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邢少紅 何生英
編 輯 陳 芳 chenfang@xinhua.org
2005年3月,浙江省金華市成立了一個情感護理領導小組,在金華日報社設情感護理辦公室和情感護理中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主要通過情感熱線、情感護理網站、報紙專版、電子信箱等載體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
當下,人們普遍面臨著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困惑增多,情感和心理問題發生率上升,與此有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事件也隨之凸顯。“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多的憂慮,也從來沒有因如此多的原因而憂慮。”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這句話,可以說正是身處轉型社會中人們真實的心理狀態。
情感中心依靠以下載體運作:開通一條熱線——情感熱線,每天安排一兩名咨詢師志愿者值班,實時接聽熱線電話,回答市民提問。設立一個網頁——情感護理網,網站由案例分析、情感故事、心靈雞湯、專題指導、心理新聞、咨詢師手記等八大板塊組成;向社會公開30多名咨詢專家和咨詢師志愿者的工作照、個人簡歷和服務格言,公布知音信箱、情感熱線電話和服務時間,接受市民預約。開辟一個專版——《金華日報》“情感熱線”版,每周三定期推出心理疏導案例、情感女性等內容。黨報開設專門的情感和心理版面,《金華日報》走在浙江省前列。近些年來,在《金華日報》開展讀者最喜愛版面問卷調查中,“情感熱線”版連年被評為“讀者滿意版面”。
從2006年到2012年,情感護理中心已成立7年,已形成一個覆蓋面廣泛的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大平臺。接聽、接待來電來訪12000多人次,6000多個小時,回復來信3500多封,成功處理了30多起自殺或報復殺人等心理危機突發事件。
“情感熱線”的工作經驗得到浙江省、金華市領導肯定,分別入選“金華市2005年十大突破性創新工作”和浙江省基層宣傳思想工作“三貼近”創新100例。《中國人口報》《浙江日報》《南方周末》、浙江電視臺等10多家媒體都對情感護理中心的創新做法作了報道。
心理咨詢具有鮮明的個案特性,每個個案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獨特性。因而心理咨詢的內容、過程有著較強的故事性。當服務新聞在媒體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多時,有關心理咨詢的內容理所當然地能成為新聞。把這方面的內容在媒體上報道,可拓寬新聞報道面。
如《抑郁孕婦車站臨產,咨詢師及時疏導排憂解難》是2009年春運期間,發生在金華汽車西站的一件事。2月5日傍晚,汽車站工作人員發現一個孕婦在候車室里哭泣,表情十分痛苦,看起來即將臨盆,值班人員趕緊把她送到金華市人民醫院。令人意外的是,晚上8點多,剛剛生下寶寶的她抱著嬰兒再次出現在金華汽車西站,準備第二天早上去臨海找丈夫,而且情緒極不穩定。車站領導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情感熱線”負責人,請求心理咨詢師來做工作。心理咨詢師趕到現場后,馬上陪產婦到醫院檢查母子健康狀況,之后把他們安頓到旅店,對她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她聯系到了丈夫。這件事既體現了金華人樂于助人的熱心,又有一定的心理咨詢專業知識,更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性,自然是一條很好的新聞。
《金華日報》的“情感護理”版每周出一期,七年運作下來,稿源較為豐富。無論是接聽熱線還是接待來訪,無論是心理干預還是平常咨詢,都可成為新聞的素材。
作為黨報,如何確定報道角度值得思考。不然,很有可能為了可讀性而走向低俗、庸俗,或侵犯當事人權益。所以,角度的選取很有講究,既要考慮可讀性,又要格調健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
第一、以“主流視角”關注民眾心理。《金華日報》“情感熱線”在傾聽基礎上,更注重對心理案例的分析,注重對讀者進行在線心理引導、解答心理問題。那些來自心靈深處的情結和困惑一方面成為新聞取之不盡的題材,另一方面,“情感熱線”運用心理學知識,啟發讀者放下心理包袱,重新樹立積極人生觀,為讀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精神幫助。
第二、以“人文關懷”排解、報道情感困惑。近兩年來,自殺、報復殺人等危機事件見諸報道越來越多,但這些危機事件大都被當作社會新聞來處理,媒體多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事件進行現場報道,有些媒體甚至對血腥的現場進行渲染,根據心理學原理,過多閱讀自殺、兇殺等血腥報道,閱讀者相當于遭受二次心理污染。

情感護理走進社區。

▲ 輔導地震災區學生。

心理劇進社區。
《金華日報》“情感熱線”專版在報道這類新聞時,不是著意展示血腥場面,而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把稿子寫得溫暖些,友善些,有希望些。
第三、走近市民倡導積極人生。《金華日報》“情感熱線”開設以來,經常走進社區、學校、機關、軍營,甚至走進監獄,為各階層人群提供面對面的心理服務,宣傳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人生信念。從心理層面解決心靈和諧的問題,走出了一條溝通民情、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的創新之路,為改革發展提供了減壓閥、穩定器和粘合劑的作用,同時也是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新實踐。
媒體的功能之一是傳播知識。在服務類新聞漸起的環境下,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可以對讀者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
《金華日報》“情感熱線”專版,設有咨詢手記、情感故事、個案點評、心理對話、情感論壇等欄目,對各類心理案例進行分析和點評,報道的內容具有較強故事性和科學性,因而能對讀者起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效果。
新聞報道不是有聞必錄、有聞必報,而是有選擇的報道,選擇的標準就是一個“新”字——有新意,并且是新近發生的。具體到情感新聞報道的選擇,就是要做好可讀性與積極性的平衡,既要考慮到報道內容的可讀性,更要考慮到報道內容所代表的積極意義。情感類新聞所報道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案,它充滿著故事性,而且故事往往是一波三折,觸及人的心靈深處,非常可讀。但這樣的內容不見得都適合報道出來。情感熱線專版的記者編輯在采寫、編輯這類新聞報道時,很注重個性內容的選擇,只有積極健康的內容,才給予報道。
新聞報道的傳播特點是公開的,面向社會和大眾的。情感護理的運行特點是私密的、面向有限空間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處理過程,往往涉及當事人隱私。要把心理咨詢的內容,寫成新聞稿在報紙上刊登出來,就存在著矛盾。解決矛盾就是找到平衡點,就是見報的內容不能侵害當事人的隱私權。
在“情感護理”專版的采編實踐中,有時編輯經過一天甚至幾天的努力,終于幫助當事人擺脫心理危機。從新聞的故事性、可讀性的角度來審視,是很好的新聞素材。但不少當事人往往提出要求,千萬不要見報。我們的處理原則是,首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在技術處理上,我們先與其商量,告訴他(她)對事件的報道會作技術處理,對隱私部分作刪節,大部分當事人對此都能接受或理解。
2007年春節前夕,義烏一企業老板因為情感糾紛,情緒失控,將車飛快開上高速公路,最高車速達到220公里,上演了“生死時速”的鬧劇。在精神快要崩潰的時候,他撥打114求助,114將他的電話轉到了情感熱線。情感熱線記者接到電話后,首先耐心地說服老板駛離高速公路,脫離危險境況。勸導了40多分鐘之后,他終于把車開離高速公路。記者顧不上吃晚飯,又進行了持續近4小時的心理疏導。
對這一危機事件的報道,《金華日報》做了技術處理。在報道中,隱去了人物姓名、車牌號和企業名稱,沒有把報道重點放在對事件過程的敘述上,而是著重引導讀者對事件進行思考,從中分析家庭情感問題的經驗和教訓。
在情感“情感護理”專版的內容不僅僅是因故事而可讀,更因評點而有指導性。
情感類新聞僅有可讀性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指導性。因而,情感護理專版設有“個案點評”“心理對話”“情感論壇”等欄目。評點的目的是針對具體的新聞內容,點出問題的要害,突現出這條新聞內容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樣能喚起更多讀者的關注,并且給事件的局外人帶來警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