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文
(山東體育學院體育運動學校,山東濟南 250014)
體育運動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運動后備人才和合格的中等體育專業人才。其是我國舉國體制的根基,是世界冠軍的搖籃,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95%的世界冠軍均來自各地各類體校的培養和輸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形成,中等體育運動學校也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而制約此類學校發展的諸因素中課程設置因素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課程設置的改革已成必然。
以山東省15所體育運動學校作為主要調查對象,對15所體育運動學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狀況、課程改革措施等進行調查分析。
1.2.1 文獻資料法
在圖書館查閱有關體育運動學校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的書籍進行詳細閱讀,并在中國知網(CNKI)及其他互聯網上用文獻搜索法,搜索有關中等職業學校、體育運動學校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課程改革等方面的相關文獻,時間為1999至2011年。
1.2.2 問卷調查法
收集山東省15所體育運動學校的教學課程表并對15所體育運動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發放問卷。了解體育運動學校的任課教師和學生對目前本校的課程設置在學校可持續發展方面,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方面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面的滿意程度,了解他們對課程設置與改革的看法。
問卷的效度檢驗:為了保證問卷設計的有效性,在設置問卷之前,針對本研究,認真閱讀了有關社會科研關于調查閱卷設計的基本要求,對問卷所設各種問題進行了有效分析。采用了非常完善、比較完善、一般、不完善、很不完善五種評價方法,分別請了12位體育教育專家就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包括3名教授,9名副教授,發放問卷效度檢驗表12份,回收12份,有效回收率達100%。
問卷信度檢驗:為了測定問卷的可靠性,對學生調查問卷運用了重測法,求穩定性系數,兩次檢驗的間距為20天,從第一批被調查者中隨機抽取了100名學生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相關系數 r=0.95,P<0.01,說明上述重測信度檢驗效果符合統計檢驗標準。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共發放問卷475份,其中教師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25份,有效率為83.33%,學生問卷445份,回收問卷428份,對于漏答、規律性作答、前后矛盾的無效問卷刪除后,有效問卷396份,有效率為88.98%。
1.2.3 專家訪談法
在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對有關專家、體育運動學校的任課教師和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訪談。具體了解他們對課程設置、改革及體育運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看法同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對他們的建議進行分析整理。
1.2.4 邏輯分析法
對獲得的相關資料和問卷調查的內容運用邏輯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認真的比較、歸納、分析與綜合,以闡述和總結本課題的研究觀點。
通過對山東省包括省體校在內的15所體育運動學校的基礎文化課、體育理論課及體育技術課開設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都根據自己學校的情況對課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大幅增加了基礎文化課的教學,體育理論課的比例有所下降,體育技術課全部取消(表1)。

表1 山東省15所體育運動學校課程設置現狀統計表
2.1.1 基礎文化課課程設置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為讓更多的學生中專畢業或中二中三時就能升入高校進行學習,都根據自己學校的情況對課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大幅增加了基礎文化課的教學,甚至有的學校只針對高考開設相應的文化課。這樣就會造成不希望或沒有能力和條件升學深造的學生只學習了基礎文化課就畢業了,沒有一技之長就走上了社會(基礎文化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體育理論課包括:生理、解剖、保健、學校體育學、教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心理學等。體育技術課包括:田徑、武術、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等)。
2.1.2 基礎理論課課程設置
由于大部分的課時都開設成了基礎文化課,大部分學校的基礎理論課和體育技術課都被取消了,這意味著學生的體育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除本人所從事的運動項目外的體育基本技術和技能的缺失。
2.1.3 其他課程設置
2.2.1 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從表2可見,大多數的中等體育專業學校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很難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及社會對綜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學生對目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反映了學生期望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的意向。

表2 學生對目前的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調查
2.2.2 體育運動學校進行課程改革的可行性
從表3中可見,認為體育運動學校進行課程改革的可行性的教師和專家占到了67%,大多數教師和專家認為目前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很難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需要,以致于影響了體育運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表3 專家及教師對目前的課程改革的可行性調查
2.3.1 加強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提高自身基礎文化素質
在我國現有的競技體制下,金牌至上的觀念主導下,各級運動訓練單位,不重視學生的文化學習,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訓練時間長、強度大,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成長,與同齡人相比文化水平低下,社會經驗和適應能力較差。國內關于體育運動學校的大量研究均顯示,運動員就業難的根本性因素在于現行體制下,運動員文化理論水平低,技能單一,無法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此,管理機構和運動員都應加強和重視文化學習。從運動員未來發展的角度調動其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能動性。同時也為學生不再從事運動訓練后參加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奠定良好的基礎。
自動變位平臺包括行走和翻轉機構。行走和翻轉機構需要較高的位置精度,且在系統工作時機構需要頻繁的啟動和制動,故不僅需要機構的結構簡單、穩定性好,而且需要其整體剛度好。圖1所示為自動變位平臺的整體結構設計。
2.3.2 繼續提高體育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擴大項目領域
有些運動員雖然具備較高的運動等級和高超的運動技能,但不具備專業相關的其他技能,如裁判員資格、健身教練資格等,而專業以外的其他技能更是空缺。由于知識結構不完整,綜合素質不全面,因此擇業口徑狹窄,除了訓練、比賽,不知自己還能做什么。其實多年的訓練和比賽經驗,使得運動員具備其他就業群體所欠缺的一些特質,這些資源和潛在能力假如加以科學的引導、開發,在自己原來從事的運動項目基礎上擴大項目領域,可以大大拓展其就業空間,在保留原有體育職業錨的同時,在新的就業領域發揮自身特長。
調查表明:59%的學生認為開設體育基礎理論課和體育運動技術課最為合理的階段是在中專三年級;28%的學生認為是在中專二年級;13%的學生認為是在中專一年級。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專一、二年級時,訓練要求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他們所處的年齡段要求他們要進行必要的基礎文化課學習,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體育基礎理論課和體育技術課。而中專四年級又有些晚了,因為中四時有的學生可能要為參加高考做準備,而有的學生可能要面臨畢業為找工作或參加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做準備。
2.3.3 加強德育教學內容在體育運動學校課程中的滲透
體育運動學校的學生是我國未成年人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他們道德品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面。學校完全有責任、有義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針對體育運動學校學生的特點,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將德育有效地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其他課程內容的同時,提高道德素質。體育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樹立在體育比賽中成績優秀者的榜樣人物、體育明星的典型事跡等廣泛開展德育教育。從而激發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和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具有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等。同時,要加強德育教學內容在相關課程中的滲透。
2.3.4 積極鼓勵與支持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豐富實踐經驗
在金牌至上的觀念引導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是所有工作圍繞的軸心。運動員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期接受訓練,很少與外界接觸。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在運動生涯早期即融入社會、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以避免離開學校的庇護,無法獨立適應新角色。因此,學校要支持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各類社會活動,以豐富其社會實踐的經驗。
2.3.5 調整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簡稱《決定》)的有關要求,為適應體育事業發展對各類體育人才的需要,更好地解決運動員的就學和就業問題,可以通過調整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以提高體育運動學校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增加計算機、文秘、外語、公關、管理、場館經營、中醫骨傷等課程。而且可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體育職業技能培訓,或將體育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融入到日常的課程中。建立與運動訓練競賽相適應的靈活多樣的運動員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如:長學制、學分制、單科結業積累制、集中學習制等等。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保證訓練質量的前提下,選擇和掌握文化課學習、體育基礎理論學習和體育技術學習的進度,還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體育職業技能培訓。并充分發揮中等體育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方面的優勢,建立布局合理的各類體育職業資格鑒定和體育職業資格認證網絡。
2.3.6 教師要改變指導思想,樹立新的育人觀念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無論從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國家對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或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執行者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使他們能在學校幾年的競技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還要更多地考慮到他們步入社會后所發揮的作用和表現出來的整體水平。追求暫時、片面的教育效果是經受不住社會和歷史檢驗的。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調整課程設置,逐步向素質教育邁進。
2.3.7 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以滿足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對教師進行培訓,做到一專多能。體育運動學校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比如可經聘請專家進行現場授課,完善體育運動學校教師進修培訓制度,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學習。給教師提供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使教師素質向“一專多能”型發展。關注并參加新教材培訓工作,促進教師更新觀念,強化教師對現代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實踐。探索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表彰在體育教學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
2.3.8 確立完善的“學分制”,建立學生成績評價體系
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和方法雖然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總體情況,一定程上克服了以前體育成績考核的簡單化和隨意性的傾向。然而,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定,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對目前體育教學評價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評價內容單一,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造成學習成績評價的不公平。這種學習評價方式很容易導致體育成績好的學生不求進步,體育成績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很低,甚至產生自卑心理。根據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意見》,明確要求各職業學校建立與實行學分制。“學分制”是建立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的關鍵,學分制的評價要求加強對學生體育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加大平時成績和技能成績考核的比重。
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對體育運動學校的工作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也是很好的機遇。體育運動學校要盡快適應這種模式的要求,建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為導向,不斷轉變觀念,采取調整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提高教師素質等手段使學生的身體發展和技能素養有機地結合。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還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還有許多有關中等職業學校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教學方式方法方面的問題需要進行研究。
3.2.1 轉變觀念,調整課程設置
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使他們能在學校幾年的競技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還要更多地考慮到他們步入社會后所發揮的作用和表現出來的整體水平。追求暫時、片面的教育效果是經受不住社會和歷史的檢驗的。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調整課程設置,逐步向素質教育邁進。
3.2.2 調整基礎學科,改進體育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調整基礎學科,改進體育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對策,是應對挑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根據體育運動學校學生現狀,改編和調整教學大綱,盡快編制出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體育運動學校的基礎課程應從高度統一集中化走向多元化,應倡導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教材多樣性。應根據體育運動學校現行的狀況有針對性地編制新教學大綱,并根據大綱編寫適合體育運動學校的教材。要通過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運動學校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盡可能地把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巧妙地進行結合。還要突出應用性,從學生所熟識的體育問題引向基礎問題,從具體問題引向抽象概念,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力爭做到學中有動,動中有學,讓學生從單調乏味的課堂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體育的魅力,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3.2.3 加強體育運動學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必須適應社會對勞動者職業素質的需求,學校課程設置中可適度增加基礎性、通用性、復合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勞動者創造條件。可充分發揮體育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方面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體育職業素養。另外開發新培訓職業,增設體育專業以外的多種課程,實施通融性強的職業教育,這是不少中等體育運動學校近年來已紛紛實行的一項教學改革措施,目的是增強學生全面素質,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以提高運動學校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
[1]楊再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76-98
[2]鄧躍寧,王建強,等,新《體育健康標準》視角下構建體育課程體系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2,34(2):72 -74.
[3]曲宗湖 ,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4]杜偉.教體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現狀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6,(3).
[5]李林.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4.
[6]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12-115.
[7]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