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長
“竊聽”“偷窺”這兩個詞可不怎么好。一看,就是一種鬼鬼祟祟不那么正大光明的做派。一個人偷偷摸摸干這檔子事,若有點自尊,都會自己瞧不起自己。可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已經很正常,很普通了。先說偷窺。比如家家門上都必須要安的那個門鏡或曰貓眼,就是一種偷窺的工具。聽到有人敲門(也許敲的隔壁家)主人總會躡手躡腳先到門鏡后面瞄瞄敲門的是誰?如敲的是自家的門,則看看來訪的是否受歡迎?是開門接客還是饗以閉門羹?如是鄰居家來客,好事者也要看看是男?女?老?少?主婦長舌也許還要加以評論一番。這種門鏡,我也安了,心里卻很別扭。一方面總覺得一個大老爺兒們,偷偷躲在門后面瞄人,這算是什么形象?簡直有辱堂堂七尺之軀。可又不得不讓這個門鏡繼續鑲嵌在門上。原因是有次真還虧得安了這個門鏡,否則很可能就與破門而入的小偷發生遭遇戰,后果是很兇險的。
那是多年前的事。午間聞有人不斷按門鈴,我照例悄悄走到門后從門鏡里瞄出去,只見一衣冠楚楚的男人正把一塊薄薄的塑料片插入門縫,企圖撥開門鎖。我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呼”一下拉開門一聲斷喝:
“你干什么?”
正全神貫注撥鎖的小偷猝不及防,嚇得撂下工具,抱頭鼠竄而逃。
事后后怕之余,覺得門鏡這種偷窺工具之應運而生于每個家庭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時的。
手機問世,政敵、第三者、關系戶、債主……亦紛紛從暗處走到明處。這次應運而生的是竊聽手機、竊聽器、竊聽卡……商家紛紛推出各種竊聽裝置,適應了社會需求。不久前鄙人就收到過這樣的一條短信:
“你想了解你的另一半嗎?朋友:做張同樣的手機號碼,就可知道他(她)與別人的所有一切!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詢1527359××××李”
這次我吃驚了。仿佛這個姓李的人在問我:
“你想扒光別人的衣服嗎?我教你一個辦法,就可以知道他(她)不愿讓人看見的一切,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
我意識到這是在推銷竊聽卡。以前就聽說過有一種竊聽手機,還不怎么相信,收到這條短信,才知此言不虛。可以肯定,推銷此類竊聽卡的全國不止這位先生。無數的李先生們肯定以短信群發的方式把這條信息發送出去,全國就不知有多少人收到這條信息,又有多少人學會使用這種竊聽卡。于是,由民間用戶編織的第二張竊聽網正在覆蓋著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這,也是手機教會的。
手機上的促銷活動如此活躍,網絡上想來也不會冷淡,且看它怎么說。或日開了電腦,輸入“竊聽”二字,好家伙!竊聽軟件、竊聽手機、各種竊聽器價格、制造商、“2011年新款竊聽手機火爆上市”等等……一行行相關信息撲眼而來,所有商家皆保證:“當面測試”、“免費送貨上門”、“貨到付款”……國產的、進口的,應有盡有!其中最牛的要數美國XX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它列舉了五大功能:撥打免費,電話監聽,短信攔截,衛星定位,電話錄音。據稱,其衛星定位可以清楚地知道被監控的人在什么地方打電話,誤差僅30公尺。而錄下音后則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時候播放給你聽。所有這些功能足以與安全部門專業用品媲美了。看來國人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地變成一個特工而無需擔心被追查。特工或曰安保人員用這些是他的工作需要,就像聽診器之于大夫。普通人濫用是否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呢?是否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呢?可商家說了,這反倒有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網上廣告說:某廠商的一個用戶正因為用他們生產的竊聽器錄了音,使借款者想耍賴也無法得逞,因之追回了數百萬元的欠款云云。
看罷網上信息不禁感嘆,當今社會恐無個人隱私可言了。一旦鎖定,就仿佛被剝個精光,赤條條一絲不掛展現于別人面前。不管是誰,想到自己可能被監聽,絕不是件愉快的事。由此又進而想到鄙境民間有諺語曰:身上無疾病,不怕冷糍粑。意思是你行得正,坐得端,你怕什么。但話又得說回來,每個人都會有不愿意他人(哪怕是親人)知道的個人隱私。世上絕無沒有隱私的人。偉人,圣人概莫例外!萬世師表的孔老夫子“野合而生”就是他的隱私。翻遍《論語》二十篇,此事他從未對他的學生講過。太史公有點損,否則,為尊者諱,他若不在《孔子世家》里記上一筆,誰也不會知道的。
竊聽,古已有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然左右多竊聽者,范雎恐,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再看《紅樓夢》開宗明義第一回甄士隱夢中偷聽到一僧一道講通靈寶玉的事。此外如第44回王熙鳳過完生日回房時偷聽老公偷情。52回,病中晴雯要寶玉偷聽平兒和麝月談話等等,這部經典著作前八十回幾乎回回都寫到竊聽。另一部經典《三國演義》蔣干盜書寫的也是蔣干偷聽周瑜大講軍事機密(當然是周瑜的圈套),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才有“隔墻防有耳,窗外豈無人”的古訓。古時候的竊聽自然是沒有高科技,竊聽也只有站墻根,貼窗子。今天竊聽者可以在數十里、數百里之外便能聽得一清二楚,你不能不贊嘆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然一物必有一尅,有竊聽就必有反竊聽。君不見網上又有反竊聽手機“火爆登場”的廣告,看來往后想必又會生產出新一代反“反竊聽”手機亦未可知。
竊聽在當代,在古代,在國內,在國外均有。尤以美國。只不過在美國,每個公民的隱私權都受到法律保護,非法竊聽是要受到法律懲處的。你搞竊聽,玩得漂亮,逃過法網,算你聰明,否則倒霉的是自己。一個眾所周知的例證就是尼克松的水門竊聽事件,最后被對手逮住,總統也得下臺。
無獨有偶,最近又出了一個英國版的“水門事件”: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被查出竊聽近四千人的電話,丑聞敗露,波及唐寧街、媒體和警方,但有關部門仍根據《2000年調查權力管制法》抓捕了一批人,包括該報副總編(見2011年7月10日參考消息),此公后交保釋放。看來竊聽器生意在西方可能不怎么好做。難怪美國這家公司要到中國來搶占商機,與中國同行在市場上一決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