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大軍 童鐘鳴
(作者分別是黃岡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鄂東晚報》副總編輯、主任記者)
地市報“走轉改”突破口在哪里?一要消除“冷漠癥”,二要治療“近視癥”,三要驅除“疲勞癥”,四要革除“依賴癥”,五要整治“網戀癥”。
一是發揮好傳統優勢。因為長期職業養成,加上采編主要對象在基層,地市報新聞采編活動形成了良好的“走基層”傳統,一批批地市報新聞工作者,特別是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堅持深入基層,“腳板底下出新聞”,采寫了一大批帶著基層泥土芬芳的優秀新聞作品。
地市報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植根于基層,面向基層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走轉改”活動樹立了標桿,提供了精神動力和追求方向。廣大地市報新聞工作者應自覺繼承優良傳統和作風,面向基層,深入基層,貼近基層,以基層作為新聞工作主戰場,采寫了大量富有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新聞作品。
二是發揮好地域優勢。從行政區劃看,地市作為全國第三級行政區域,相對于中央、省級媒體,地市報離基層單位和基層群眾的時空最近,向基層輻射、覆蓋的點多線長距離短,這為地市報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采訪報道,堅持“走轉改”常態化提供了客觀條件和時空便利。因為距離相近,深入基層更便捷,能在采訪上搶得時效先機。因為地緣親近,方便與基層群眾接觸和溝通,能在采訪上占得感情先機,容易獲取新聞信息。因為采訪成本低,利于增加“記者走基層”的頻率和時長。
三是發揮好資源優勢。因為時空距離近,所以新聞資源獲取得天獨厚。地市報新聞工作者與基層距離近、與群眾聯系密切,便于擁有和開采基層新聞“富礦”,深入基層發現、采集、占有、發布和運用新聞信息資源最方便、最快捷、最節約,特別是對突發新聞的及時采訪報道、先進典型的深入采訪、深度報道的縱深發掘,既能搶得先機,更易采集和掌握豐富的新聞資源。
開展“走轉改”活動,正好切中地市報新聞改革創新的重點和要點。地市報要實現新聞立報、強報、活報,就應“靠山吃山”,利用好身邊(基層)豐厚的新聞資源,將“走轉改”活動與本地新聞的開采、提煉和傳播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互為促進,相得益彰。
四是發揮好人脈優勢。在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脈關系也是一種寶貴的競爭力資源。通過廣泛的人脈資源能采集和擁有新聞資源,如地市直單位、縣鄉鎮宣傳部門和宣傳干部、通訊員隊伍,成為地市報新聞信息采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人脈資源。
新聞來自基層最前沿,地市報開展“走轉改”活動,除了新聞媒體加強與基層緊密聯系,新聞采編人員增強與基層群眾的感情聯系外,還要用好所擁有的各種人脈資源,建立新聞線索采集和采寫網絡,及時、全面報道基層建設火熱的場景和基層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
在“走轉改”活動中,地市報需要重視和消除部分新聞工作者身上存在的五大采編作風“病癥”。
一要消除“冷漠癥”。冷漠癥即心如止水,麻木不仁。部分地市報新聞工作者對基層缺乏興趣,對基層群眾缺少感情,新聞采編活動往往眼睛向上,喜歡跑機關泡會場,對基層建設與發展視而不見,對基層群眾生活冷暖漠不關心,更不會主動走進基層走近群眾,報道基層真情實景,反映群眾訴求。診治冷漠癥,關鍵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固樹立新聞服務大局、服務基層和服務群眾的觀念,堅持帶著感情走基層,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
二要治療“近視癥”。近視癥即自我封閉,視野狹小,心無全局。部分地市報新聞工作者躲進樓宇成一統,不見風雨,新聞采編活動單一膚淺,眼光只盯身邊近處,對距離稍遠的基層不愿走近和近距離觀察調研,對基層情況和群眾關切模糊不清,采寫的新聞作品缺乏“景深”和“溫度”,沒有廣度、厚度、力度和熱度。
診治近視癥,需要放下身架,抬頭遠望,拓展采編工作視野。基層是新聞的活水源頭,地市報新聞工作者應主動走出樓宇,自覺地走進鄉村田野、廠礦企業,走進尋常百姓家,堅持帶著追求走基層,用腳板丈量基層大地,用好奇的眼睛觀察,采集、記錄基層鮮活的新聞。
三要驅除“疲勞癥”。疲勞癥即精神疲沓,缺少精氣神。部分地市報新聞工作者缺乏深入基層的熱情和激情,視深入基層為畏途,工作疲于應付,怕苦怕累,懈怠厭倦,采編工作平庸無奇。
診治疲勞癥,重點是提振精神,培養興趣,敬業奉獻,孜孜以求。人無精神,大事難成。對基層產生精神和視覺疲勞,主要是置身基層之外所致,缺乏對基層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難有走近基層的亢奮。其實,基層場景絢麗多彩,堅持帶著信心走基層,做到下得來沉下去,投入真情與激情,以記者的獨有的敏銳,觀察、追尋和追問,就會天地開闊,神清氣爽,工作熱情迸發。
四要革除“依賴癥”。依賴癥即不思進取,工作依靠他人,徒有虛名。部分地市報新聞工作者以職業為便利,過分依賴基層通訊員或基層作者,以與基層通訊員合作掛名為形式,不深入基層,投機取巧,在編輯部遙控操作,自己不動一腳步,不寫一筆墨,便化身到基層,不勞而獲,“大作”迭出。
診治依賴癥,重在治庸懶。新聞工作辛苦而嚴肅,容不得偷懶和馬虎。敬業是新聞采編工作的靈魂,需要用獨立和吃苦精神作支撐。加強采編作風建設,強化“不到現場不寫新聞”和“沒有參與采寫不署名”的理念,引導采編人員克服偷懶和不負責任行為,堅持帶著思考走基層,自覺深入基層一線,杜絕新聞采編“不勞而獲”現象發生。
五要整治“網戀癥”。網戀癥即迷戀網絡,在網上淘稿寫稿。部分地市報新聞工作者作風飄浮,關起大門,足不出戶,端在電腦前,或搜索網頁找線索,或對網上信息東拼西湊,糊弄成文,或進行所謂的無線采訪……不知基層在何方,新聞現場在如何,卻煞有介事地在采編大樓或家中杜撰。
診治網戀癥,重要的是端正新聞思想,純潔職業操守。新聞活水之源在基層一線,新聞采寫不下基層,沉下深水抓“活魚”,而迷戀于網絡,虛假新聞將層出不窮,后果十分嚴重。因此,要引導地市報新聞工作者排除網絡不利干擾,堅持帶著責任走基層,自覺到基層到群眾中去,到鮮活的現新聞現場中去。
“走轉改”活動是新聞媒體永恒的主題和一項長期的任務,更是新聞工作者的終生職業實踐和追求。實現“走轉改”活動的常態化、長效化,需要媒體相關機制推動和激勵機制保障。地市報應精心制定“走轉改”線路圖,深入持久地、扎實有效地開展好這一活動。
首先實行制度化保障。從地市報新聞采編工作的動員、引導到管理和考核應將“走轉改”活動要求和辦法寫進報社管理“紅頭文件”中,予以制度化界定。不論環境和形勢的變化、采訪手段的優化和地市報管理層發生變動更替,“記者走基層”這一新聞采編理念和方式不能動搖,深入基層獲取新聞的形式和途徑不能變移,變革和清新新聞文風的追求不能懈怠,并形成常規,接力相襲,傳承下去。同時做好機制跟進,地市報新聞管理與運作機制對“記者走基層”,采寫基層新聞作出相應硬性要求,實行目標管理,推動“走基層”成為新聞采編常態和自覺行為。定任務有考核,即每月用制度規定下基層數量和稿件質量,引導和督促地市報新聞工作者“走”為上策,“下”為主動,自覺將深入基層采寫新聞作為一種職業動力、追求和行為,不斷開采基層新聞“富礦”。

2011年12月24日,本文作者之一,黃岡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葉大軍(右)在黃岡長江大橋建設工地采訪來自河南省開封市的建設者郭彥令(左)。
其次推行常態化管理。“走轉改”活動中,“走”是前提和形式,“轉”是關鍵和過程,“改”是目的和效果。其中最直觀和可感知的是“走”的形態。運用多種有效辦法,將“走轉改”活動常態化,一要隊伍推進,建立“記者走基層”團隊和梯隊,幫帶促進,接力傳承,生生不息。二要活動深化,重視新聞策劃,開展多種形式的采訪活動,創新和豐富“記者走基層”形式和內容。三要點面互動,“記者走基層”既要全面鋪開,還要重點關照,可以嘗試建立多個“記者走基層”新聞實踐基地,深化活動成效。四要欄目承載,設立和固定“走轉改”新聞欄目,形成新聞傳播關注點,引導記者堅持采寫基層新聞,向讀者傳導基層新聞資訊。
第三完善導向性激勵。一是發揮示范效應,地市報負責人應主動參與“走轉改”,帶著實踐,當好表率。二是發揮傾斜效應,采編績效考核向“走轉改”活動偏重,對采自基層的新聞作品厚愛一分,在版面編排上給予突現,其中鮮活的新聞作品可上頭版,甚至登上頭版頭條顯要位置。同時,對經常“走基層”記者高看一眼,在績效考核給予倚重,科學核定工作量,相應提高采自基層新聞作品稿酬。三是發揮激勵作用,在各級新聞獎推薦、評選時,應充分地向深入基層采寫的新聞作品傾斜,獎勵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基層新聞作品。同時在評先表彰和提拔重用新聞干部時,向勤于和樂于走基層、并做出良好成績的地市報新聞工作者傾斜,讓他們付出有回報、有甜頭、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