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已經歷了11個季度的回落,創下了1992年以來季度累計同比增速回調時間最長的紀錄。對于經濟減速,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經濟減速是趨勢性、長期性的,中國可能已經進入了7%~8%的增長區間;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的減速是短期性周期性的。究竟該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增長速度回落?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當前中國經濟的減速具有雙重特征,既有自然減速因素,也有周期減速特征,但周期因素是短期內更為主導的因素。年初的經濟增長已經接近新的經濟結構下的潛在經濟增長水平。作為一個整體,中國經濟距離自然減速區間仍有一段時間差。有效投資不足是導致周期性減速的關鍵,而投資不足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外需的回落、工業企業利潤率的快速下滑、房地產調控和土地財政的弱化以及銀行體系流動性未能有效傳遞至實體經濟。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現在看,隨著穩增長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及降息等放松銀根貨幣政策的陸續出臺,經濟快速下滑的勢頭將得到有效遏制。
王小廣(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GDP增速放緩主要是由于國內消費與出口構成的最終需求不足所致。應當把方向轉移到逐步擴大消費上來。
記者:一些輿論認為中國經濟將會出現硬著陸,甚至提出“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的論調,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積極的信號。中國經濟真的會硬著陸嗎?
賈康: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但我們判斷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這主要基于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一是就業。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速下滑,就業也將隨之出現困難局面。而從現有的數據來看,中國上半年就業形勢總體上保持了穩定。二是投資。今年前5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所占比重已達62%;民間投資的增量占整個投資增量的80%左右,說明民間投資已成為整個投資的主體。三是PMI(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7月份該數據環比下降0.1%,跌幅趨緩預示著出現了積極的信號;從更能代表中小企業情況的匯豐PMI來看,這一指標明顯回升。所以綜合分析,我們有防止中國經濟硬著陸的信心和底氣。但是,要特別重視解決矛盾凸顯的相關問題。一是當前一些關鍵領域的壟斷與管制對民間資本形成的制約日益尖銳,民間資本需要得到進一步發揮潛力的空間;二是煤、電等基礎產品的基本價格形成機制嚴重扭曲,不利于節能降耗;三是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滯后,亟待加快改革步伐。解決這些矛盾要把穩增長與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結合好。
巴曙松:著眼于中長期發展,中國經濟應實施結構性改革,推進民營企業進入壟斷性領域,使未來的經濟增長更加依賴于資源效率,而不是資源投入。
王小廣:下一步發展的著眼點應該轉換思路,不能單純靠投資拉動經濟。消化產能過剩,要在消費上做文章,擴大消費潛力。
賈康:雖然諸多因素會給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很大壓力和制約,比如“潛在增長率”下降、“幸福感挑戰”升級、社會矛盾繼續凸顯等。但在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能夠對沖下行因素的力量。首先是城市化率的上升所帶來的成長效應。我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0%這個標志性臨界點,預計要上升到70%~80%的區間才會相對穩定下來。這一過程必然會帶動一系列資本潛力的釋放。其次,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具體落實,將使新興產業發展帶有明顯的高科技化、技術密集等特征,并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此外,現實生活里的政治周期因素、“頂層設計”下的配套改革紅利、社會管理紅利等都將支持新一輪改革創新。在全面開放的WTO框架下,如果能夠實現全世界的資源來對應中國潛力釋放巨量需求形成的有效供給,就將撐起中國經濟長期的、大循環的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