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弢 杜開齊 朱有才
武警浙江省總隊醫院胸心外科,浙江 嘉興 314000
約70%的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晚期。研究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發生突變的NSCLC對靶向藥物的敏感性大為提高[1]。對具有EGFR突變的NSCLC患者,吉非替尼比起化療,死亡風險降低了52%,而厄洛替尼也可使50%的具有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生存2年以上。但臨床上由于部分患者獲取病理標本有難度,所以傳統EGFR突變檢測方法具有局限性。外周血取材方便,通過血清檢測EGFR突變,如能達到與組織檢測相近的結果,那么則更有臨床實際意義。2008年1月~2012年3月筆者應用高分辨溶解曲線分析 (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HRM)技術,探討檢測外周血EGFR突變與晚期NSCLC一線口服吉非替尼治療的療效之間的關系。
本組64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齡42~76歲,平均61.3歲。所有患者均為初治,經胸腹部CT、頭顱核磁共振、全身骨ECT等檢查,確定臨床分期為Ⅲ~Ⅳ期NSCLC患者。病理學分型:鱗癌12例,腺癌49例,非小細胞低分化癌3例。
1.2.1 血漿循環DNA提取與HRM檢測 經前臂靜脈采集外周血液5 mL,置潔凈抗凝離心管,4℃離心10 min,吸取上清液轉移至1.5 mL離心管中,于4℃下離心10 min,分裝后置-80℃冰箱中保存。解凍后,按高通量血液DNA提取試劑盒操作說明提取DNA,溶于50 μL滅菌水中。經微量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DNA純度及含量,提取的DNA放置-20℃冰箱儲存。設計上下游引物。PCR反應條件為96℃ 2 min,96℃5 s,60℃ 5 s,72℃ 25 s,45 個循環。PCR 擴增完后,擴增產物進行HRM 分析。HRM 分析條件:95℃ 5 min,40℃ 2 min,60℃1 min,然后以0.1℃/s的速度從65℃升溫至95℃收集溶解曲線數據,進行實時數據分析。
1.2.2 治療方法 對檢測出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A組)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服藥時間最短2個月,最長32個月。對檢測不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B組)給予多烯紫杉醇加順鉑化療,療程4~6個。在初始治療期間不采用其他的抗腫瘤治療,直到腫瘤進展或患者不能耐受藥物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對于腦轉移及孤立的骨轉移灶行放療。
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穩定(stable disease,SD)和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CR和PR要在距離首次評價至少 4周后再次確認,計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定期復查胸腹部CT、頭顱增強MRI及全身同位素骨掃描,進行療效判定。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ve-free survival,PFS)為患者開始治療直至PD的時間。 RR=(CR+PR)/總數×100%。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4例患者中,有24例(37.5%)可檢測出外周血EGFR突變,5例患者因各種原因未進行吉非替尼治療,其余19例患者治療后CR+PR為13例,RR為68.4%,DCR為73.7%,中位PFS為12.0個月;在未檢出突變的40例患者中,8例患者因各種原因未進行化療,其余32例患者化療后CR+PR為12例,RR為37.5%,DCR為43.8%,中位PFS為7.3個月。A組的RR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561,P=0.033),A組的 DCR與 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314,P=0.038)。 經 log-rank 檢驗,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顯示,A組的生存率高于 B組 (圖 1)(χ2=7.406,P=0.006)。

圖1 兩組PFS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2008年被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列為肺癌主要進展的血清檢測EGFR突變研究,成功拓展了組織取材范圍,使得EGFR檢測的臨床實用性更強。本研究所采用的HRM檢測技術原理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將PCR擴增的產物進行變性,期間實時檢測體系內熒光信號。熒光值隨著溫度變化,可繪制溶解曲線。每一段DNA都有其獨特的序列,因而也就有了獨特的溶解曲線形狀,如同DNA指紋圖譜一樣,具有很高的特異性、穩定性和重復性。國內學者[2-3]應用HRM法檢測肺癌患者血漿EGFR基因突變,經基因測序法驗證,結果具有高度相關性。本組中有24例(37.5%)可檢測出外周血EGFR突變,可能與腺癌、女性比例較高有關。
肺癌傳統的化療由于缺乏特異性,取得療效的同時也往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毒副作用,其有效率僅為30%~40%。因此,選擇肺癌細胞特異的分子靶點進行治療,在取得明顯療效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對正常細胞的損害。晚期NSCLC的個體化治療將成為肺癌臨床治療的新模式。Wu等[4]研究表明EGFR突變亞組吉非替尼的無進展生存時間明顯優于紫杉醇加卡鉑。Sirera等[5]的研究中對EGFR敏感突變(19和21外顯子突變)的患者,均給予厄洛替尼治療,總體生存率較化療延長了2~3倍,客觀有效率遠遠高于常規化療。本研究結果也表明A組的RR和DCR與B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A組的生存率高于B組(P<0.05)。檢測EGFR基因突變對于實現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EGFR突變狀態不明的患者盲目使用這類靶向藥物,會增加EGFR野生型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一線靶向藥物選擇的關鍵是如何更準確、方便、有效地篩選出EGFR突變患者,這是一線靶向治療獲益的基本保證。然而,臨床上晚期患者病理標本獲取率較低,制約了一線靶向治療的應用。周小昀等[6]認為外周血EGFR突變檢測結果與臨床評估分子靶向治療療效較為符合。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對不能夠獲得足夠病理標本的患者通過血清檢測EGFR突變狀態,在治療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Paez JG,Janne PA,Lee JC,et al.EGFR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response to gefitinib therapy [J].Science,2004,304(5676):1497-1500.
[2]高菲,師建國,魏金花,等.HRM法檢測肺癌EGFR基因突變[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6):1089-1092.
[3]趙瑾,彭群新,楊炳華,等.應用HRM法檢測肺癌患者循環DNA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J].中華醫學雜志,2011,19(10):674-678.
[4]Wu YL,Chu DT,Han B,et al.Phase Ⅲ,randomized,open-label,firstline study in Asia of gefitinib versus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clinical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evaluation of patients recruited from mainland China [J].Asia Pac J Clin Oncol,2012,8(3):232-243.
[5]Sirera R,Gil M,Blasco A,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gnostic role of p16 protein inactivation in plasma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Lung Cancer,2008 ,61(1):104-108.
[6]周小昀,李龍蕓,崔巍,等.檢測肺癌患者血清游離DNA的EGFR基因點突變與 EGFR-TKI療效的相關性分析[J].癌癥進展,2011,9(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