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錢大成
(作者是浙江省記協副主席)
為配合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浙江省從2004年起開展了新聞行業社會監督活動,由省記協牽頭,建立了一只覆蓋全省的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員隊伍。8年多來,活躍在各行各業的社會監督員從凈化媒體生態入手,既當“啄木鳥”,又做護理師,為維護正確輿論導向盡心盡責,監督足跡已遍及浙江省各級新聞單位。
在新聞行業開展社會監督工作并非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任務,伴隨于新聞改革的全過程,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首先,社會監督是凈化媒體生態的迫切需要。在各種媒體絕招頻現、媒介競爭白熱化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浙江省新聞行業順勢而為,總體上輿論到位不越位,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方面亮點紛呈。但隨著新聞改革步入深水區,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正在暴露出來,廣告過濫、娛樂至上的問題較為突出;市井新聞魚龍混雜、小題大做;一些媒體片面追求可讀性、收視率,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現象時有發生,廣大受眾對此微詞頗多。凈化媒體生態迫在眉睫,開展新聞行業社會監督,有助于新聞媒體清除危害肌體的污垢病菌,況且這種監督是和諧式的,對新聞媒體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其次,社會監督是維護媒體形象的有效途徑。廣大受眾對新聞媒體的真善美寄予厚望,而媒體的良好口碑不是自封的。開展社會監督,對一些新聞媒體出現的問題苗頭及時予以警示,不僅有助于媒體防微杜漸,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而且也為媒體壘筑了一道抵御不良氣體侵入的防護墻。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只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大眾評判,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能更好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
再次,社會監督員是架于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監督匯聚的是民眾的智慧,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實現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強溝通,增進了解。實際上,這也繼承和發揚了我們黨倡導的開門辦報、開門辦臺的好傳統。廣大社會監督員積極充當了義務協調員和信息快遞員的雙重角色。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浙江省記協對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工作一直非常重視,至今仍保留了一支500多人的社會監督員隊伍,他們默默耕耘在監督工作第一線,為凈化媒體生態傾灑著愛心。
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員隊伍
2004年3月,為配合全國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浙江省率先在全國建立了一只覆蓋全省的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員隊伍。通過在全社會公開征集、自愿報名、單位推薦、進行審查的基礎上,首批在省直和全省11個市確定聘請了1700多名社會監督員。成員來自全省黨政軍各部門、社會團體、教育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8年來,經過不斷優化和調整,現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監督員500余名。
一是正確處理日常監督與專題監督的關系,避免老調重彈。新聞行業反映的問題不盡相同,千變萬化,采取一張方子醫百病往往無濟于事。為此,我們在監督工作中,注重因時而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鍋煮。對于那些屢見不鮮的共性問題,通常由日常監督去解答。涉及熱點難點問題,則采取專題監督,集體監督、面對面交流。近8年來,浙江省記協圍繞“如何強化三農的宣傳報道”“新聞媒體低俗化傾向亟待重視”“媒體要多吹中小企業脫難解困沖鋒號”等專題,組織社會監督員分別與11個市級新聞單位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座談,由于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避免了隔靴搔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正確處理屬地監督與異地監督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對新聞行業的社會監督,各地都倡導了不少有益經驗,有的定期請社會監督員到報社閱報評報,有的開辟了社會監督熱線等等。為了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員的集群效應,省記協在強調做好屬地監督的同時,注重抽調社會監督員到異地傳經送寶、學習取經。據統計,8年多來,已有100余人次的社會監督員不辭辛勞參加了異地監督交流活動,從而既拓展了視野,又增強了社會監督工作的力度。
三是正確處理監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關系,謹防顧此失彼。早幾年,浙江省記協的社會監督工作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上,近幾年,隨著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拓展了社會監督工作新空間,也增加了監督工作的難度。為了避免出現死角,省記協每次組織監督活動時,都把網絡監督列入議事日程,并事先做好分工,由社會監督員分別對報紙、廣播、電視及網絡的宣傳格調進行評析,從而擴大了社會監督的涵蓋面。

□ 2011年12月14日,浙江省新聞與社會監督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

□ 2009年11月13日,“浙江第一線”欄目邀請監督員代表到浙江電臺與采編人員交流。
四是正確處理揚長與揭短的關系,彰顯社會監督的親和力。在開展新聞行業社會監督中,社會監督員本著對受眾負責、對媒體負責的態度,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客觀評析媒體宣傳中的優缺點,講成績恰如其分,決不筆下生花,找缺點有的放矢,決不添油加醋,媒體對這種送上門的“免費體檢”贊賞有加,從而有效地增進了社會監督的親和力。8年多來,由浙江省記協編發的近百期新聞行業社會監督簡報得到了受監督媒體的良好反應,是和諧式監督的一個縮影,凝聚著社會監督員的真知灼見,堪稱一帖帖供媒體健身養心的良方。
社會監督對媒體的影響力、感召力不僅在于監督的廣度,尤其取決于監督的深度和高度,監督不能局限于抓芝麻綠豆小事,而要為媒體“走轉改”多出一些金點子。只有這樣,社會監督員才無愧于“啄木鳥”和護理師。為此,記協在社會監督工作中注重抓了三個結合。
一是堅持社會監督與重大主題報道活動相結合。這是新聞行業社會監督服務于大局的必然要求。鑒于此,浙江省記協對重大主題報道活動的監督尤為關注,例如,2007年組織力量對各類媒體迎接浙江省第十二屆黨代會召開的宣傳報道進行了全方位評析,社會監督員撰寫了“和諧之音、報捷之聲”的綜述,被省委宣傳部轉發。2011年,圍繞慶祝建黨90周年的宣傳報道,社會監督員積極建言獻策,許多金點子被各類媒體采納。
二是堅持社會監督與深化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相結合。新聞戰線“走轉改”為社會監督拓展了新空間,社會監督則是“走轉改”的助推器,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社會監督員圍繞這一活動,深入調研,撰寫了“百姓眼中的媒體走轉改”的評述,在充分肯定新聞單位“走轉改”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對深化“走轉改”活動提出了三點改進意見。此后不久,浙江省記協還組織社會監督員赴臺州,圍繞“深化新聞工作走轉改,彈好中小企業交響曲”這一主題,與臺州市新聞單位進行了面對面交流。社會監督員的這些金點子,為“走轉改”活動注入了新元素。
三是堅持社會監督與整治虛假新聞相結合。社會監督不是故意“挑刺”,但監督旨在揚善除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凈化媒體生態,這與整治虛假新聞一脈相承,異曲同工。多年來,監督員們憑著一雙火眼金睛,以高度的政治嗅覺,以價值導向、政治導向、穩定導向作為評判和衡量媒體真善美的基本標準,揭露和鞭撻了一些媒體存在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傾向,可謂良藥苦口利于病。事實還表明,社會監督員還充當著整治虛假新聞先遣隊的角色。例如,2011年10月,杭城個別媒體在報道國家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時出現了虛假內容,被我們聘請的社會監督員及時發現并撰寫簡報作了批評和澄清。
一是建立學習機制。知識的積累在于學習,才能的提高在于磨礪。社會監督員做監督工作的責任意識很強,但畢竟隔行如隔山,普遍感到壓力大,力不從心。針對這一情況,浙江省記協因勢利導,一方面,不定期地組織學習交流活動,并向社會監督員免費提供了《中國新聞工作法律手冊》《社會監督簡報選編》《社會監督員手冊》等學習資料,把學習時事政策和新聞法規作為做好監督工作的必修課和指南針。同時,還不定期召開座談會、培訓班,啟到了社會監督員互幫互學,取長補短的作用,社會監督員還結成了“幫學對子”,改變了單兵作戰勢單力薄的狀況。通過強化學習,監督員的政治嗅覺更加靈敏,監督效率明顯提高。
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對于那些敬業愛崗、默默耕耘、樂于奉獻、業績突出的社會監督員,適時予以表彰,并組織他們到外省市學習考察。2012年,浙江省記協將召開全省新聞行業社會監督工作總結表彰會,評選一批優秀監督員,給予一定獎勵,以此進一步激發社會監督員做好監督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