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王冠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現代商務的主力軍,并被人們所重視。陜西是個農業大省,農戶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農產品,利用電子商務的打破時空界限、縮短流通環節、溝通供需雙方、降低成本等的優勢,將其應用于陜西農特產品產銷的整個過程中,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特產品就是土特產,就是指不管是當地種出來的特產還是種出來再加工的特產統稱土特產。陜西農特產品較多,比較有名的農特產品就有很多種,如陜北的小米、秦嶺的獼猴桃、商洛的核桃、陜北的大紅棗、彬縣的梨等農特產品,這些農特產品分布在陜西的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特有的土質和氣候資源,產出具有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口感和質量,成為名副其實的陜西特產。
陜西是個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同時又擁有全國唯一的農業示范基地——楊凌,這為陜西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借助于這些資源,使陜西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某些地區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的種植與生產,如咸陽地區為了突出各地方的特色,保證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形成了“一村一品”工程。通過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將農特產品的生產達到一定的規模,為提供統一的技術指導提供了幫助,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但同時,由于信息比較滯后,使得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并不高,這就導致生產的農特產品的價格較低,同時農民的收入也較低。
1994年以來,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的相繼開通運行,標志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信息技術農業應用研究與推廣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農村網民指過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網民。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4.8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6.2%,較2010年底提高1.9個百分點。而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1.31億,占整體網民的27%,較2010年底增長4.9%。隨著農村互聯網接入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網絡硬件設備更加完備,農村地區網民規模在持續增長。盡管網民的總體數量在不斷的增加,但是農村網民的增幅還是比較緩慢,再加上上網的成本較高,致使農村上網的普及率還是很低。
根據市場調研我們發現,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到4.8萬億元,同比增長33.5%。預計2013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2010年,淘寶網僅1月份達成交易的年貨就達10億元,而地方名優特產品則占到70%的交易量,像新疆的大棗、浙江的蓮子、寧夏的枸杞等這些各地特色而又原生態的農產品更成為網購的搶手貨。一家名叫“新疆特產店”的淘寶網個人店鋪僅售價36元的一款新疆棗,一個月就賣出了16730單,僅這一款商品的月銷售額就達60多萬元。
針對地方名優特產品在網上的熱銷,淘寶網也因此成立了“特色中國”項目,四川在淘寶網開店的1300多家網上賣家一天時間就賣出了6萬多筆交易,總成交額達530萬元。陜西農特產品雖然種類較多,但是在網絡上的成交額并不是很好,如陜北清澗狗頭棗中僅售49.5元的一款,一個月才賣出2378單,月銷售額才到達11多萬元,還不及新疆一個特產店鋪的一款新疆棗在一個月的成交額,由此可看,陜西農特產品雖然在網上有交易但整體交易額較低,市場占有率較低。
根據CNNIC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業網站的地區分布與互聯網的用戶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用戶很少,而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技術水平更低,對信息和技術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時,以農業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網站在全國所占比例也不高,利用程度較低,且專門的農特產品網站也較少,集宣傳銷售于一體的農特產品網站更少,利用程度也較低。目前主要的農特產網站有如下:中國農特產品網,福建特產網、海南特產網等,但相對于行業來說,農特產品網站在整個網站中所占的比例還是較低。
隨著人們品牌化意識的加強,人們對購買農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首先,農產品沒有統一的、較為正式的包裝,包裝上面應該顯示農特產品的相關產品信息,如生產日期、產地等;其次,農產品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生產,仍然是基于單個的農戶進行,以農戶為單位,這樣不利于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技術指導、統一的銷售等,進而保證不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最后,農產品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使得農產品的質量沒辦法得到保證,這也就是很多農產品很難通過網絡銷售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據農業部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民上網的平均比例只有0.2%,從事與農業相關的網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農民的上網率幾乎為零。由此可以分析出,陜西農民上網獲取信息的幾率幾乎為零,更不用說用這些信息服務于農產品。上半年新聞報道陜北榆林農民手中的土豆賣不出去,只有儲藏起來,城市中的消費者買到土豆的價格卻特別高,這主要就是信息的不通暢,供需信息無法及時的對接,最后產生的結果是一邊農產品賣不出去,一邊買不到價格便宜質量好的農產品。農特產品也是一樣的,如今年的核桃,據我們調研,新鮮核桃上市后,農民賣出的核桃才1~2元/斤,可消費者買到的新鮮核桃卻是10~15元/斤,這主要就是農特產品網絡信息化程度較低,致使供需信息無法對接。
雖然陜西的農特產品在淘寶網平臺上已經有一定的客戶群體和銷量,如周至的獼猴桃干,臨潼的石榴、農家自產的黑花生等,其中周至的獼猴桃干1個月淘寶店鋪銷量是3736件;農家自產黑花生1個月淘寶店鋪的銷量是498件;由此可得,雖然有些農特產品已經在網上進行銷售,但從銷售的整體情況來看,陜西的農特產品利用網絡進行銷售在整個網絡農特產品的銷售中所占比例還是比較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農特產品沒有網絡市場,而是農民沒有利用網絡進行農特產品銷售的意識,從調研數據可看出,陜西農民上網的人數都較少,更不用說用網絡來服務于農業。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不斷擴大,一些地方的農民和政府已經看到了網絡市場的潛力,也想通過網絡市場來服務于農業,特別是農特產品,但是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農民沒有從事網絡銷售的知識和經驗,不知道如何開拓網絡市場,從事農特產品的網絡銷售,而大量從事電子商務的專業人才基本上都集中于大城市,很少或幾乎沒有人愿意到農村,這也是農特產品在開拓網絡市場中面臨的又一個難題,也是很多農特產品很難通過網絡媒介進行銷售的另一個原因。
為了保證農特產品的質量,使消費者對購買的農特產品放心,因此,就需要對農特產品實行統一化管理,要想對單個的農戶實行統一化管理,可以采用合作社+企業的形式,以一個自然村為單位,成立農村合作社的形式,農村合作社的成員主要以該村的有代表、有威望的村干部、企業人員和技術指導人員共同組成,農村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是對農戶進行統一的技術指導、統一的管理、統一的銷售和質量檢測,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銷售。企業最好是服務于農業的電子商務企業,這樣以保證農業信息的通暢,合作社相當于企業的一個分部門或一個項目部,合作社與企業是相互關聯。同時建立農特產品的品牌,通過建立品牌,對農特產品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包裝,以保證農特產品的質量,進而擴大農特產品的市場,提高陜西農特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要想改變農民對網絡的認識,首先,在進行農特產品網絡銷售時,我們可以以自然村為單位,在村中先選擇一些對網絡有些了解的人,從他們開始作為試點,然后以點帶面,通過網絡銷售,使這些試點農戶的收入翻倍,那么其他的農戶也會隨之適應這種模式,從而帶動整個村甚至整個地區。其次,在做試點的同時,合作社的成員應該給農戶多進行一些網絡知識及電子商務知識的普及,尤其是電子商務這種新的商務模式的潛力,用電子商務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使農戶感受到電子商務的潛力和未來商務的主要模式。最后,對那些家庭中有大學生的農戶,盡量讓這些大學生來說服自己的父母和親戚,以增加農戶對網絡的認識,從而能夠接受農特產品電子商務這種模式。
要使農特產品采用電子商務模式進行銷售,必須具有專業的團隊進行,要保證農特產品采用電子商務模式進行銷售,就需要引入農村經濟人,所謂農村經紀人是指活躍在廣大農村經濟領域,為促成他人交易而從事中介服務的自然人(農民)、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這些農村經紀人最好是電子商務的專業人才,通過引入農村經紀人,把合作社的農特產品信息利用網絡與市場對接,使農特產品能夠順利的銷售。農村經濟人的出現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為發展農村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面對目前農村信息化程度較低的情況,我們可以采用FtoBtoC的模式,既解決目前信息化程度較低的現狀,同時又能使農特產品利用電子商務的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改變原有的產銷模式,所謂的FtoBtoC模就是農戶對企業,通過企業將農特產品品牌化和統一化,進而再銷售給消費者,通過這種模式,使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能夠及時地傳遞給農戶,農戶能夠獲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而滿足市場,從而解決了供需矛盾。通過這種模式改變了農特產品原有的自產自銷的模式,通過企業化的管理和品牌化的運作,使農特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農戶的收入得到了增加,消費者購買得放心。
為了促進各省農特產品的電子商務步伐,淘寶網也因此成立了“特色中國”項目,但是農特產品電子商務之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和相關的政策支持,使農村電子商務之路能夠走得更快些,以解決農產品供需信息的對接。
[1]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www.CNNIC.cn于小燕.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經濟導刊,2009(12).
[2]陳偉.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形勢與展望[J].中國計算機報,2010(1).
[3]胡天石.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分析[C].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