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2011年第11期刊發并展示了《四川日報》《河南日報》等幾家媒體“走轉改”特色專欄的評析與面貌,受到好評與關注,本期再次展現一批特色專欄,歡迎各媒體繼續推薦、自薦相關優秀版面、欄目、做法等。
“走轉改”可以說是全國新聞戰線的同題作文,而《廈門日報》獨辟蹊徑,寫出了自己的獨家風格。
首先做到“真下去”。廈門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李泉佃親自起草“走轉改”活動方案,并帶頭深入基層聯系點采訪。各位副總編輯以及所有業務部門的中層干部也都帶頭到基層采訪。為真正做到“沉下去”,報社要求記者采用自行車騎行的方式深入基層采訪,并推出專欄“騎跡”。記者騎著自行車深入到許多汽車無法抵達的地方,采訪到大量鮮活新聞。隨后,陸續推出“來自特區建設主戰場的報道”“來自基層一線的報告”等專欄。所有的稿件都只有幾百字,標題準確生動,行文簡潔明快,版式活潑清新,讀者普遍叫好。
精心策劃,讓《廈門日報》的“走轉改”活動獨具特色。2011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廈門日報》把“走轉改”與這一重大事件結合起來,策劃了“全國黨報總編看特區”大型新聞采訪活動。海西21家省市級黨報及多家重點城市黨報的總編應邀來到廈門“走基層”,采訪火熱的特區建設現場。有與會的黨報總編說,這是一場特殊形式的“走轉改”,是對“走轉改”活動的創新和深化。
2011年11月8日第12個記者節,《廈門日報》推出了整整一大版的“走轉改”特別報道:記者體驗最辛苦的工種。年輕記者走進最底層的勞動者中間。地下管道清理工、海上環衛工、自來水管道測漏工、電力巡線工……這些幾乎從未被關注過的人物被生動地呈現在報紙上。參加采訪的記者說,這個記者節讓他們終生難忘。

《廈門日報》

《新快報》
當前,在全國新聞戰線傾力掀起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浪潮,不是一次有始有終的階段性活動,也不是新聞媒體依例推出的又一個專題或專欄。它是一次文化自醒,喚起我們扎根土壤的新聞品質,喚起我們重拾以民為本的新聞坐標。——這已經成為河北電臺人的由衷共識。
活動開展以來的100多天時間里,河北電臺的大批主力編輯、記者深入農村、下到企業、走進社區,用群眾的語言,反映群眾的心聲。寫出了一系列帶著汗珠、露珠和淚珠、散發著淳樸氣息的新聞作品。
基層有所呼,我必有所應。基層有所求,我必有所助。河北電臺的“走、轉、改”活動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突破口,著力打造新聞的實效性。2011年11月,河北贊皇縣大批優質大蔥遭遇滯銷,菜農心急如焚。河北電臺新聞頻道一方面在全天新聞節目中滾動播出前方記者的現場采訪連線,一方面主動聯系愛心企業,主力記者李文斌、李芳、白雪峰、安鵬四下贊皇,最終為當地近30萬斤大蔥找到了銷路;全國名牌節目《陽光熱線》節目結合節目定位,推出“《陽光熱線》社區行”系列活動,把節目現場搬到居民社區,設立聽眾交流平臺,接受咨詢,受理投訴,這項活動已經舉辦18場,參加群眾上萬人,接待群眾現場投訴建議6千多條,幫助群眾解決了七百多個難題。
《新快報》從2011年8月開始積
極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基層點90個,共有82名記者在報社領導的帶頭下深入基層進行采訪。
報社領導以身作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委員、新快報社社長李宜航先后走訪了荔灣區沖口街聚龍村、廣州市兒保中心、黃埔村、海珠湖,總編輯陸扶民則帶隊到廣州番禺區義工聯合會長者部采訪。

保定電臺“行風熱線”受到聽眾好評。

河北電臺記者楊曉感受“山區娃風雨上學路”。

大眾網記者與剝花生的五李社區村村民聊天。
走入基層,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基層。在貼近民生、了解民意的基礎上,《新快報》“走基層”的報道切切實實地幫助了基層群眾,在新聞版面專設了“記者幫”欄目,主要受理讀者的各類民生投訴,為讀者排憂解難。運作幾個月來,切實解決了許多讀者及市民反映的情況,讀者們經常打來電話表示感謝,在基層讀者中有了較好的反響。
走得遠,輻射廣。《新快報》記者的身影除了在廣州城中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外,也先后深入到東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區的大嶺山大環村、麻涌、樟木頭、高明區、更合鎮、五桂山等有代表性的革命老區,到革命前輩曾經戰斗和工作的地方進入實地采訪。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新快報》陸續開設了“記者進社區”“記者幫”“記者走老區”“醫改前沿”“我在窗口”“行業體驗”“國慶我加班”等多個專題欄目,內容涉及不同行業生產行業狀況、窗口單位服務工作現場、醫療及藥品等情況。
在“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中,保定廣播電視臺首先成立由20名老中青優秀新聞工作者組成的“走轉改”宣講團,以他們深入基層、一線、群眾扎實的作風影響帶動其他采編人員,以生動事例、鮮活事跡引領本臺“走轉改”活動實現由“要我參加”到“我要參加”的良性改變。
其次是通過建章立制、完善考核,確保“走轉改”活動量化、常態化、深入化。為此出臺一系列宣傳管理辦法,如提高對基層采編人員生活補貼、填寫被采訪單位回執證明、提高下基層稿件考核數量及其單篇稿件分值,并享有加分權,降低市內活動稿件分值,規定每名采編人員下基層次數、天數等,使下基層工作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可控管理辦法。
第三是廣播電視、廣播電視報紛紛根據媒體特點,開設“來自一線的現場報道”“百姓心聲”“行風熱線”等專欄或節目,在宣傳報道中基層的情況多起來、百姓的聲音多起來、百姓的身影多起來。根據百姓要求,新聞宣傳大幅消減會議報道、領導視察工作報道等數量和篇幅,把更多的畫面、更多的聲音、更多的版面讓位給基層、讓位給群眾,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人民群眾的關切得到了關注,人民群眾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作為山東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綜合門戶網站,大眾網于2011年9月16日在山東新聞網站中率先啟動這一活動,首批10名編輯記者前往德州市陵縣五李社區和蘆坊社區展開蹲點采訪,在6天時間里,年輕的編輯記者走街串巷、鉆大棚進雞圈,共計采寫發表來自最基層的新聞稿件72篇,照片近500張,視頻聲像十余次。活動期間,大眾網注重蹲點與文化下鄉相結合,為兩個社區的圖書室捐贈1000冊科普實用圖書,并掛牌成立了大眾網記者基層實踐基地。“十一”黃金周期間,“大眾網編輯記者國慶走基層活動”,發表一大批面向基層、面向普通人的新聞報道,采編團隊體現出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10月24日,大眾網記者又分兩路到青島城陽區棘洪灘社區和嶗山區王哥莊社區調研采訪。
借助“走轉改”切實推動事業可持續發展,避免“不刮一陣風”,要在探索構建長效機制上做文章。用制度帶動,讓員工養成良好的深入基層的行為習慣,在具體實踐中再豐富、完善制度建設,最終形成制度與習慣的高度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眾網編委會于2011年9月下發了《關于開展“三個一切”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的意見》,成立了以董事長林忠禮為組長的活動領導小組,力求在制度保障、隊伍培訓、活動帶動上有所突破。一是不斷健全體察民情的制度。二是不斷完善好新聞的推評制度。三是不斷創新公益服務的制度。四是不斷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五是不斷細化集中民智的制度。六是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