例如,在教學《夏夜多美》時,通過讓學生觀察,當孩子們看到美麗的荷花笑著和螞蟻說話,彩色的蜻蜓停在綠油油的荷葉上,這如詩如畫的美麗夜景怎能不給人留下美的情感體驗呢?
由此看來,小學低段語文課本里的插圖不僅能夠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并且能夠讓他們在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不至于今天記明天就忘,同時也提高了小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觀察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現(xiàn)在,我們小學所用的是人教版的語文教科書,里面的插圖讓我們目不暇接。如此多的插圖如果我們不加以利用,實在是對教學資源的巨大浪費。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插圖運用的情況如何呢?筆者對此進行了調(diào)查。
本次調(diào)查對象為杭州4所小學一二年級語文的老師。發(fā)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4份。問卷共設20個選擇題和一個開放題,采用4分等級記分法,讓老師對20題所作陳述做出“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選擇。問卷對每一項問卷中需要調(diào)查的問題設置正反陳述,用于剔除無效問卷。在20個選擇題中,6題涉及教師在課文、識字和練習教學中運用插圖的狀況,4題涉及教師對學生運用插圖學習的預期,10題涉及教師對插圖的看法。
1.教師運用插圖現(xiàn)象普遍,但仍顯不足
?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插圖是十分普遍的。而與課文中對插圖重視的程度相比,教師在識字和練習部分對插圖的運用就偏少,分別有45.3%和50.1%的教師表示并不經(jīng)常在識字和練習教學中使用插圖。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插圖在識字和練習部分比較少見,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插圖的編排也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據(jù)筆者的粗略統(tǒng)計,人教版國標課本一二年級的653幅插圖中,在識字部分出現(xiàn)的有159幅,在練習部分出現(xiàn)的有312幅,分別占到了總數(shù)的24.3%和47.8%。因此,如果說以前教師不重視插圖是教科書編排造成的話,那么現(xiàn)在對識字和練習中插圖視而不見就是對課程資源的浪費,將不可避免的影響教學效果。
2.學生喜歡插圖但沒有自覺運用插圖學習的習慣
?
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教科書的插圖進行教學前,首先必須面對如下兩個問題:第一,學生是否喜歡教科書的插圖?第二,如果不經(jīng)過教師引導,學生也可以自覺有效的利用插圖進行學習?第一個問題反映的是“教師對插圖可行性的預期”,其成立是教師運用插圖的基本前提。因為如果學生根本就不喜歡教科書的插圖,教師就很難引導學生運用教科書上的插圖進行學習,而是尋找更好的影像資料對其進行代替。第二個問題反映的是“教師對學生需要的預期”,其成立是教師運用插圖進行教學的另一個前提。因為如果學生已經(jīng)能夠自覺的運用插圖學習,教師也就沒有必要在插圖的指導和提示上費太多的工夫。從表2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的教師都認為自己所教學生是喜歡插圖的。這說明在目前的條件下,運用插圖進行教學具備最基本的可能性。
3.教師對插圖重要性的認識總體良好,但也存在認識錯誤
?
在解決了教師對“用插圖教”的兩個前提之后,我們還應該關注教師自身對插圖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由教科書的編排導致的,并可能影響到教師運用其進行教學的行為。從表3所反映的調(diào)查結果可以看出,超過半數(shù)的教師對教科書中插圖的質(zhì)量予以了肯定,接近九成的老師認為“總地來說,插圖在目前的教學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調(diào)查結果仍暴露出一些問題。經(jīng)常被教師運用的課文中的插圖遭到了最多的質(zhì)疑,44.1%的老師都認為,課文的插圖存在“與主體無關”的情況;就是給予關注最少的練習部分,也有35.2%的教師認為“有很多無關緊要的插圖”。從后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對插圖這樣的態(tài)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師對插圖的運用。
4.教師實踐與其他因素相關不顯著影響教學行為
筆者以低年級教師“用插圖教”這個行為作為分析的基點,通過求相關系數(shù)探索其與“教師預期”和“教師對插圖看法”兩個變量的相關程度。具體分析時,又將“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師的看法”分為“課文中、識字中、練習中”三個維度,將“教師預期”分為“對插圖可行性的預期”和“對學生需要的預期”,得到如下結果:
?
從表4中可以看出,一是小語教師使用插圖的頻率與其對插圖可行性的預期之間的相關不顯著。這種相關并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有:教師對插圖可行性的預期都比較一致;問卷所設等級較少,使統(tǒng)計分析結果中難以表現(xiàn)出顯著的相關。但這次調(diào)查的結果足以說明:教師對插圖的可行性預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教學行為。二是小語教師使用課文中插圖教學的頻率與對學生需要的預期之間有顯著相關;而其他教學行為與這種預期并不存在顯著相關。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問卷在設問時并沒有特指學生對哪部分插圖比較注意,小語教師長期以來只使用課文中插圖教學,可能在調(diào)查中認為問卷中所指插圖就是“課文中的插圖”;另外,教師運用其他部分的插圖還比較少,還沒有建立與運用課文中插圖一樣強的“學生需求”意識,因此也就沒有表現(xiàn)出與“對學生需要的預期”的顯著相關。
要上好說話課,最起碼的就是要學會觀察。我認為,在運用插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時,可以這樣做:
(1)對整體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整體看圖的習慣是看圖說話的第一步,要看懂插圖內(nèi)容,要知道畫的是誰、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干什么,再讓學生把插圖內(nèi)容和題目相聯(lián)系,從而對說話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我們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不是讓學生去看圖中他感興趣的地方,而是要從全局和整體把握。
(2)要按順序看。有的單獨一幅圖內(nèi)容也可能比較復雜,里面的內(nèi)容先后順序學生一時間是不容易掌握的,教師也往往容易忽視。比如,在基礎訓練1中的說話訓練,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運用“有的……有的……”句式來回答,但是沒有先后順序,表達也比較凌亂。此時,我們就應該找到圖中內(nèi)容的先后順序,按順序來觀察,說話。比如,這里我們可以從圖中“獻給老師的禮物”這幾個醒目的大字為起點,引導學生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順序來觀察、說話,這樣學生的說話就有了先后順序。再比如,基礎訓練5中的看圖寫話,當我們第一眼看到彩圖時,好像理不出頭緒,學生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們此時可以逐步地引導學生,從遠處美麗的彩健、蒙古包,一步步回到近處的人和物上,再由人物的輪廓到人物的表情神態(tài),逐步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
(3)要認真細致地觀察。認真仔細觀察在看圖說話寫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插圖中的小景物很多都是有所指的,有的暗示了時間、有的暗示了地點、有的暗示了事情的起因等。比如,基礎訓練1中的看圖說話,就是靠插圖左下角的桌子和凳子來提醒我們插圖所描繪的是在什么地方。基礎訓練5中的看圖說話中對人物的判斷就是根據(jù)插圖最右邊的小書包的提示找到答案的,同時插圖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也是從地上草的顏色來判斷的。如此這些都告訴我們,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
前文我們談了運用插圖指導學生觀察,觀察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用大腦去思維,思維對于上好說話課很重要。并且在指導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設置問題要巧妙,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小學課本里的插圖趣味性十足,如果老師巧妙設置問題,將有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使語文課堂興趣盎然。比如,在基礎訓練3里的說話練習,通過觀察,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小虎得了多少分了(100分)由于平日的刻苦努力,取得滿分,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激動、興奮)可是,小虎的表情怎樣?(愣愣地)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如此設疑激趣,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然后去積極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
(2)尋找導致結果的原因。我們?nèi)匀灰曰A訓練3的說話練習為例,在提出以上問題后,我們并不急于讓學生去想事情的經(jīng)過,而是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引向第二幅圖,讓學生通過觀察試卷上改過后的99分及老師和小虎的神態(tài),思考:小虎愣在那里時發(fā)生了什么事?他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來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3)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的思考。第三冊中的彩圖,有的看似簡單,其實有著很深的含義。例如,基礎訓練1中的寫話練習,老師提出“小同學為什么要畫一只白鴿給老師”的問題時,會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我們才會像白鴿一樣在藍天上飛翔”的聯(lián)想,深刻理解圖畫的思想內(nèi)涵。
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說話課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我們對學生的說話要求是:
(1)要說明白,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說出插圖主要表達了什么內(nèi)容,要能夠說明白插圖內(nèi)容,除了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觀察外,還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句式。比如,插圖里有誰,他(她)在干什么,怎么樣,等等。我們以基礎訓練9為例,第二幅插圖要指導學生說明白是小白兔送給小熊一個蘿卜。
(2)要能夠把話說完整。在教小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整個過程中,要一直強調(diào)學生說完整的話,因為只有把話說完整,才能準確的把意思表達出來。
(3)說具體、形象。說話訓練不能僅僅滿足于要學生說話完整,把意思表達清楚,還要鼓勵學生善于運用已有知識,盡可能把話說得具體生動。例如,還是“小白兔送給小熊一個蘿卜”這句話,在訓練說話時,要充分利用鮮明生動的彩圖,啟發(fā)學生說出“小白兔送給小熊一個又紅又大的蘿卜(脆生生的蘿卜、又香又脆的蘿卜)”,使說出的話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感人。
總之,人教社的小學語文新教材重視了學生說話寫話的訓練,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插圖的教學功能,用好教材,提高說話寫話教學的質(zhì)量。
[1]韓慧.淺談課文插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5).
[2]黃添基.插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研論壇,2009,(08).
[3]王同江,董寧寧.插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05).
[4]劉淼,羅方.語文教材插圖效應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05,(11).
[5]李天榮.小學語文課文中插圖教學之我見[N].黃岡日報,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