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慶敏




大唐芙蓉園,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開發區,與大雁塔遙遙相望。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總投資十三億元人民幣。園內建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筑,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建筑是由中國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大師設計的。園內有全球最大的戶外香化工程,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聞到陣陣幽香;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及水景表演,集聲、光、電、水、火為一體;有全國最大的仿唐宴開發基地——御宴宮;是首個將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完美的融為一體的五感主題公園。園內還有全國最大的展現唐代詩歌文化的雕塑群以及全方位再現唐長安城貿易活動的場所——大唐集市。
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包括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大唐芙蓉園于2005年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正式對外開放。
臨水而建的御宴宮是大唐芙蓉園對外經營的獨立項目,位于大唐芙蓉園園區的西翼,緊鄰西大門,并設立獨立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可提供多種菜系及特色配套服務,是典型的園林庭院式仿唐建筑群,并運用多種園林置景手段營造出濃綠深蔭、輕風微波、水色宜人的意境。
御宴宮總投資約6610萬元,總建筑面積近15500平方米,為其配套的立體式停車場擁有420個車位。建筑為仿唐風格,古樸、典雅、大氣、溫馨。建筑單體庭院相隔,廊道相連,大到建筑風格,小到修飾裝飾及用餐器皿無不蘊含著濃郁的盛唐文化的風采。
御宴宮共有大小包房21間,其中包括18個普通包房,可供4—20位不等人數的客人用餐;3個VIP包房,主要承辦政府接待宴請,其設施豪華典雅、古色古香,每個包房都呈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來緣堂日式料理設有包房4間,親水平臺擁有獨特的日式燒烤臺,客人在品嘗菜品的同時,還可以觀賞芙蓉園美景。
御宴宮大廳總面積為97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風格為仿唐式樣,古香古色,無論大廳舞臺的藝術性設計還是從燈光音響的配合處理,無不給人以高雅華貴的感受,被贊為“國人震撼,世界驚奇”。大廳可同時容納1200人用餐,也可分區舉行不同性質、形式的宴會及會議,舞臺可搭建會議或宴會主題背景,進行相關節目表演,從而烘托氣氛,使宴會達到非同凡響的效果。奔馳汽車展示會、陜汽集團年會、陜西廣播電臺年會、中國石油集團年會都曾在這里成功舉辦。
大唐芙蓉園御宴宮的盛唐御宴是在對唐代飲食文化史認真考證的基礎之上,以曲江游宴和宮廷御膳為主演繹開發的,每個菜點都有可靠的史料依據,烹制方法古今結合,同時突出現代科技含量,具有濃郁的盛唐飲食文化風韻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既不受風味流派(菜系)的束縛,也不拘泥于地域物料的限制,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形成以醇和鮮香為特色的超菜系主題宴會。
盛唐御宴不只注重菜點的開發,還注重就餐環境的營造,設置了唐代幾案,選用仿制的金、銀、玉、瓷等式樣的餐具,開創了唐詩名句應對酒令等,營造出盛唐神韻畫面,展示著高貴典雅的食尚傳承。
在品味盛唐御宴的過程中,客人還可以欣賞到御宴宮專業琴師精彩的民樂演奏、大唐歌舞表演及當時唐代皇帝用餐過程中喜歡玩的唐詩酒令游戲,配以專門的唐御宴講解,呈現出每一道唐菜品的歷史文化及菜品典故。







當客人來到大唐芙蓉園,坐在這古樸、溫馨的御宴宮,由穿戴唐服飾的“仕女”來接待,品美味、用美器、飲美酒、聆美樂、賞美景,無疑是一種美好的物質和精神享受。
大唐皇家婚典充分利用大唐芙蓉園得天獨厚的餐飲、住宿及景觀資源,借鑒大唐皇家婚禮習俗,從崇古和求新兩方面展現大唐芙蓉園特有的婚慶文化,著力營造華美、壯麗、貴氣的大唐皇家婚禮氛圍,傾力打造迎親、婚禮、婚宴三個環環相扣的巨大亮點,由資深的宴會服務人員組成“婚宴專家”團隊,從宴會司儀、婚慶樂隊,到菜式選擇、流程設計,再到場地布置、蜜月套房,“婚宴專家”都會全程跟進,并根據客人的需求提供專業意見與個性化的一站式服務。
御宴宮——中國唐御宴基地,斥資一億元打造的中國最大唐文化主題餐飲中心。這里有釣沉稽古、承古創新的皇家宮廷盛宴,有臨水而建、壯麗恢弘的仿唐建筑群,有規模空前、奢華瑰麗的一覽式主體大廳,更有華美典雅、彰顯尊品的豪華包間。
極品美食饗貴客,盛唐御宴迎游子。這里曾接待過多位國家領導人、上百位國際友人、駐華大使以及眾多明星,是省市政府指定的接待單位。臺灣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曾在這里品嘗過盛唐御宴,并給予極高的評價。
奢華、典雅的皇家就餐環境,雍容、華美的唐代歌舞伴宴,與其說是在盛唐文化中品味美食,不如說是在美食中領略盛唐文化。在這里,經營者用品位來締造美食巔峰,用美食來傳承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