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李沉碧
現代市場經濟中,信用是社會經濟體之間建立在授信人對受信人依約償還的誠意和能力的確認,并且在足夠的制度約束力作保障的基礎上,以在一定時期內償還為條件對財產(包括商品、貨幣、服務)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權進行轉移的一種行為能力、方式和運行機制。
企業誠信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信譽度,也影響到社會整體的誠信建設。企業誠信蘊藏著多元化的內涵。 誠信是一種道德觀念。作為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必須把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戲規則”,以誠為本,打造企業品牌。然而中國企業頻頻出現誠信危機,導致企業破產,行業蕭條,甚至引發整個市場低效。
本文主要通過信息不對稱理論來分析我國企業失去誠信的原因以及應采取的對策。
所謂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信息;市場信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市場上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表現出以下的形式。
該理論揭示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需要買者和賣者之間有足夠的共同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對稱非常嚴重,就有可能限制市場功能的發揮,引起市場交易的低效率,甚至會導致整個市場失靈。
道德風險指交易合同達成以后,從事經濟活動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動。道德風險由于不對稱信息和不完全的合同使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不能承擔行動的全部后果引起市場交易各方效用沖突,導致市場低效。
企業的群體失信行為不只是損害了與失信企業交往的政府、其他企業和個人,它更會損害整個區域經濟市場本身。當企業的群體失信成為市場的共性時,守信企業會被失信市場所淘汰,市場本身被冠上“假冒偽劣”的稱號,出現了劣貨驅逐良貨的現象,最終導致交易失敗,市場停滯。這樣整個區域經濟市場的競爭力會嚴重削弱,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有甚者造成整個國家經濟崩潰。
那么,企業為什么會失信呢?下面從四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2.1.1 企業家道德缺陷或喪失
企業家要有道德,每個企業家都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每個企業都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合法經營與道德結合的企業,才是社會需要的企業。一些企業職業道德淪喪,有見利忘義的沖動,有明知故犯的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沒有起碼的道德良知約束。
2.1.2 企業目光短淺
大多數企業缺乏長期規劃和遠景,只注重眼前和短期目標。國外500強企業大多都是成立上百年的老企業,在各行各業領先潮流,顯示強大的競爭力和活力。而國內大多數企業經常演繹“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多種多樣,但企業目光短淺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很多企業注重銷售業績,追求利潤最大化,利用優勢信息賺取暴利。因而缺失了誠信,傷害了消費者,最終失去了消費者。
2.1.3 漠視消費者
首先表現在漠視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國內許多企業、商家為了獲取利潤,經常出售假貨,或隱瞞相關產品信息。其次表現在漠視消費者的智商。大多數企業認為消費者是弱勢群體,對產品性能不了解,因而任意夸大產品功能,做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
2.2.1 對企業監管不力
目前各級政府對企業監管以宏觀監控為主,這樣自然弱化了政府的監管職能。同時各級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有意或無意地對地方經濟貢獻大的企業網開一面,造成了很多企業的特權和優越感。
2.2.2 對違法企業打擊力度不夠
我國目前不論從法律角度和還是從行政角度來看,對違法企業打擊力度不夠,導致許多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寧可接受處罰,也要傷害消費者的利益。
2.2.3 對消費者監管不到位
在各級政府的眼中,消費者相對于企業來講,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就會放棄部分消費者的利益。
目前,中國評價機構眾多,有政府的,有協會的,有行業的。這樣導致評價結果出之多門,影響了評價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2.3.1 評價機構雜亂,信用評價內容、標準雜亂,各行其是,良莠不齊
信用評價服務機構尚未開展資質認定,很多政府部門參與其中,政企不分,名為信用評價,實為亂評比、亂收費。缺少鼓勵與懲戒政策、措施,尤其是制裁、懲戒乏力,致使推動企業加強信用建設的動力嚴重不足。地方保護主義客觀上充當了不講信用企業的保護傘。
2.3.2 評審過程不合法
商業賄賂是公平交易的大害,在全國范圍內的集中整治后,商業賄賂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短期內還未真正得到根除,一些“頑固分子”始終對其魔力信奉有加,現階段,商業賄賂行為逐漸呈隱蔽性特征,相應地,治理商業賄賂將是一項長期性工作。
(1)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消費者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在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時,往往采取息事寧人;有的想討回公道,又不知如何投訴。
(2)消費觀念落后,很多消費者在消費前,從不了解產品有關的信息,消費中任憑商家忽悠,自己無能為力。消費后又不能對不滿意商品或服務做出及時和有效的反應,這樣導致了企業的無法無天。
3.1.1 建立健全有關法規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各種法律法規,給市場營造一個誠信的環境。比如,產品質量安全,產品價格,企業信息等政府能從法律法規上規范。《信用信息公開法》、《征信管理條例》、《信用中介機構管理條例》、《政府信用信息公開辦法》、《企業信用管理條例》、《個人信用管理條例》等基本的法律法規。
3.1.2 加大嚴懲力度
政府部門對有問題的企業加大嚴懲力度,經過處罰使企業認識到做錯事要付出很大代價,甚至傾家蕩產,而不能只動皮毛。
3.1.3 完善誠信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依法、規范、統一的誠信信息披露制度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通過誠信信息廣泛披露形成的社會性懲戒,將形成有效的失信約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體失信行為轉化為對全社會的失信,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比如,新聞媒介公開發布誠信信息及曝光失信者“黑名單”和“不良記錄”,組織群眾公開評選“重合同守信用”的單位和公信力佳的政府及司法部門等,不斷強化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
3.2.1 統一評價機構
可以由政府出面,通過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評價委員會來統一領導各種評價機構。這樣就可以解決政出多門,無統一標準問題,也避免了評價結果喪失權威性問題。
3.2.2 嚴格評價過程
通過一個全國性的委員會來規范和監督評價過程的人為操作,建立科學嚴謹的程序,避免弄虛作假,行賄受賄現象。
3.3.1 嚴把質量關
任何品牌和名牌,要想獲得大家的青睞,最根本的還是要看質量,良好的、過硬的、穩定的施工質量才是工程的立足基石。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是因為有著優質工程質量基礎作保證的,一個企業的質量形象是靠每一位員工精心打造出來的,一流工程的質量是生產過程的積累,只有在施工過程中做到層層把關,點點控制,所施工的工程才有可能保證質量,成為人們心目中信得過的工程、嘖嘖稱贊的企業。
3.3.2 建立網絡平臺
企業通過建立網絡平臺,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把企業有關信息和產品信息向消費者傳遞,而且還可以通過BBS社區等方式和消費者進行應有的溝通,與消費者建立和諧的關系,培養潛在的消費者,形成負責任的良好形象。
3.4.1 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
首先學會健康消費。消費者在消費中,掌握健康消費,就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得到保障;其次,學會理性消費。消費者在消費時應先了解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價格和售后服務,然后“貨比三家”,做出認為最合理的消費。
3.4.2 學會法律保護
消費者在消費中對產品或服務態度不滿意,或受到某種傷害,要主動到有關部門投訴,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
通過多管齊下,就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使買賣雙方處于相對公平的地位進行交易。企業的道德風險就會降低,市場環境就會改善,誠信社會就可以形成,市場經濟才會繁榮。
[1]藍葉瑾.“信息不對稱”對市場交易的影響及對策[J].北方經濟;2007(04).
[2]韋倩青,陳小民,王澄.電子商務市場的“檸檬”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電子商務,2007(1).
[3]蔡建,張淵,邱小櫻.淺析電子商務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J].江蘇商論,2006(4).
[4]王才舉.美國電子商務政策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J].江蘇商論,2006(08).
[5]許永兵.信息不對稱與電子商務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4(1).
[6]劉貴玉.論電子商務中的信息不對稱與信用管理[J].現代情報,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