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久輝
(作者是新華社河南分社政法采訪室主任)
教育領域熱點頻出,教育新聞備受關注。當前在大量教育類新聞報道中有些與教育改革和發展主流不太合拍的現象值得注意。在新媒體迅猛發展聲音多元的情況下,教育記者也應適應新形勢,不斷學習新政策、新知識,加強調研,提升教育報道水平。
教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教育報道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群。《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至2020)》頒布以來的兩年,中國教育迎來了改革開放30年來力度最大的改革浪潮,尤其是基層和教育一線涌現出許多生動的改革探索。作為多年從事教育報道的記者,深感新聞媒體有責任正確引導輿論,創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創新的輿論環境。
教育報道戰線很長,從幼兒園到高校,從農村到城市,從學生到教師,新聞資源豐富,教育領域理所當然是新聞富礦。教育報道在各類媒體中都是重頭戲,報道數量大,很多媒體的教育專欄或教育專刊不僅是凝聚人氣、吸引“眼球”的主力,也是媒體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載體。
大量的教育報道,產生了大量新聞精品力作,在傳遞教育政策信息,服務考生和家長,剖析教育現象,反映人們對教育的意見和期待,表彰教育界的名師楷模,監督政府重視和解決教育領域熱點難點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過程中,作為從事教育報道的記者,我也注意到教育類新聞報道中一些與教育發展改革主流不太合拍的現象。
一是教育遭遇新聞“落井下石”。近年來,教育領域的新聞熱點層出不窮,但引起熱議的教育新聞多數是負面報道、問題性報道。教育界一些人士說:“感覺教育界像坐在火山口上,動不動就遭‘炮轟’。”教育改革相對滯后是客觀實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有資格評說教育的是是非非,本無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媒體立場觀點出現偏差,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探索和成效不甚關注,而哪里發生了問題和紕漏,必然點燃一些媒體的“興奮點”,從而跟風炒作。如今年春季,鄭州的一名建筑包工頭因賭博欠賭債無力償還,在一所中學施工期間在工地自殺。這一案件本來與學校無關,一些媒體以“學校施工工地發現工頭尸體”為由頭做起連續報道,大肆渲染,給學校造成惡劣影響。還有些媒體為迎合部分受眾獵奇心理和低級口味,追捧教育領域奇聞怪事。“生日當天初一女生在校外補課猝死”“一高校女生宿舍發生兇殺案三死一傷,兇手為一女生網友”,以及后來已被證實是假新聞的“女中學生被包養”等,在媒體間被轉來轉去,用來吸引眼球。一些教育界專家對此表示,新聞媒體所展示的中國教育簡直是一團糟,似乎一無是處。希望新聞界關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流,教育需要新聞的監督和促進,更需要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二是有的媒體對一些教育現象的報道和剖析有失偏頗,不夠專業。有的以偏概全,有的觀點與現代教育理念相悖。如有家媒體報道一所小學班級管理中,讓各班級小學生自主選舉,人人輪流當班干部……該報道以“小干部權力大”,批評這種做法滋長了孩子的“特權思想”。校輔導員老師談起這篇報道哭笑不得,認為這個記者是“教育外行”,作為賞識教育的一種實踐探索,這種教育創新給每個孩子施展才干的機會,使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成效很明顯。類似報道不勝枚舉。
三是教育報道商業味越來越濃。隨著社會對教育多元化需求的激增,近年來教育產業飛速發展,與之相應的是教育產業商業競爭加劇,在新聞傳播方面的表現在于各教育機構競相搶奪輿論陣地話語權。尤其是在招生季,教育類新聞信息鋪天蓋地,很多媒體將廣告和新聞混在一起,有的媒體將廣告以新聞的形式發表,美其名曰“軟文”,影響了教育新聞的公信力。
客觀講,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改革相對滯后,由于國家長期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城鄉差別大、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落實不到位。雖然近年來,致力于改善教育的新政策大力度推出,成效顯著,但是,人們對“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期望值與現實差距還很大。每年全國兩會,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話題都是最多的。

□ 2012年7月5日,鄭州二中2012屆學生畢業典禮。(作者供圖)
比如近年最熱門的教育問題有上幼兒園難、上幼兒園貴、中小學擇校熱、高考高招中有關加分、保送、自主招生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大學教育質量不高、學術不端、高考制度改革、師德問題、亂收費、校園安全、校車安全等宏觀共性問題,也有如“藥家鑫案件引發的教育思考”“上海留學生機場向親生母親捅刀”“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當豬倌”“學生自殺”等大量微觀教育現象,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共鳴。
尤其是在網絡、微博等新媒體迅猛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強勢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很多與教育相關的案件事件經過網絡傳播迅速被放大。
我認為,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專業媒體和新聞人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熱點問題,一定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能輕易跟風炒作,人云亦云。要通過調查研究對熱點問題進行真偽研判,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從個案中發現一般性規律。
譬如,教育領域的許多問題與民族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狀況,與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等有很強的關聯性。簡單說,有不少教育問題不完全是教育部門、教育機構獨家的事情,而是與社會、家庭有密切聯系。因此,觀察教育現象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要立體、多側面分析。小學、初中擇校問題多年“高燒”不退,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更是愈演愈烈,不斷花樣翻新,家長學生苦不堪言。近年來,媒體年年痛批學校和教育部門,但是收效并不理想。依我調查分析,“擇校熱”的根源在于大多家長不想讓孩子按照學區規劃就近就學,而都想把孩子送進當地最好的學校。盡管大城市的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但是這里眾多家長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那所學校,這就出現了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最好的那所學校無法抵擋眾多家長的入學申請,校長只好想盡各種辦法,設置招生門檻,一方面為掐尖兒,另一方面為少得罪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校長更值得同情還是家長更值得同情?所以,站在這樣一個層面看待擇校問題,既要督促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嚴格落實政策,同時,也要教育和引導社會和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一定非要孩子去上最熱門的學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大事小情備受社會公眾關注,新聞媒體有責任全面反映教育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動向,為千家萬戶提供準確及時的教育信息服務,客觀反映、公正分析教育現象,正確引導輿論。
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輿情,作為專業新聞人,做好教育報道應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專業素養。
首先要學習研究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及其發展演變。現在媒體記者隊伍普遍年輕化,有些媒體還不斷調整記者分工,一些記者對教育的大政方針沒有吃透就從事報道的現象大量存在。
教育政策法規是分析教育現象、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依據和標桿。近年來,我國教育方面出臺了大量新的政策和改革舉措,《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至2020)》是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理念的創新,各項教育發展改革的目標和路徑,都在里面有明確的表述。從這份文件醞釀出臺向社會征求意見時起,我就反復學習這份凝聚了全國無數教育專家智慧的文件,對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做好報道有特別大的幫助,受益匪淺。
比如,當前有些城市中小學出現了生源暴滿、超大班額現象,對照相關政策和法規,就會清楚地看到,問題的根源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學校建設未跟得上進城人口的增長。這個板子不該打在學校和校長的屁股上,而是要監督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調整城鄉學校布局。
二是做好教育報道要學習掌握一些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有專門的理論體系,從事教育工作需要專業教育背景,從事教育報道也需要記者編輯具備一定的教育專業素養,才能避免說外行話。這種專業性不僅體現在會正確運用教育專業術語等細節上,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專業知識不足,報道難免有失偏頗。
比如,近年來,針對課業負擔過重,中學生、大學生體質嚴重下降的問題,部分省份在初中升高中的中招考試中加試體育。因此,一些初中學校出現了為應對體育考試而上體育訓練課的情況,一些家長心疼孩子,向媒體反映學校強迫孩子訓練,批評“應試體育”的報道見諸報端。一些教育專家對此很不解,認為媒體以偏概全,是不懂教育。每年的體檢數據已經顯示,把體育納入中招考試后,確保了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政策的落實,學生健康指標下滑的趨勢得到了遏制。應該站在維護大多數孩子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這一問題,對體育應試現象進行利弊分析,即使存在“應試體育”現象,與擠掉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的文化課應試教育相比,“應試體育”也是利大于弊。
三是做好教育報道需要不斷向教育專家和師生學習。“綱要”頒布以來的兩年,中國教育迎來了改革開放30年來力度最大的改革浪潮,尤其是基層和教育一線涌現出許多生動的改革探索和教育實踐。專業新聞記者要發揚“走轉改”精神,沉到教育一線調查研究,去向師生學習、向教育實踐學習,向教育專家學習,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報道水平。
其實,很多報道失之于偏的根源是記者進行深入細致調查研究不夠。有很多年輕記者掌握了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先進手段”,不去新聞現場,不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流,而是電話采訪,郵箱或QQ傳遞素材就把采訪搞定了。而我的體會是,一定要深入一線采訪,要調查更要研究,面對教育現象,不要淺嘗輒止,而要多傾聽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從中進行比較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換個角度看問題,站在更高層面上來審視其價值和意義,力求對事實把握更準確、剖析更深刻、更有前瞻性,努力使新聞報道經得起時間打磨,不成為“易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