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麗 張 倩 蔣玉鼐 李慧璇
受眾對2012年全國兩會有何期待?最關注哪些熱點話題?本文結合人民網、新華網的“2012兩會調查”結果及地方兩會報道情況進行了一些分析,以期對2012年的全國兩會報道有所助益。
截至2月22日,人民網、新華網調查結果顯示,排名前十的焦點話題中,民生話題均占半席,“縮小貧富差距”關注度明顯升溫,“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綠色經濟”“扶持小微企業”等成為網民新的關注點。結合地方兩會報道情況,本文認為以下話題值得全國兩會繼續關注。
一、民生話題數量龐大,巨細不一,涉及百姓生活各方面,相當一部分民生話題帶有明顯地方特色,以下較有普遍性:
近期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大多數城市房價走勢進入關鍵節點。與此同時,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進度與試點情況備受關注。
限購:“限購”政策該延續還是終結?樓市限購要繼續到何時?房價下跌到什么程度才比較合理?房價是否會大跌引發金融風險并禍及整體經濟?
保障性住房:如何將“夾心層”納入保障范圍?公共租賃房試點情況如何?政府有沒有推廣公共租賃房試點的計劃?對大學生、農民工等特殊人群聚集的城市有沒有專門的保障住房計劃?
小產權房清理:將出臺哪些措施和辦法來清理小產權房?哪些省市小產權房比較普遍?今年會取得哪些清理成果?
空氣污染、江河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污染向農村轉移等問題都是輿論關注的熱點。
PM2.5:北京開始試點檢測PM2.5,其他城市跟進情況如何?地鐵、商場是否有必要監測pm2.5?今年兩會是否有國家層面的大城市空氣監測指標及要求?
污染:“兩氣、兩水”(城市飲用水和城市水域、煤煙型空氣污染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污染治理新舉措;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有加速趨勢;“十二五”期間國家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新舉措;如何治理經營不規范行為導致嚴重污染事件。
近年來,輿論對兩會教育問題的關注點相對固定,如高考戶籍限制等。從今年地方兩會中可以發現以下新教育熱點:
校車安全:2011年,校車安全首次成為地方兩會的焦點議題。原有的《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存在哪些不足?該文件是否會有修改核完善?在完善校車技術標準和校車生產準入制方面有什么新進展?校車采購與運營費用該如何解決?
減輕學生負擔:上海叫停英語星級考后,學生課業負擔問題再次受到關注。如何加強競賽考證清理?如何加強學生課外體驗實踐?如何做好學生作業研究指導,遏制題海戰術?
教育經費:今年教育經費投入多少及其使用情況;新增了哪些投入,哪部分經費增加較多;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投資有什么新的著重點;高等教育方面在提高教師待遇和吸引培養人才方面有何新舉措;經費分配在縮小城鄉差別方面有何新舉措。
食品安全是近年兩會上代表委員都很關心的話題,今年兩會上又可能會有哪些具體問題引發輿論議論呢?
食品監管:食品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監管部門為何拿不出整治利器、如何根治食品不安全的頑疾等問題,備受期待。
防控“地溝油”: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都有哪些相關的提案議案?重慶、浙江、北京等省市的地方政策是否可借鑒或應用到全國?“地溝油”流到農村如何解決?
微博實名制、火車票實名制、艾滋病檢測實名制、快遞實名制,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相關表態值得關注。
要一步步適應城鎮化趨勢,農民工面臨的問題不少。從前些年的解決農民工年底討薪難,到去年提高民工子弟受教育質量,再到今年為青年農民工提供婚戀服務和社區文化娛樂活動,農民工問題年年出現在兩會會場。農民工心理問題尤其值得重視,農民工輸入地如何有哪些實質的、人性化的舉措?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收費;城市交通擁堵、限行、限號、限購;大型車輛頻頻傷人;公交救生用具監管;春運購票特別是鐵路網絡購票如何更加便捷等。
二、2011年以來全球經濟動蕩不安,國內的投資、出口也遭到海外需求下降和國內緊縮銀根的挑戰。今年地方兩會中,經濟話題熱度空前。以下新鮮亮點值得全國兩會關注:
降速調結構:各地今年預期的經濟增速相對保守,均比2011年的實際經濟增速低2個百分點左右。如何發揮政府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投資將倚重哪些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性目標、實施步驟有無新的消息?
提振股市信心:中國股市為何遭遇“長冬”?股市“重融資輕回報”傾向何時能改變? 中國股市如何進行多方求解?今年全國兩會將會傳遞哪些股市信息等備受期待。
西部重能源,東部重新興產業:今年地方兩會在經濟領域的議題緊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東部省份更多從調結構出發,對新興產業興趣濃厚;而西部省份則仍處在加速工業化的進程中。
東部地區“調結構、抓轉型”、產業升級、服務業提升方面有什么亮點?西部地區粗放型增長方式給環境、能源供給帶來的壓力是否持續加大?西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
實體經濟:當前實體經濟的吸引力日漸式微,助長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與上年同期相比降幅達45.6%,這是否折射出當前經濟活動放緩?如何構架健康的虛擬經濟輔助實體經濟,今年兩會對回歸實體經濟會推出哪些相關措施?
結構性減稅:今年輿論對結構性減稅規模有更大的期盼,就像2011年納稅人對個人所得稅提高免征額有很大期盼一樣。目前中國稅制結構仍需進行哪些調整?2011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性減稅措施,效果如何?如何看待結構性減稅下的稅收增速?
小微企業:當前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壓力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仍很突出。今年兩會會透露出哪些面向小微企業的利好政策,如成立專門面向小微企業的小型金融機構?
民營企業“招工難”“融資難”:今年這兩方面問題尤為突出。企業出現用工荒,已經從沿海城市蔓延到內地城市,甚至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企業融資難,老板跑路多,也已經不再局限于溫州。兩會中,相信相關話題會成為代表委員議論的熱點。
民間借貸:今年地方兩會期間,有關鼓勵民間投資、民間借貸陽光化的討論驟然升溫。是否要推動民間借貸合法化?合法化的障礙何在?

▲ 2012年2月1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調整PM2.5監測設備,目前,北京PM2.5監測網絡建設正在有序進行。(公磊/攝)
“收入倍增”:《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發布,是否標志著“十二五”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被推遲一年后正式啟動?“國民收入倍增”的成本應主要由誰負擔?如何對抗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如何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
三、在“文化熱”的大背景下,各地紛紛在兩會上提出鼓舞人心的“地方精神”。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到“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上海價值取向,從“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陜西人新形象到“樹立高原情懷、提倡大山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地方兩會的“文化味兒”更濃了,也代表各地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思路、新探索。預計“文化”也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主要焦點議題之一,以下話題值得關注:
文化企業上市:如何推動上市融資等方式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政策保障:最近幾年中央和地方出臺了很多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在文化體制改革和促進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都起到哪些積極作用?今后一段時期中央會從哪些方面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影視業發展:廣電總局有哪些政策推動中國由影視產業大國向影視產業強國轉變?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國家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兩館”開放:國家在“十二五”時期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一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方面,有什么具體措施和打算?
文化產業的發展資金、政策支持、文化與民生、文化“走出去”、發展舉措創新等內容,受關注程度較高。
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文化建設應在哪些領域做大做強、如何推動中原省份向文化強省跨越值得關注。
旅游產業歸根到底是文化產業,依托的是文化內涵、文化競爭力。云南、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等西部地區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秀美風光等優勢資源,將以旅游文化業作為帶動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助推劑。如何開展旅游文化的發掘、整理和宣傳?如何突出優勢并進行專業化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