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明 高 蘋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終落腳點是促進人的發展。不斷改善民生,既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人的發展水平不斷得以提升的重要表現。針對單純以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方式進行民生投入難以從根本上改善民生的現實,學術界也提出了“民生經濟”的范疇,力圖尋找一種有效契合民生改善的要求,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增長雙贏的發展模式。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分析民生需求和民生供給的特征,并據此剖析民生經濟的發展機理。
人的全面發展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針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早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拉伯雷、但丁等就在其文藝作品中,從人與神的區別,人的理性和知識獲得能力的角度,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思考人的全面發展問題。18世紀的“啟蒙時代”,盧梭、康德等則從人與動物的區別的角度,強調自由、平等是人的天賦人權,是人的本質。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夕,圣西門還曾幻想設計一種社會組織體系,以便一切社會成員都有發展其才能機會。黑格爾把“市民社會”和國家納入需要的體系,提出通過勞動手段確證人的本質特征,并按人的知識和能力來選拔國家管理人才的思想。這些西方先哲關于人的本質的哲學思辨和著述,都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
在借鑒繼承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認識到自由資本主義在19世紀中葉即將到達全盛時期的嚴酷現實:工具理性的盛行雖然創造出超越人類幾千年物質文明的成果,卻出現了個人依附于工業機器,從而導致人的身體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能力畸形片面發展;單純以追求物質財富為目的的社會生產,卻不可避免地導致一部分人的發展建立在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的基礎上;人的勞動隸屬于資本,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導致了人的異化,社會人難以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由于人的異化,人的自由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導致社會“每個個人”之間缺乏公正,不能平等發展?!敖夥湃祟悺钡某绺呃硐?,源出并超越了康德“對一個人公正也就是對所有人公正”這樣的樸素思想。馬克思主義不僅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原則,而且把人的能力全面發展當作目的,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也是一種理想的目標。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中,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每個個人”平等發展、人的類特性應有發展、人的社會特性和諧發展、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四個方面的內容?!?〕“每個個人”平等發展,要求社會賦予每個人發展的客觀條件和機會均等,發展成果分享公平。人的類特性的應有發展之核心,在于人的創造性活動能力與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和發展,它強調發展的必然性和能動性。人的社會特性和諧發展包括不同的個體人之間、個人與集體及社會之間、個人自身內部的不同方面之間和諧發展等內容,它描述的是人的身心發展以及人與社會發展的同步程度,強調的是發展的整體性和一致性。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包括人的潛能充分發揮,肉體和心理不斷完善,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不斷得以滿足,以及通過人的能力發揮程度來體現的人作為主體的個性,通過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承擔不同角色來體現的人作為社會性的個性,通過不同個人之間的特性來體現的人作為個體性的個性自由發揮等內容,它描述的是人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程度,強調的是發展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對社會生產力總和的全面占有,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條件,“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擴大世界交往并積極利用世界交往成果”、“構建真實的集體”、“知識同實踐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和途徑。
在當前中國現實社會狀態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結合我國現實國情,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內涵、具體表現、具體方法和途徑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概觀經典作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我們認為,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要旨,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是不斷豐富的,它永無止境。人作為一種存在物,是在人的需要、能力、社會關系、個性全面發展過程中不斷生成的,存在物本身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永恒發展的;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表現、實現其需要、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歷史沒有止境,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沒有止境。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首先需要國家的制度安排予以保障,也需要個人的努力作為基礎。國家的制度安排應當保障全體社會成員能夠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能夠借助于對生產力的社會化占有保障社會成員公平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人的能力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最為重要的內容,個人的努力是人的能力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第三,人的全面發展是條件與結果、目標與手段、過程和結果的統一。人是生產力構成中最活躍、最能動的要素,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條件,也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結果;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目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手段;人的全面發展既是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也是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民生”即“人民的生計”,是保障人的發展的基本生存前提。改善民生,直觀地表現為不斷增長的民生需求得到有效的滿足。依據民生產品(服務)的供需特性,引導民生需求和民生供給協調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民生產品 (服務)是服務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相關產品和服務。民生需求,就是人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所釋放的各類需求。發展具有階段性,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總是隨著發展階段的演進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民生的具體需求不同。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民生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民生需求具有多樣性。人的全面發展的多維要求,多重表現,決定了民生需求的多樣性。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每個個人”平等發展、人的類特性的應有發展、人的社會特性和諧發展、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等方面的要求,每一方面的發展要求必然釋放不同的民生需求。
第二,民生需求具有層次性。就具體的個人而言,其需求不是凝固不變的,因此,民生需求具有高、低層次之別。低層次民生需求滿足人的生存欲望,高層次民生需求滿足人的發展訴求。當代社會發展中,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義務教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保障性住房等低層次民生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勞動就業、職業培訓、社會交流等較高層次民生為民眾有尊嚴地生存提供發展機會,并讓民眾在獲取這些發展機會的過程中形成持續穩定的發展能力;養老服務、高層次的文化娛樂服務、晉職晉升等高層次民生為民眾追求享受和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機會。
第三,民生需求具有供給引導性。人的行為選擇、人的活動具有某種示范效應。在很多時候,需求是隨著滿足需求的可能或其他人的消費示范而產生的。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其他人的發展不僅通過行為示范激發民生需求,更通過物質生產和財富創造夯實滿足民生需求的物質條件。
第四,民生需求具有空間差異性。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區域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反映為人的需求差異,而且反映為人對全面發展理解上的差異?,F實需求的空間差異以及因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解差異引致的消費發展趨勢的差異,對民生需求的空間差異有著進一步凸顯和放大的效應。
民生產品 (服務)供給過程是一個投入和產出過程,是一個社會資源的再配置過程,也是利益格局的調整過程。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今天,在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的現階段,合理公平分配社會財富是社會能否和諧穩定的關鍵。為了讓更多的普通人從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更多受益,民生產品 (服務)供給應體現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民生供給應當同時注重效率和公平。實現社會公平本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和具體表現,效率則是夯實人的全面發展物質保障的基本要求。滿足多樣和多層次的民生需求,凸顯了民生供給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特性。民生供給的效率表現為既定的民生投入能夠更多、更好地滿足民生需求;而公平表現為民生供給必須兼顧不同區域、不同社會群體對民生產品類型、民生產品數量和質量的差異化需求。
第二,民生供給必須符合社會正義原則。社會的公平正義,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性保障和基礎,也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公平正義應該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民生供給過程中,尤其在我們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現實狀態下,社會利益和負擔的分配還存在不平等的現實。如何盡可能地消弭這些不平等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缺陷,構建和諧社會,羅爾斯提出的正義兩原則對我們不無啟發,即,在滿足一般正義觀的“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外,還需重視“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3〕這一優先原則。也就是說,我們的制度設計應該重視向弱勢群體傾斜,充分考慮到這部分人群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后天機會不平等。誠如羅爾斯在闡述正義兩原則時使用的詞典式次序,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最小最大原則具有優先性。
第三,民生供給彌合應有民生需求和現實民生需求的差異。人的發展總是在特定的國家和社會制度空間內實現的,人的發展不能超越人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民生需求不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與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空間戰略布局要求相適應的民生需求是應有民生需求,而應有民生需求往往和由各種現實條件所決定的現實民生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彌補這種差異,必須充分發揮民生供給對民生需求的引導性,以差異化的民生供給引導現實民生需求調整。
第四,民生供給主導民生供需均衡。民生產品(服務)供給和需求最理想的均衡是,差異化的民生供給恰好滿足差異化的民生需求,豐富的民生供給有效滿足多層次、多樣的民生需求。由于信息傳遞失真、民生供給決策時滯等因素客觀存在,且難以徹底根除,民生供給的現實均衡往往是由政府民生供給引導民生需求調整,民生供給滿足民生需求過程中所形成的民生供給主導下的折中均衡。
由民生的供需特性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以民生供給引導民眾形成合理的民生需求,增強社會公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認同感,并避免跌入“福利陷阱”;二是民生供給結構優化引導供給規模擴張,形成滿足民生需求的合理層次梯度和規模梯度,避免民生過度供給和低效供給;三是增強民生投入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避免以社會財富再分配方式孤立地進行民生投入,避免脫離經濟發展盲目實施民生工程,甚至把民生工程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防止民生投入擠占經濟發展空間;四是統籌兼顧效率和公平,使民生投入更多、更好地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社會群體對民生類型、民生數量和質量的差異化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以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方式進行民生投入,民生改善既取決于經濟發展積累的財富,也取決于民生投入占再分配財富的比例。
目前,民生經濟發展雖然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但學術界并未就民生經濟的內涵達成共識。當前,學術界對民生經濟的內涵主要有三種理解。一是易憲容〔4〕、傅輝煌〔5〕等針對現實中存在的重經濟發展,輕民生改善,擔心民生投入擠占經濟發展投入的現象,將民生經濟看作是民生和經濟這兩個獨立范疇、并列體系的集合體,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看作不可偏廢的兩件大事。二是盧鵬飛〔6〕等針對政府落實執政為民的現實需求,將民生經濟理解為民生主導型經濟,認為政府應該堅持民生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種理解雖然強調了經濟增長對民生改善的服務功能,但不免過分局限于經濟發展的目標,忽視經濟發展的其他功能。一個區域可以圍繞民生改善主導經濟發展,但主權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除了要改善民生外,必然還要服務于國防、外交等與民生改善并無直接聯系的事務。以民生改善主導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以民生為本的執政理念作基礎,也需要社會財富的積累達到一定水平,更需要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資源配置能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和水平。針對前兩種認識的局限,我們認為,民生經濟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經濟范疇,民生經濟僅只是一種發展模式,它把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將民生改善的要求植入經濟發展中;通過形成和完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互動耦合機制,使民生投入同時服務于改善民生和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經濟增長中自發實現民生改善?!?〕
發展民生經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民生的具體需求不同,民生改善支撐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服務民生改善的方式、能力等存在差異。只要政府購、投資決策中融入了改善民生的訴求,改善民生的價值追求必然在社會消費、國民收入的決定中體現出來。
三部門經濟中,融入民生改善訴求的投資函數為:

其中,e是自主投資,Im表示民生投資,r表示利率。
融入民生改善訴求的政府購買函數為G=G1+Gm=G1+K2Y;其中,G1表示政府為維持正常運行所進行的一般性購買支出,Gm表示政府專門為改善民生所進行的專項購買支出,Gm是政府通過對國民財富的再次分配實現的,Gm=K2Y,K2表示政府的民生性購買支出乘數,取決于政府執政理念和相關政策安排。政府的民生性購買支出和社會的民生投資必然會影響社會消費,民生改善直接表現為社會居民消費民生產品、民生服務種類的豐富、數量的擴張和質量的改善。
融入民生改善訴求的消費函數為:

其中,α表示自主消費,β表示邊際消費傾向,βY表示由收入決定的引致消費;K1(Im+Gm)表示由民生投資和民生性政府購買支出所引致的民生產品和民生服務消費,K1是民生性引致消費乘數,反映民生投資和民生性政府購買與民生需求的契合程度,由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文化及習俗、居民科技文化素質及其消費習慣、對未來的預期、民生產品和民生服務供給的示范與引導等因素綜合決定。在三部門民生經濟中,國民收入決定公式為:

由此可見,民生改善和經濟增長能夠實現耦合,改善民生可以作為一種基本要求植入經濟運行中。發展民生經濟,既可以直接調控民生投資Im和政府民生性專項購買Gm,也可以通過政策安排、通過文化建設等途徑,對居民的行為選擇施加影響,引導民生性引致消費乘數K1,以及政府的民生性購買支出乘數K2合理變化。
從民生供需的特性、三部門民生經濟模型分析都可以看出,政府的科學決策對民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改善和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促進民生經濟發展,不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現實要求,也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化解社會風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民生經濟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民生經濟具有發展動力的內源性特征。民生需求是典型的內需,改善民生必然引致民生投資增長、民生消費擴張。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文化及習俗、居民科技文化素質及其消費習慣、對未來的預期、民生供給的示范與引導等因素作用下,政府民生性購買支出、市場主體的民生投資推動民生消費種類豐富、數量擴張和質量改善,為經濟發展注入不竭的內源動力。
第二,民生經濟具有發展可控可調特征。民生需求的供給引導性,奠定了民生經濟調控的基礎。民生改善內化為投資決策和消費決策要素,政府一是可以直接調控民生投資規模、結構、民生投資的領域及空間布局,政府民生性專項購買的種類、結構及購買時需,以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二是可以通過政策安排、文化建設等途徑,引導社會居民、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間接調控經濟發展。
第三,民生經濟具有滋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的特征。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著以工業帶動為主、服務業比重低、資源產出率低、物質資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環境污染重,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勞動生產率比較低,產品大進大出,消費率偏低,對投資依賴過大等問題,〔8〕這是導致我國民生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民生經濟發展中,民生投資Im、政府民生性專項購買Gm從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創業等多方面構建人的全面發展的保障體系,一方面以勞動生產率提高、科技研發水平提升、就業創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等方式直接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入動力;另一方面,豐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消費者改變行為選擇、調整對未來的預期,以增強邊際消費傾向β、提高民生性引致消費乘數等方式,刺激消費,擴大內容,間接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入動力。
第四,民生經濟具有深化改革和審慎改革的特征。我國當前的體制、機制設計和政府職能定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日漸凸顯。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后,沒有建立起“創造性毀滅”的機制,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結果導致長時期的經濟停滯。這一現象警示我們,必須加快推動、深化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審慎和穩妥推進改革體制、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以化解民生改善的體制和機制制約、構建民生經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互動耦合機制為中心推動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是應對夾逼壓力的有效途徑。
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為當前中國社會環境下發展民生經濟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思想基礎,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為民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強化民生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提高政府對民生經濟發展的主導能力,需要做好幾方面工作:
第一,夯實民生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民生經濟發展離不開民生經濟理論的支撐,而我國的民生經濟研究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促進民生經濟發展,必須加強民生經濟理論研究,盡快在民生投入轉化為經濟增長要素的途徑、方式及效率,民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政府制定實施民生經濟發展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轉變政府民生決策的思路。應有的民生需求和現實的民生需求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主觀的、想當然的民生決策往往是形成和拉大這種差異的重要推手。發展民生經濟,要求政府民生決策要從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出發,而不是從政績考核、區域繁榮出發組織經濟運行,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轉變區域產業發展決策思路。產業發展是民生投入的經濟保障,但不合理的產業投資往往又會擠占民生投入。發展民生經濟,要求轉變區域產業發展決策思路,依據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中低收入者現實的物質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杜絕不顧區域發展條件,爆炒“新能源”、“低碳”等概念,盲目搶灘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導致區域間的惡性競爭、重復建設、經濟資源浪費等現象。
第四,加快推進民生財政建設。政府財政投入不僅是民生投資的重要來源,而且是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民生的風向標。發展民生經濟,要求完善公共財政的保障機制,依據現實的民生需求,綜合考慮政府財力、區域所處發展階段等方面的因素,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范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1〕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46-4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5.
〔3〕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02.
〔4〕易憲容.“兩會焦點”:民生與經濟并行〔J〕.中國經貿,2010,(4).
〔5〕傅輝煌.“中國社會民生與經濟增長”學術研討會暨首都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團會議紀要〔J〕.經濟學動態,2011,(8).
〔6〕盧鵬飛.大力發展民生主導型經濟〔J〕.決策導刊,2011,(2).
〔7〕杜黎明.民生經濟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N〕.光明日報.2012-06-17.
〔8〕馬建堂.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幾個問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