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誠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 廣州 510800)
這一地區的地層相對較老,其巖石發生了程度較深的變質。不僅如此,此地區的地層構造變動十分強烈,且巖漿活動較為頻繁。這些特點都為成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這一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蘊含著各類礦產資源,主要包含金、鉛、鋅、銀、鋁等,較為豐富。從地層的角度而言,主要分為太古界太華群以及中元古界長城系熊耳群兩種,在這一礦區的北部地帶的沿斷陷盆地邊緣存在著少量的第三系,而沿著水系溝谷的兩側分布著一定數量的第四層。這一區域的上巖漿有著較為強烈的活動,在太古代、元古代以及中生代等時期都存在著劇烈運動的痕跡。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這一區域發現了一些巖漿侵入以及火山噴發后所留下的一些痕跡。不僅如此,本區域內經常發生火山噴發,我們根據相關的參考資料以及地質特征,得出其火山的熔巖主要是中基性巖類,同時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中酸性、酸性以及基性巖類。關于這一區域的巖漿侵入活動,主要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以及燕山期。前三個時期的巖體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其有著十分廣泛的分布,而最后一個時期燕山期則與前三個時期比較來說,巖漿的侵入十分強烈,且主要以酸性巖體表現。
相應礦區的出露地層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太古界太華群副變質片麻巖部分以及第四系殘坡積物和沖積物部分。前一部分的分布較為廣泛,在相應礦區的絕大多數區域內,都有著較大面積的分布。它主要表現為單向傾斜,傾向的方位主要為東北方向,傾角在30°-63°之間。從其巖性的角度而言,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角閃斜長片麻巖、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然而,并不純粹是這三種巖性,在其中還摻雜著數量較少的淺粒巖、磁鐵石英巖等。
這一礦區的地址位置為華北陸塊的南部邊緣,并正好處于花山巖體的外接觸地帶,它橫跨了龍脖-花山的背斜地段,其背斜的軸部的地層主要表現為太古界太華群片麻巖,而兩翼部分與背斜軸部的地層卻不同,主要是以下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巖的形式呈現。其軸的方向約為北偏東70°-80°左右,長度大約為80km。。對于其相應的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情況來說,大多數都是呈現為北東向。在這一礦區的破碎地帶之內,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糜棱巖化現象,不僅如此,它還伴有著花崗質脈體一定程度上的侵入,且發生蝕變的程度相對較深,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控礦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在這一礦區內,巖漿的活動相對較為頻繁,主要是以兩種形式呈現出來,分別為中元古代熊耳期的火山噴發以及中元古代早期和中生代燕山期的巖漿侵入,且無論是火山噴發的程度,還是巖漿侵入的程度,都表現的十分深刻與強烈。下面對兩種巖體進行比較與闡述:

該區的地殼具有雙層結構的特點,分別為基底以及蓋層。在相應的雙層結構之中,基底太華群主要為低壓角閃巖相變質礦源層,而對于蓋層來說,主要為熊耳群,其變質的類型屬于低壓綠片巖相變質。區域變質作用是這一地區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但并不是所有的變質作用都是區域變質作用,它還存在著一定的動力變質作用。
通過對這一地區的巖石類型進行分析研究,并參考了相關的資料,得知這一地區的主要巖石的類型為區域變質巖,它廣泛地發育于相應的太華群之中。太華群片麻巖主要是由區域變質的作用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變質巖石的類型相對較為豐富,主要有一下幾種類型,分別為: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以及相應的斜長角閃巖。我們對這一區域的相關調查資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參考,發現:只有在溫度適宜、壓強適宜的狀態之下,相應的區域變質作用才有可能進行,它主要屬與中級變質巖。因此,從總體上來看,這一礦區所具有的主要礦物,即斜長石、角閃石、石英、黑云母等,在相應的變質作用的過程之中,并沒有出現十分明顯的交代現象。除了斜長石的形成時期較為特殊,其他的礦物資源大多都在同一個時期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變質作用的進行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保證化學條件的平衡性以及充分性。
這一礦體的分布較為集中,它主要集中在花山花崗巖體的西南側部位,且其位置較偏,處于邊緣地帶。由于地表一定程度上的揭露,因此礦化情況并不是十分明顯,根據物化探測結果發現了一定的異常情況,由此我們推測出這一礦體主要為隱伏盲礦體。不僅如此,還根據中深部的坑探以及鉆探工程探明,相關礦體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通過分析與研究,對于相關礦體的可作以下初步認定:這一礦體具有一定的斑巖型鉬礦特征。主要依據如下:①絕大多數的礦體主要賦存于花山花崗巖體的附近,以一個似層狀的形態呈現出來;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面型蝕變以及面型礦化;③從其礦石的類型來看,主要有細脈狀以及細脈浸染狀兩種;④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輝鉬礦化的侵入與細粒花崗巖的侵入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成因聯系。
①根據相應區域上1:5萬水系沉積物進行相關的結果,如果發現Mo元素有一定的異常以及濃集中心,相對來說較為明顯,而且相關地段存在較好的分段性。除此之外,如果輝鉬礦、白鎢礦這類的高溫礦物主要分布在相應的重砂異常地帶,當這些情況出現時,一般都會與鉬礦存在著一定的吻合;②如果燕山晚期這一時期內侵入的細粒花崗巖是以富硅以及相應的高鉀為主要的特點。并且相應的微量元素含有 Pb、Mo、Cu、Zn、Ba、Ni、Be、Ti的成分較高,就十分有可能是鉬礦;③在相應區域的北東方向,并且其小型斷裂有著較為密集發育的部分,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石英脈以及相應的鉀長石脈沿著其節理和裂隙進行一定程度的充填,這些條件都十分有利于鉬礦的形成;④在相應的區域內,如果燕山晚期侵入的細粒花崗巖,出現了程度較深的面型蝕變現象,而且其相應的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鉀長石化、絹英巖化以及絹云母化等。而在這當中,硅化、鉀長石化與礦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并且大多數都是以石英細脈、鉀長石細脈以及相應的輝鉬礦--石英細脈、輝鉬礦--鉀長石細脈的形式出現。
本文對相應區域的地質條件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闡述,確定此處有斑巖型鉬礦特征。并提出了找礦的標志,希望能給該礦區勘查與開采提供一些參考。

[1]袁見齊,朱上慶.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2]羅銘玖.河南省主要礦產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礦系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