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虎生
(作者是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以黨的報刊為主力軍的新聞媒體居于意識形態領域前沿,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文化傳播的主渠道。
我國空前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給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新聞輿論服務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越來越重。隨著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趨勢日益明顯,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廣受關注的社會熱點該“怎么看”又該“怎么辦”,各類重要新聞如何在第一時間獲取并能及時得到理性解讀,公共事務能否在陽光下公開透明運行等等,人民群眾對于新聞宣傳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俱來的中外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任務越來越緊迫。加之新媒體崛起對輿論生態環境和媒體傳播格局提出新挑戰,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不僅面臨著消除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誤區和落差,在差異中謀共識、在多元中立主導的新任務,而且面臨著新老媒體融合、主導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新課題。
在新的起點上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履行文化強國使命,首先需要理論武裝、思想統一。

張虎生同志在2011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黨報論壇上發言。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是做好黨和人民新聞宣傳工作的思想理論基礎。在新聞隊伍中持之以恒地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是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宣傳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加強新聞隊伍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廣大新聞工作者應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把學習理論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和自覺行動,作為立德、增智、創新的有效途徑;要以不斷豐富充實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和文化建設理論武裝頭腦,作為指導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章法。有了理論武裝、思想統一,才能敏銳地分清主次輕重;才能準確地判別真假美丑。還要拓寬視野,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兩種語境,有的放矢研究解決好新的新聞理論與實踐問題,用中國和世界的雙重視角審視中國、報道中國,一心聚力奔小康;以國際和國內的雙重視角審視世界、報道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經驗一再證明,唯其厚積,方能薄發;唯其深入,方能淺出。理論根底扎實的新聞業者往往走得更遠,建樹更多。
在新的起點上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履行文化強國使命,更需要“重心下移”、行動自覺。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為人民服務,一直是黨的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從延安窯洞里的廣播電臺到西柏坡民居中的黨報編輯部,從近年來開展的大規模多層次國情調研到正在勃興并應成為一項持久工程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到源頭活水中“捉活魚”,從火熱的群眾性創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基層采訪中傾聽百姓呼聲、體認基本國情,采寫出大量反映生活本質、把握社會主流的優秀新聞作品。繼承和發揚黨報優良傳統,強調“重心下移”,就是要時時處處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智慧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性、方向性問題。
黨報黨刊在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漫長征程上理應永遠當好排頭兵。我認為應從兩方面方努力。
一是更好地貫徹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方針。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強調:“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平臺”。然而,過去一段時期不少黨報貫徹全黨辦報(即發動、依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辦報)的方針不夠,貫徹群眾辦報(即不僅依靠專業新聞專業者,同時依靠廣大群眾辦報)的方針更不夠,報人“關門辦報”的現象并不鮮見。明顯表現為:不少黨報削減以至取消了各級黨組織的通訊組和群眾通訊員,撤銷了報社的信訪部門以及讀者來信專版專欄。這是需要引起注意并且切實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增強新聞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活動和新聞事業對社會進行的監督。黨歷來重視新聞輿論監督,把它作為衡量報紙黨性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提出,報紙批評要實行“開、好、管”的三字方針,即要在新聞媒體上公開進行批評報道,新聞批評要開展得好,黨和政府要把這件事管起來。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重申:“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推動解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維護人民利益,促進社會和諧?!比欢?,新聞輿論監督難,卻是困擾我們、舉步不易的老問題。
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全會《決定》的重大部署,在確保正面宣傳為前提下,認真實行“開、好、管”方針,把握新聞輿論監督正確導向,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一定會健康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