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王耀燕
供應鏈指的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的控制,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制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后再由銷售渠道將產品送到消費終端,將制造商、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銜接成一個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就是指將供應鏈上的所個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使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在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等環節各自有各自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供應鏈管理強調核心企業與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將其信息流、物流及資金流整合為共享的優勢資源,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并且有利于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供應鏈管理所著重快速反應市場需求、戰略管理、高柔性、低風險、成本-效益目標等優勢,必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的核心領域。
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發展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國家發改委將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快融合,重點加強芯片設計制造、設備制造、運營、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環節的產業鏈構建、整合和優化,盡快形成完整、貫通的產業鏈。這對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國家經貿委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是拉動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而且從創業板到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因此,未來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將大大增加。與此同時,政府也將完善中小企業的制度,并可能會給予中小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優惠的條件來促使其發展。
在當前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中小企業怎樣成為供應鏈中的某一環節、甚至是關鍵環節就顯得極為重要。
中小企業發展在供應鏈管理中獲得了機遇,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內部和外部的一些因素,某些方面存在著局限性,使得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面臨困境。
由于社會認識對中小企業偏差等多種因素,導致人才難以引進。因缺乏管理、技術人才,加之資本少、規模小,發展受到局限。人才匱乏是約束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私營企業及集體企業,人才缺乏非常嚴重。由于中小企業缺乏人才,特別是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導致眾多中小企業沿用著過時的管理方式,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層面,難以引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低下,沒有市場競爭力。
中小企業本身規模較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由于人員和技術的問題,而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會令企業處于尷尬的境地。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機構,銀行體制改革后權力回收,導致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基層銀行有責無權,在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實行后,逐級下達“存貸比例”,貸款供應缺口進一步加大。許多國有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和金融安全,實行了很嚴格的貸款終身責任制,并且無相應的激勵貸款機制。之所以中小企業對外部資本市場的依賴度低,一是因為中小企業本身的信貸水平不高,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融資;二是國內不完善的金融體制及苛刻的金融政策,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產生不利影響。
就中小企業長遠發展,與融資問題比較起來,更為根本和關鍵的在于技術創新。加入WTO的國際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要是中小企業不進行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產品水平一直保持底下,就難以生存和發展。由于生產設備陳舊,技術水平低,產品合格率不高,使得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甚至有的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困境,破產企業數量增加。
中小企業具備沒有人才、缺乏資金、業務和組織多變、承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的特點,由此更加強調訊息通暢、快速應變的能力!與大型企業比較,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很小、資源有限,一般沒有條件實現管理職能的專門化。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低于10%(辦公自動化除外),于國外70%的平均標準相比遠遠落后,在4000多萬中小企業中有90%的中小企業未擁有企業網站,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的公司不到總數的8%,而在利用了互聯網的企業中又有80%僅將其局限于對企業形象的展示以及信息查詢。[1]約74%的中小企業在信息化投入與銷售收入比例低于1%,而國外的大多數中小企業這個比例維持在2%~3%,而從對實施信息化效果的滿意度來看,僅有30.5%的中小企業覺得實施信息化有助企業成長。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的發展,將來市場的競爭不只是產生在企業和企業之間,更存在于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企業今天所面臨的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供求市場,而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涌現,市場迅速變化的競爭性環境,制造商與它的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良好的供應鏈管理流程能縮短產品交付時間、降低總體采購成本,在市場競爭中擊敗競爭對手,使供應鏈上的每個企業獲利。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必須積極學習供應鏈管理思想,有效利用供應鏈上的資源,彌補自身不足,以提高企業競爭力。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小企業必須實施信息化管理,挖掘先進的管理理念,整合企業現有的設計、制造、生產、經營、管理理念,大幅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聯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的反應,并及時為企業的決策者提供有效準確的數據信息。
企業信息化不只是使用信息技術,更是要建立一整套與信息化符合的經營管理機制。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中小企業必然要對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中小企業信息化從三個方面增進企業管理的改革,一是企業管理扁平化,組織結構簡單化;二是企業業務信息標準化,流程規范化;三是穩定的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文化。
一直以來,實施供應鏈管理被認為是大型企業的專利。由于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目前中國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很多都是資本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當中,工業部門主要為計算機、汽車、家用電器、通訊器材等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如華為、海爾、華晨、上海大眾等公司。在商業領域中,大型連鎖公司占據主導地位,如零售行業中的上海華聯和聯華集團;家電銷售中如蘇寧與國美。服務業中能夠開展供應鏈管理業務的,則主要是與物流相關的大型物流公司。如中國鐵路快運、國郵總局、中遠公司、長航、中國快運公司等新興的大型綜合型的物流企業。但是,大型企業僅僅只占中國企業總數的1%,而供應鏈的構建和管理絕對不僅僅限于大型企業,Sharon J. Williams在《Managing and developing suppliers: can SCM be adopted by SMES》一文中論證了中小企業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整合資源,提高競爭力水平。
在客戶個性化需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客戶需求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中小企業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時間內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進存在諸多的困難,而中小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作為其利益共同體,可以介入產品合作開發過程,從早期的市場分析到產品的工程設計階段全方位發揮作用。例如,服裝業、零售商與服裝制造商之間可以進行聯合產品開發,從研究市場需求的流行趨勢開始,討論顏色、面料、款式的流行趨勢。這樣可以在供應鏈中形成一個連貫的、一致的設計理念,使各方在共同參與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對市場需求特點和趨勢達成共識,及時準確地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服飾。
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的一種新的金融服務,近幾年來在國際銀行業中開始發展,逐步成為商業銀行新的重要業務的增長點。商業銀行站在供應鏈全局的角度,為協調供應鏈的現金流,減少供應鏈整體財務成本而提供全面的金融解決方案。對商業銀行來說,風險控制技術上的創新在供應鏈金融體現為充分地利用供應鏈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動產或權利為擔保,使得核心企業的好的信用能力能夠延伸到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中;而在營銷模式上的革新表現為以中小企業為市場導向,努力彌補存在于中小企業的較多的融資缺口。對中小企業而言,可以借助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解決自身融資難的問題。
有利于信息技術和運輸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流通成本及遠程生產組織成本的降低,供應鏈將逐步走向縱向一體化,成為國際上產業組織成本的主導地位。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化分工的細化,企業越來越傾向于將生產、流通、銷售中低附加值的環節外包給供應鏈上的其他產業,專注于客戶關系管理、品牌以及創新性技術等領域的核心能力的創造和提高。從中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理念為中小企業發展造成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如何抓住這一契機,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劉亦陳,梁曉莉,李素燕.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環境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0(01).
[2]張秀娥,何山,徐陽.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文獻評述[J].經濟縱橫,2009(8).
[3]Stephan M.Wagner.Getting innovation from suppliers[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January-February,2009, Vol. 52 Issue 1,8-9.
[4]沈俊杰.讓供應鏈動起來[J].企業信息化,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