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上海市 200444)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的稀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更加凸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綠色制造、清潔生產以及綠色供應鏈應運而生。目前國內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還存在許多障礙,很多企業在是否實施綠色供應鏈上猶豫不決,這也表明綠色供應鏈戰略運作流程復雜而且具有很大風險。因此,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風險進行測評、規避和控制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內涵非常廣泛的術語,它的發展起源于制造業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了環境因素。由于綠色供應鏈管理提出的時間較短,目前國內外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于1996年首次提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1]隨后國內外學者從各個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美國克拉克大學的薩基斯(Sarkis)指出,綠色供應鏈應包括如下主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物流和采購、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裝和返回物流。[2]貝爾曼(Berman)則是在供應鏈模型中注重考慮環境因素,提出了更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模式,并確定了一些新的經營指標,包括資源回收率、廢物比、生態有效性等。[3]漢德菲爾德(Handfie1d)和尼科爾斯(Nichols)給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認為綠色供應鏈是包括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相關的所有活動,物流和信息流都貫穿于供應鏈的上下游。[4]
國內學者蔣洪偉和韓文秀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增加環境保護意識,并把“無廢無污”、“無任何不良成分”和“無任何副作用”貫穿于整個供應鏈中。[5]李向東、閻洪等通過對GMI及SMP兩家公司的合作進行了分析,為建立一般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模式。[6]而汪應洛、王能民等則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系統的觀點與集成的思想出發,解決制造業與環境之間沖突的有效方式,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出發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7]董雅麗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8]張曙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9]
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涉及因素眾多、運作流程復雜,因而具有很大風險,但是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風險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如顏江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風險,并結合我國家電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情況,從信息不對稱、外界環境制約、分銷商選擇、文化差異、企業道德等方面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風險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10]鄭任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之間的合作會因為信息不對稱、信息扭曲、市場不確定性、政治、經濟、法律等因素的變化而導致各種風險的存在,并從因道德、信息扭曲、個體理性等因素產生的內生風險以及因政治、戰爭、經濟、法律以及技術等因素產生的外生風險,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風險來源和影響因素,給出了一個包括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建立有效激勵約束機制與提高合作各方的相互信任程度的綠色供應鏈風險防范理論模型。[11]曾艷從供應商管理、供應商或客戶違約、市場需求變化、信息不對稱等角度,分析了綠色供應鏈風險的來源,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對策。[12]張曙紅基于企業資源觀的視角,通過識別綠色供應鏈風險關鍵影響因素,構建了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13]
在整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中,從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到報廢后回收和再生利用的全壽命周期,都要在能耗、環保和成本方面實現最優化,這對企業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前功盡棄。歸納起來,綠色供應鏈的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4]
(1)外部風險,主要為供應鏈外部所產生的風險,是指由于外部環境不正常變化而造成的風險,通常由短期內不為企業所控制的變量構成。供應鏈的外部環境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以及外部性所導致的風險。
(2)內部風險,是綠色供應鏈企業本身就能完全控制的風險,包括組織風險、存貨風險、采購風險、配銷風險、財務風險以及技術風險。
(3)中間風險,是企業不能僅憑借自身能力解決,須經由與上下游廠商的合作,才能處理的風險,包括合作風險、供應商風險、分銷商風險、利潤分配風險、信息風險以及道德風險。
根據上述研究,建立綠色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綠色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在模糊評價中設U為因素集合,因素集有m個因素,U={u1,u2,…um},因素集是以影響評價對象的各種因素所組成的集合。
在模糊評價中設V為評語集合,評語集有n個等級,V={v1,v2,…,vn},評語集包含所有可能出現的對評價對象的評語。本文中設風險評語集定義為5級:{風險很低,風險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很高}。
由于各風險因素對所評價指標的影響程度不一樣,不同的決策者對同一風險的認識和評價也是各不相同的,即存在風險偏好的不同,因而對于風險的評估應反映各種風險因素對系統的影響程度并縮小評估人員之間主觀影響的差別。對各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其重要性賦以相應的權重,定義權重集為 A={a1,a2,…am},實際應用中要求 ai滿足非負性和歸一性,即 ai≥0,i=1,2,…,
單因素模糊評價是為確定評價因素集U中每一個因素指標在評語集中的隸屬度,建立一個從U到 V 的模糊關系,從而導出隸屬度矩陣 R=(rij)m×n,其中,rij表示因素ui對評語vj的隸屬度。
設評價集 V={v1,v2,…vn}對于評價因素 ui有vij個 vj評語,j=1,2,…,n,則 ui對于評語集的隸屬度向量 Ri=[ri1,ri2,…,rin],其中

初級模糊評價是按每個因素的各個等級進行評價,記評價結果向量為B。

其中,o為模糊合成算子,為綜合考慮各評價因素的影響且保留單因素評價的全部信息,對模糊合成算子o采用M(·,茌)算子,即

當權重集和隸屬度均具有歸一性時,M(·,茌)即為普通的矩陣乘法運算,此時B=[b1,b2,…,bn]也是歸一化的,即

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是在初級模糊綜合評價的基礎之上,使用模糊矩陣合成將初級模糊綜合評價所得到的評價結果向量經過歸一化處理后合成矩陣R,作為因素集U到評價集V的隸屬度矩陣,再根據公式(2)計算評價向量,由此逐級往上評價即構成多級綜合評價的一般模型。
利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得到的最終向量B對評價結果作出判定,常用的判定準則有最大隸屬度原則和加權平均原則,為避免綜合評價失效,本文對風險的評估采用加權平均原則,即評價結果為:

其中,n為待定系數,通常取1或2;vi為評語集的等級“賦值”。
以上述評價指標及評價模型為例,邀請多位專家對某綠色供應鏈進行風險評估。表1表示評價因素集,表2表示評語集,表2是用專家意見(Delphi)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主觀賦權值,且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的評價因素權重集合評判矩陣。
以評價指標值所構成的矩陣為評價矩陣R,設權值構成的矩陣為A,根據公式(2)得到初級模糊評價向量,如表3所示。
以初級評價向量構成二級評價的評價矩陣,由公式(2)計算得到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如表4所示。

表2 權重和評價指標值信息表
根據風險評語集的定義,對評語集進行“賦值”。 定義 V=[0,0.2,0.4,0.6,0.8],針對這一標準,對應的風險等級如表5所示。利用加權平均法(待定系數n=1)對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綜合評價,得到風險事件的可能性:

故風險居于“低”級。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加強,綠色供應鏈也越來越得到各個行業的重視。綠色供應鏈充滿風險,分析和管理綠色供應鏈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以降低整個供應鏈的脆弱性,讓成員企業分享綠色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增加綠色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利潤,提高其自身的市場適應能力,從而降低其運營過程中的風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系統地分析了綠色供應鏈風險,提出了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綠色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構建了綠色供應鏈風險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通過實例分析證明這種方法不僅能量化綠色供應鏈系統的風險,而且還能實現系統風險的有效控制,為綠色供應鏈實施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表3 初級模糊評價向量

表4 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

表5 風險值與風險等級對應表
[1]轉引自劉光復,劉志峰,李鋼.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l999:5-6.
[2]Joseph Saikis.Theory and Methodology: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es[J].European Journal of 0peratinnal Research,l998(107):159-174.
[3]Berman B M.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 Chain[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l999(4):332-342.
[4]Handfield R B.Green Supply Chain: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C].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1297.
[5]蔣洪偉,韓文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的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0(4):90-92.
[6]李向東,閻洪,葉潤強.建立綠色供應鏈中的協調關系[J].軟科學,2001(4):66-69.
[7]汪應絡,王能民,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學報,2O03(11):82-87.
[8]董雅麗.基于ANP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和算法[J].軟科學,2008(11):56-63.
[9]張曙紅.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綜述與展望[J].物流技術,2010(2):177-181.
[10]顏江.家電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風險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7(7):49-50.
[11]鄭任.綠色供應鏈中合作機制及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3.
[12]曾艷.制造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初探[D].廈門:廈門大學,2O05.
[13]張曙紅.企業資源觀視角下綠色供應鏈戰略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9(9):108-109.
[14]馬麗娟.綠色供應鏈風險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2(12):56-57.
[15]劉普寅,吳孟達.模糊理論及其應用[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