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付玉輝
由新華社社長李從軍擔任編委會主任的“新華新媒體研究系列叢書”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叢書包括《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蔡雯)、《新媒體新論》(欒軼玫)、《媒體的演進趨勢與戰略轉型》(鐘沈軍)、《互聯網與國際關系》(申琰)、《手機:個性化的大眾媒體》(劉瀅)、《視聽的旅程——交通工具移動電視概覽》(陳怡)、《IP,顛覆電視?》(龍奔)等七部專著。叢書有何特色,會給讀者帶來哪些重要啟示?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傳播,總是熱點不斷,新聞不斷。據路透社10月18日消息,美國《新聞周刊》這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雜志品牌將在刊行近80年后停止出版紙質版,其最后一期紙質版《新聞周刊》將在2012年12月31日出刊。根據計劃,《新聞周刊》將變身為一份基于訂閱的數字期刊,名字改為《全球新聞周刊》。該刊目前的150萬訂戶(其峰值時的訂戶為300萬)將可以轉訂電子版。從紙質媒體到傳統電視的發展處境,可以感受到這個時代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和力量。
技術常新,傳播恒在,因此,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新媒體。這個時代新媒體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新媒體為這個時代帶來哪些新的變化,對人類傳播歷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新華新媒體研究系列叢書”即以新華社的前沿、務實視角,以多元化的研究團隊,對當前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探討。
叢書的主題更加多元。所涉及的主要是新媒體技術形態研究、新媒體新聞業務研究、新媒體傳播理論研究等三大領域。“新華新媒體研究系列叢書”的出版給我國當前新媒體傳播研究帶來很多有益啟示,也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方向。
這個時代的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單一的新媒體應用,而成為逐漸滲透各個社會領域的復雜新媒體系統。移動互聯網,3G移動通信網絡,移動智能終端,物聯網,云計算,獨立運行自媒體及用戶創造內容……這些技術元素和傳播要件使得這個時代的新媒體傳播呈現出獨特的風貌。而這個時代的新媒體傳播研究也要體現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烙印,并因此成為新聞傳播史的別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和過渡環節。
劉瀅的《手機:個性化的大眾媒體》一書,對于具有移動性、個性化、互動性、多媒體融合等特點的手機媒體的各個業務側面進行了分析,認為手機媒體擁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和無窮的變幻空間,而目前手機媒體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還僅僅只是開始,“好戲才剛剛上演”。由此可見,作為天然新媒體融合平臺的移動智能終端,對于重塑傳播業發展格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曾深度融入我國IPTV業務發展前沿的龍奔所著的《IP,顛覆電視?》一書,則以我國的IPTV業務為主線,闡述了新媒體領域IPTV技術及業務發展的來龍去脈,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IPTV在“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社會化電視”發展鏈條中的獨特意義和過渡性質。對用戶而言,這條發展鏈條為用戶帶來的是更自由的傳播空間和更寬廣的傳播世界。與此同時,在我國新媒體傳播領域中具有獨特意義的、在政策和市場夾縫中生存的IPTV業務的發展波折和艱難也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陳怡的《視聽的旅程——交通工具移動電視概覽》一書則選擇了相對容易被人忽視的、交通工具領域的移動電視傳播作為切入點,論述了各種交通工具上移動電視的發展情況。作者相信,交通工具移動視頻傳播的未來還將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產生一些新變化。如果這種移動視頻傳播的屏幕問題能夠由現實屏幕轉變為虛擬屏幕,那么交通工具領域的移動視頻傳播將會面臨革命性變化。
不管是對作為移動智能終端典型代表的手機的研究,還是對攪動傳播業一池春水的IPTV業務的研究,或者是對交通工具上的移動電視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打上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烙印。正因如此,這個時代的新媒體傳播研究才得以在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平臺上融入現實,融入歷史,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獨特構成部分。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指出,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的發展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可能,它為傳統媒體改善現有業務、開發新業務、擴大受眾范圍、拓展市場空間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平臺和途徑。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創新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可謂深刻而深遠。簡而言之,新媒體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它在發展,它在變化,它動蕩不居,它動力十足;新媒體是實踐的,而非觀念的,它滲透于新聞傳播業務的具體細節之中,它融合于傳媒產業的具體產業鏈條之中。新華社新媒體研究叢書之所以顯得獨特,就在于這套叢書所依托的是當代中國最具特色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新媒體新聞傳播實踐。正因為從實踐中來,所以該叢書才帶著鮮明的新媒體傳播實踐前沿的新穎思索和鮮活探討。
蔡雯的《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一書主要從新聞業務的視角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融合和融合新聞進行了研究。她對新媒體時代的多媒體、全媒體、跨媒體、媒體融合、融合新聞等概念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對融合新聞背景下新聞媒介、新聞工作者和公民新聞的挑戰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媒體融合與新聞變革,都以最有效地開發、配置與利用已有的資源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融合本質上也是利益調整。而媒體在融合道路上還有很漫長的艱難道路要走,由融合而激發的新聞業務變革也同樣有待進一步探索。鐘沈軍的《媒體的演進趨勢與戰略轉型》一書則從傳媒產業的視角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趨勢和戰略轉型進行了研究,勾勒出當前新聞信息傳播的多媒體網絡化、系統化、傳受一體化、聚合化、無線化等發展趨勢,并對媒介大融合與傳媒的整合戰略、媒介個性化時代與傳媒的藍海戰略進行了詳盡論述,對近年來新媒體環境的大媒體傳播觀進行了梳理,對于媒介融合中的合與分的趨勢進行了精到分析。以上兩部著作揭示了新媒體傳播領域的一種真實圖景:那就是新聞實踐是豐富多彩的,新聞業是充滿變化的。而這些實踐及變化則說明新媒體傳播動力學領域所具有的將創新性和復雜性融匯于新媒體傳播實踐的內在力量是值得重視的。
而對新華社而言,不管是在新聞業務方面,還是在產業實踐方面,或者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戰略探索方面,新華社都走在我國新媒體發展的前列。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對新華社近年來在新媒體環境下所實施的以“三個拓展”為重點的戰略轉型進行了闡述,提出由傳統新聞產品生產為主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由面向媒體為主向直接面向終端受眾拓展,由立足國內為主向有重點地更大范圍參與國際競爭拓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華社的新媒體傳播實踐和新華社的新媒體傳播研究,總體上保持了一種新媒體理論和實踐的同構性,即新媒體實踐引導新媒體理論研究,新媒體理論研究推動新媒體實踐。

▲ 新媒體傳播研究要體現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烙印。圖為2012年9月26日,在首屆中國國際新聞出版技術裝備博覽會上,參觀者從一個巨型電子閱讀器模型前走過。(劉東岳/攝)
新媒體傳播本身是開放的。而以新媒體傳播為核心研究對象的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框架從其發展邏輯上看應該是開放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傳播學本身的框架是開放性的。傳播學誕生之初,就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基礎之上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傳播學就是一門具有十字路口特征的開放性社會科學。因此作為傳播學研究主要組成部分的新媒體研究也應是開放的。二是因為互聯網本身的結構是開放性的。這一點,不管是固定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這種開放特征都非常明顯。該叢書的研究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創新性非常符合新媒體傳播研究的內在要求。
欒軼玫的《新媒體新論》為人們展現了一個更為細致、更為豐富的新媒體世界。該書梳理了1967年誕生的新媒體概念的歷史,以辯證的思維闡述了新媒體新舊共融的重要特征及其對于政治生態、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申琰的《互聯網與國際關系》一書,則從互聯網傳播和國際關系的關聯作為切入點,從開放性、中立性、安全性等理論維度剖析了互聯網傳播對于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軍事等方面的深刻影響。這些研究不管是研究視角,還是研究架構,都保持一種開放、創新的姿態。而走向開放,走向創新,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研究的主要方向。推動開放,推動創新,應該是我國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研究的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媒體傳播研究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主體內容和創新內核。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成熟和深入將成為推進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新媒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對于新媒體傳播研究而言,應該支持更多的積極投身實踐、深于理論思索的行動者在新媒體傳播領域專注耕耘,不斷收獲。“新華新媒體研究系列叢書”即是當前我國新媒體傳播研究領域的行動者們辛勤耕耘的一個重要收獲。李從軍在該叢書總序中道出了編輯出版該叢書的動因和初衷,即必須結合形勢發展和工作實際,自覺學習戰略轉型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識和技能,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通過培養世界眼光,增強戰略思維,提高綜合素質,把握新趨勢,破解新難題,實現新發展。在新媒體傳播研究進程中,作為一個研究個體,其研究自然會體現著自身的興趣和偏好,但是具有相同研究意趣的研究者則可以依托學術研究共同體的優勢,以團隊的力量拓展更為寬闊的新媒體研究領域。這也是該叢書非常鮮明的一個特點。“新華新媒體研究系列叢書”七部著作的出版,已成為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領域的一個路標,并將引導著更多的研究者沿著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方向不斷前行,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