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言信 編輯_閻希娟

臺灣
TAIWAN
臺灣有一家餐廳,從創立至今從沒打過廣告,但門口每天排滿來自世界各地等待用餐的顧客,名氣響遍海內——它就是以小籠包著稱的鼎泰豐。
從一間小油行起家的鼎泰豐,現在已是臺灣極少數可以跨出臺灣、進軍全球的頂尖餐廳,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美國、泰國、澳洲都有鼎泰豐的店面進駐,71家店構成了享譽海內外的美食王國。
鼎泰豐的當家楊紀華,是個完美主義者,雖已經名滿天下,卻從來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
他是一個敢于自我否定的人。此前,楊紀華也曾投資上千萬臺幣引進了電子化管理,以大幅提升鼎泰豐的服務效率和出品速度。服務生只要將顧客的點菜項目輸入計算機,就會在前、后廚房顯示各自需要出的菜,從而按照時間順序分別上菜。甚至連蒸小籠包都是用計算機控制,讓廚師可精準判別烹調的時間和狀況。依靠電子化點餐系統,客人一坐定,平均5分鐘就會出菜。
但是最近顧客發現,鼎泰豐變慢了。
而今為了讓客人吃得從容,如果客人點兩籠小籠包的話,服務人員要觀察客人的用餐情況,4到5分鐘后送上第2籠小籠包,不再像從前一次全送上桌。為了慢下來,甚至連服務人員腳上穿的,都從運動鞋換成黑皮鞋。當初做這個決定,對鼎泰豐來說可是大賭注。單單信義路上的鼎泰豐本店,假日來客數超過3000人次,翻臺最高紀錄可以到20次。
憑著16歲就開始幫忙家業的經驗,楊紀華深知,只要鼎泰豐的翻臺速度慢下來,就會直接沖擊業績,造成營業額下降10%左右的后果。但他權衡再三,依然決定這樣做。
原來,這些年隨著鼎泰豐事業做得如日中天,總有一些同行來“挖墻腳”,人才的流失對鼎泰豐的業績造成了一定影響。極有危機意識的楊紀華開始思考,除了“好吃”之外,鼎泰豐還可以再拿出什么來留住人心?

鼎泰豐的廚房,是一個追求精密的世界。每一年,光是在臺北鼎泰豐3家店加上中央廚房,150位廚師以熟練、精準的手感,至少包出1500萬顆有著18褶、體重21(±0.2)克的招牌小籠包。“但技術不是不會被追上的,”楊紀華坦言。他認為,唯有再加上“服務”,才能讓鼎泰豐立于不敗之地。
鼎泰豐一直以服務細膩出名,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客人筷子掉了,還沒開口,服務人員就已送上一副全新的。為了培養職業敏感,在新人培訓時,主管就會不斷地把筷子丟在地板上,好讓新進人員熟悉這種撞擊聲。所以一旦顧客掉了筷子,服務生就會馬上反應。
不過,此刻鼎泰豐在追求的服務境界又往上一層。他們要超越標準化的制度,讓員工從“心”出發,創造出奇不意的感動。
一位餐飲連鎖店老板忘不了,有天晚上快10點,他經過鼎泰豐,突然想進去吃小籠包,但又擔心快打烊了。沒想到,門口服務人員告訴他,“請進,我們很樂意隨時為您服務!”由此,他得出結論:鼎泰豐的服務比五星級飯店還五星級。
在服務質量和用餐環境上,鼎泰豐更是無微不至: 茶沒了馬上加、盤子空了立刻收、餐點放久了沒吃,服務生都會主動幫客人拿去回溫。廁所更設有專人隨時清理、消毒馬桶,讓顧客可以用得安心。連最挑剔的日本人,都對鼎泰豐的廁所贊譽有加。
有一次,楊紀華去美國看望兒子,處處留心的他發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美國人和臺灣人有很大差別:在臺灣,一個孩子投籃10個球進了7個,大人會問“怎么還有3個沒投進?”而在美國,即使孩子只投進了3個球,大人也會給予正面肯定。楊紀華的兩個小孩本來很內向,到了美國卻因此變得活潑、有自信。由此他得出結論:對待年輕的員工也應該以正面鼓勵和贊美為主。
很快,楊紀華就把這種“愛的教育”貫徹到了企業中。比如主管會主動找員工聊聊近況,有人表現進步,就上前給一個實時的贊美。就連服務人員之間,工作時也會透過耳麥講笑話,或彼此給個肯定的眼神,讓大家帶著一份愉悅的心情為他人服務。
為讓員工可以好好午休,楊紀華在每家店附近的大樓里,租一層來做員工休息室,午休室里頭的服務人員,動輒年薪破百萬臺幣。而每年楊紀華發給員工的薪水就占了成本的40%以上。臺灣一般餐廳,實習生月薪大概是20000元(臺幣,以下同),鼎泰豐是27000元,表現好的還能升等,正職洗碗工起薪32000元,至于店長,月薪是12萬元、年終獎金100萬元還有季獎金、各店盈余10%分紅等福利。
除此之外,鼎泰豐還成立了“樂活咨詢室”,聘請心理咨詢師來公司上班,主動關懷員工的身心狀況。遇到員工家庭有變故,例如家中長輩要到大醫院掛號、開刀,人資部門都會盡力協助安排。另外,就是對于紀律的要求,一個是上班的紀律,另一個是下班的紀律,每位第一線的服務人員,每天都要上線填寫工作日志,由信息部進行匯整后,選出5篇感動顧客的小故事,讓大家都能分享、學習。
付出總有回報,鼎泰豐員工離職率不到1%。以前因為鼎泰豐生意太好,服務人員超負荷運轉,一忙起來很容易給顧客臉色看。但現在再看鼎泰豐,不僅出菜速度逐漸放慢,還有盤著圓髻、化著淡妝、像空姐般年輕、甜美的服務人員,全天無休地面帶親切笑容,招呼每位來客。
楊紀華喜歡說一句話——心中時時有人,“人”,即他的員工和顧客。在鼎泰豐店里,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服務人員不能讓客人點太多東西,介紹菜品時也不能主動推薦高價菜。“做生意要有同理心,客人點多了吃不完,你覺得他會心里舒服嗎?”
從接下鼎泰豐的那天開始,楊紀華沒有設過營業目標,他只追求盡量讓客人滿意。人才沒有備齊,絕不貿然開店,過去37年來,鼎泰豐在臺北也只有3家店。這3家店近年每年進店人數平均都逾250萬人次,其中有3成是來臺觀光客,比許多知名主題樂園全年來客數還多。這么好的生意,引得多少人想與他合作開店,一次簽約即可獲得高達50萬美金的回報,而楊紀華卻一再放慢擴張的腳步,選擇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他甚至常常勸條件不成熟的加盟商放棄念頭。他常對海外品牌授權合作伙伴說的,“鼎泰豐這三個字不會帶給你任何財富,要用心才有用。”
看到很多消費者排隊等100分鐘,只為了吃鼎泰豐的小籠包。楊紀華更堅定了他的信念,不能為了獲利就降低質量及服務水平,做人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才是企業永續經營之道。


鼎泰豐的餐點始終堅持采用最好的原料,而且有極嚴謹的料理和烹調方式。以鼎泰豐最著名的小籠包為例,餡料嚴選自臺灣最好的電宰豬肉供貨商,而且要調成最適當的肥瘦比例,重量16克,蝦餃、蟹黃小籠包等皆采用活蝦活蟹,以保證肉質鮮嫩;外皮則以精選面粉制成,每個面團重量都要恰好5克,包餡時一定得捏成18個褶,褶子數太少外觀不美、缺乏口感;褶子數太多面會變厚,同樣影響口感。由于小籠等特色小吃講究現做現吃的新鮮,鼎泰豐一直延續著“堂食”的傳統方式,并沒有外賣或超市供貨。食物的壽命按小時計算,超過時間,立即報廢處理,以確保食物的口感和品質,也維護了鼎泰豐的品牌形象。
面對眾多投資人拋出的繡球,楊紀華還是選擇了放慢腳步。他認為,到資本市場集資,雖然可以引進大量資金,有助鼎泰豐快速成長,但上市后就會面臨股東要求獲利的壓力。目前他可以保證給企業最好的投入,例如鼎泰豐廁所用的擦手紙,是采購自臺灣最頂級品牌,花費10多萬元買篩面粉機,也是同業首見。如果一旦進入資本市場,這些“自由”就會少了許多,就得年年成長、追求獲利,員工薪資也不能再發那么高,一個店里就不能用這么多師傅……這是鼎泰豐不想申請股票掛牌上市的主因。
在鼎秦豐,對人才的培養也可謂是“細水長流”。每個店長都要將近10年的培養時間,他們除招呼客人,也要懂后廚的種種,分辨這是不是一顆完美的小籠包,怎樣才是一道好的料理。楊紀華的想法是要先有人再開店,所以鼎泰豐賣包子將近40年,在臺灣只開出5家店。
有人說,要想在這個時代生存,不是靠“變”,就得靠“快”。可是我們看到,幾十年來鼎泰豐的小籠包沒“變”過,幾十年來鼎泰豐的發展理念也不曾“快”過,卻依然創造了餐飲業的奇跡。也許,是時候放慢我們的腳步,在這個“快時代”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