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劉芹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同時,隨著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新題型改革的推進,更是將聽說技能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國,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多以高考為目標,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能力時也多以高考聽力題型為導向,這樣造成學生進入大學后實際的英語交際能力非常欠缺。另外,大學英語聽說課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材和授課方式缺乏創新。以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例,通常聽說課依附于綜合英語課,每周1課時,多數使用固定聽說教材,個別學校直接將聽說內容改為四級聽力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安排使學生對聽說課缺乏興趣,實際的聽說水平提高較慢。
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也是影響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因素。課堂上使用的語言與實際語言存在很大差異,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已經適應教師的語速、語音、語調,但一旦交際環境發生變化,就會發現很多障礙,其中包括語速、語音、語境的,還有涉及文化方面的。因此,讓學生接觸地道的、真實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
缺乏多模態的教學方法,是影響英語聽說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現有的教學手段單一,在實際的聽說教學過程中,學生只進行單純的聽力輸入和口頭表述輸出,沒有全方位地利用各種感官,而通過影視英語進行聽說訓練,可以使學生多感官并用,多層次聯想,鞏固強化記憶,提高聽說能力。而英文原版電影,既包括了真實地道的語言又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又以多模態方式呈現,因此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內容來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依據顧曰國給模態下的定義為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這個定義跟計算機科學里研究人機互動時對模態的定義接近。那么用此定義看,正常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多模態的。現代人們的交流不再是單一模態的交流,多模態交流已經成為主流。按照社會符號學家的觀點,意義如此強大和廣泛地存在于視覺、聽覺、行為、表情和動作等其他社會符號的資源系統中,只注重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沒有一個單一的符號能夠被孤立地完全理解。從嚴格意義上說,現實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態的”。
影視英語教學材料包括:音頻流、視頻流、動畫、文字材料、圖像、照片等。學生通過計算機進行影視英語學習,在這一過程中與計算機互動的多模態包括視覺、聽覺、觸摸、發音器官、模仿等。通過視覺跟視頻流進行互動的直觀、體驗性學習是技能類學習的關鍵學習方式,學習成本與效果之間的比例相比起其他模態而言,可以用事半功倍來概括。當視頻流記錄的是人類活動時,觀察者是不需要專門培訓就可以互動學習。因此,多模態影視英語互動學習從輸入到產出之間的模態搭配與學習效果都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1)多種感官刺激利于理解和記憶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多種感官接受同一事物、信息的刺激,該事物、信息留下的印象更深、更全面,更易被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動覺等感官同時接觸某一信息,其理解、記憶的效果遠比單一感官刺激好得多。朱純在談到改善記憶的途徑時也提到信息是通過簡單的呈示還是結合一定的情境通過多樣的活動促使學習者積極感知,識記效果大不相同。單純通過聽覺或視覺一個通道輸入,與視、聽、說多通道輸入,效果也不一樣。為了改善記憶效果,必須十分重視呈示方式。對于學習外語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結合一定情境,視、聽、動覺結合、學用結合。通過影視英語進行視聽說訓練正好是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動覺有效地結合起來,這種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2)信息通過實踐進入長期記憶系統
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同一事物、信息的刺激確實利于記憶,但這僅是短期記憶。Padilia等人研究表明,短期記憶的容量十分有限,信息很快就會被遺忘。信息只有經過操練才能進入長期記憶系統。長期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隨著記住的信息越積越多、練習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越來越熟練以至“自動化”,外語應用能力也就越來越強。Bialystok把學生的語言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課堂里所學的外語開始總是顯性的,通過各種操練后能夠轉化為隱性的。影視英語教學中學生在欣賞后進行模仿發音、配音、看默片等訓練,這樣隱性語言知識越多,學生就越能夠熟練地、不假思索地、流利地表達出來。
(3)良好的語言環境促進語言學習
英語在我國是作為外語來學習的,缺乏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除了英語課堂學生幾乎沒有機會接觸使用英語。而影視英語恰恰彌補了這個不足,從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來講有其他英語課型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可以展現交際場景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的真實性。當學生在觀賞英語影視作品時,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等于把語言學習放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進行,使得語言學習真實自然。
(4)影視英語能夠形象直觀地傳遞原語文化
電影就其本身來說是特定文化下的產物,同時它又是文化的載體。電影傳播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交際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對原語文化的了解上的。學生在學習語言本身的同時,還應該了解該語言所處的文化,這樣才能夠順暢地同原語使用者進行交流。因此電影通過電影情節對原語言文化生動的闡釋和展示對學習者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導。
基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影視英語具有多模態性,適宜進行英語聽說教學。
在多模態環境下進行影視英語聽說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為影視資源的選擇,內含語音、語速和主題。電影類型和主題分類頗多,其中有歷史傳記片、科幻片、音樂片等。但是從如此繁多的電影中挑選出適合語言教學的影片需要教師從多方面考慮,首先是影片語言的發音,不同類型的影片中的語言各具特色;其次,影片的語速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一個要素,根據克拉申輸入——輸出理論,輸入的信息應該能夠被學習者理解才是最優輸入,因此教師在選擇影片時應依據學生的實際聽說水平確定相應的語速素材;此外在選擇影視主題時,具有教育意義、內容健康、積極向上,以及能夠反映英美國家文化民俗的需重點考慮。
依據Harmer提出的輸入、練習、輸出之間平衡教學主張,我們在影視英語課程中,設置了以下教學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聽覺和視覺大量感知語言材料,通過多看、多聽、多讀來接觸和理解語言材料的意義、形式結構和交際功能,即整部影片的觀賞通常由學生自行在宿舍或網絡教室完成,課堂上教師選取影視片段進行分析講解,開展聽說互動活動;其次,要讓學生將輸入的語言材料和相關的知識在多種活動中反復操練、消化、加工,使之進入長期記憶系統,內化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見下表所示聽說互動實踐。例如,在學生觀賞該影視片段前,教師將片段中出現的生詞或是俚語列出,讓學生了解學習;而影片中的某些精彩對話可以單獨節出,讓學生模仿操練;亦可采取先讓學生觀看,然后放默片讓其參與配音,這樣就起到了提高學生英語聽說兩方面的能力。最后讓學生將貯入的語料和知識重新組織,在新的交際情況下以口頭或筆頭方式表達出來,把握語言的交際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這個環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較為高級,活動的形式為改編故事情節和編演情景劇。整個過程中,輸入、攝入(吸收)、輸出,環環相扣,循環往復,組成有機整體,三者全面兼顧,平衡發展,不可顧此失彼,有所偏廢。

?
在我們的多模態互動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表現非常積極,樂于參與互動,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操練,學生表示通過多感官的體驗感受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由于影視資源的地道性,經過模仿、操練對提高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除了言語行為以外,非言語行為也引起了學生極大的重視,他們意識到在真正的現代社會交際中,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同等重要。在多模態互動活動中,學生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學習,進行意義的構建和傳遞,取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要充分發揮影視資源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
在該研究過程中,我們嘗試了新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基于影視英語的多模態聽說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發現這一模式和傳統的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差別(見表2)。多模態聽說教學模式能較大程度上突破傳統課堂諸多局限,通過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靜態的資源,包括服飾、發型、臉型等和動態的資源,包括語言聲音、表情、動作、姿勢、目視等納入教學過程,給學生以全方位、多感官的充盈體驗,引起多層次聯想,從而增強大腦記憶,提高聽說能力。它也能極大地改變傳統的信息資源,突破紙質教材的約束,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獲取豐富的原版英文影視素材,使聽說教學更生動直觀,更具有互動性,它給與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與運作空間,強化學生自主習得能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進程的熱情,全面提升他們的語言聽說能力。
通過上述兩種教學模式的比較,在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中我們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多模態強調多感官并用,以幫助學生克服單詞、語法等記憶難的問題,在多感官身體力行后,便可達到牢固記憶。在影視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動覺等感官同時接觸語言素材和知識,其理解、記憶的效果遠比單一感官刺激好得多。單純通過聽覺或視覺一個通道輸入,與視、聽、說、動多通道輸入,效果也不同。而且通過一定的情境呈現信息會促使學習者積極感知,識記效果大不相同。通過影視英語進行視聽說訓練正好是將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動覺有效地結合起來,這種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夠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數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傳統認為是非言語交際的圖像、顏色、聲音、表情和動作等符號在現代交流中不再處于輔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語言符號一起形成更為寬泛的符號資源共同參與構建意義。現代社會中,多模態交流已經成為人們交流的主流。因此,不僅需要注重語言文字,還要注重視覺、聽覺、行為、表情和動作等其他非言語交際符號,這樣才能提高整體口語輸出的質量。
多模態教學模式提倡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交際法、沉默法、互動聽說法、全身反應法、折衷教學法等兼收并蓄。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說課教學中對于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變。英文原版影視素材,既包括了真實地道的語言又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且以多模態方式呈現,因此可以作為一種理想的教學手段和內容來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根據影視素材不同的特點,開展相關的互動活動,使學生進行多感官、全方位的體驗,進而通過多層次的聯想來鞏固強化記憶,提高聽說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實踐證明傳統語法認為是副語言的圖像、顏色、文字、字樣和印刷版式等符號在現代交流中已經不再處于輔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語言符號一起形成更為寬泛的符號資源共同參與構建意義,這也就證明了多模態話語理論的觀點,即語言之外的其他符號系統也是意義的源泉,也和語言符號一樣具有多功能性。而影視英語作為多模態語篇,正是由于文字、圖像、聲音、動作和顏色等符號的相互作用,才達到突出和生動的效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篇中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共同實現要表達的現實交際意義,對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2]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
[5]劉芹.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研究[J].現代外語,2008,(1).
[6]劉芹,潘鳴威.多模態環境下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非言語交際能力研究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10,(2).
[7]王立非,文艷.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多模態分析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8,(5).
[8]韋琴紅.論多模態話語的整體意義構建[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
[9]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
[10]朱純.外語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