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梅 (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超聲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腦梗死的重要因素是頸動脈粥樣斑塊,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病變累及大、中動脈內膜,造成內膜粗糙〔1〕,漸而形成斑塊。當斑塊突入管腔時,因富含脂質或管壁應力增大,會致使斑塊發生破裂,脂質與膠原纖維暴露,從而使得血小板激活,啟動凝血反應造成血栓〔2〕。所以,頸動脈斑塊的監測對預防腦血管病變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研究擬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探討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內動脈病變狀況。
1.1 對象 將120例符合標準的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納入高血壓組60例,男 38例,女 22例,年齡 52~85〔平均(67.14±13.62)〕歲,其中單純收縮壓增高(ISH)組、單純舒張壓增高(IDH)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增高(BSDH)組各20例;非高血壓組60例,男 37例,女 21例,年齡 52~85〔平均(66.98±13.28)〕歲,為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的老年患者。缺血性腦卒中診斷〔3〕:①急性起病;②有頸內動脈供血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體征,持續1 d以上;③發病3 d內行頭顱CT檢查,顯示顱內梗死病灶;④排除心房纖顫、心肌梗死及風心病等引起的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腦卒中。
1.2 頸動脈硬化檢測方法及診斷標準 采用Agilent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由超聲科專業醫師操作,線陣探頭頻率5.0~10.0 MHZ,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則將頸部充分暴露,常規探測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椎動脈(VA),頸總動脈分叉處(BIF)及頸外動脈(ECA)〔4〕。測量血管阻力指數(RI)、血管搏動指數(PI)、血流量(Volume)、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及PSV/EDV六個血流參數。取左右兩側血管指標的平均值。記錄并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管壁內徑,粥樣硬化斑塊回聲強度、部位、數量等〔5〕。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6〕:①IMT小于0.8 mm為正常,IMT大于1 mm為內膜增厚,IMT大于1.2 mm為斑塊形成;②斑塊質地為低回聲隆起性斑塊,內部可有或無回聲,軟斑者表面粗糙不平,硬斑者強回聲表面光滑;③潰瘍斑者為混合性回聲斑塊,有“壁龕”樣影像,表面不光滑。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壓、內膜厚度及斑塊檢出率比較 各型高血壓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內膜厚度及斑塊檢出率均高與非高血壓組;ISH在高血壓組IMT及斑塊檢出率最高。見表1。
2.2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 高血壓組與非高血壓組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相比,PI、RI均增高,PSV、EDV均降低,血流量降低。各型高血壓組間各血管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改變特點見表2。
2.3 高血壓組和非高血壓組在左右頸內動脈IMT的結果比較兩組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左右頸內動脈IMT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壓、內膜厚度及斑塊檢出率比較(±s)

表1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壓、內膜厚度及斑塊檢出率比較(±s)
各型高血壓組與對照組比較:1)P<0.05;單純收縮壓組與各型高血壓組之間比較:2)P<0.05;下表同
組別 n 血壓(mmHg) CCA-IMT(cm) BIMT(cm) 斑塊檢出率(%)非高血壓組 60 111±9.9/83±7.3 0.076±0.018 0.087±0.018 20.0 ISH 20 156±10.9/86±6.6 0.095±0.0181)2) 0.097±0.0281)2) 70.01)2)IDH 20 131±5.7/101±6.7 0.081±0.0281) 0.095±0.0291) 45.01)BSDH 20 146±7.9/96±8.7 0.087±0.0161) 0.093±0.0231) 50.01)
表2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s)

表2 非高血壓組和各型高血壓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s)
?
表3 高血壓組和非高血壓組在左右IMT彩色超聲結果比較(mm,±s,n=60)

表3 高血壓組和非高血壓組在左右IMT彩色超聲結果比較(mm,±s,n=60)
?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占全部腦血管疾病的70%左右,其臨床表現因缺血程度與部位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部分中老年患者白天會突然感覺四肢無力或半身麻木,因其在很短的時間內癥狀會突然消失,易反復,故臨床上將其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7,8〕。臨床上有兩大組癥狀,就是頸內動脈系統腦缺血發作和椎基底動脈腦缺血發作。大腦中動脈缺血表現為半身無力或麻木甚至癱瘓,單眼失明,精神障礙,身體左側病變還可有失語;椎基底動脈缺血表現為眩暈、耳鳴、眼瞼下垂、發音不清、吞咽困難、身體兩側交替出現偏癱、視幻覺等。腦缺血發作是腦梗死極為危險的先兆〔9〕。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為腦血栓的形成,它是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血液中一些有形成分如血小板黏附、聚集在硬化斑的周圍,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可以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促進血液凝固,使血管壁上的凝塊逐漸增大,最后完全阻塞血管使血流中斷。故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因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甚為常見,且存在著血小板功能異常,故多發生腦血栓形成〔4〕。動脈粥樣硬化好發于頸動脈部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為局限性單發也可能多發,好發于BIF至頸內、外動脈起始段2 cm內,頸動脈竇側壁是最好發部位,很少單獨發生于ICA遠段。斑塊好發部位與血管解剖因素造成的血流紊亂及其剪切力累及部位有關〔10〕。在全身動脈系統中,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超聲最容易觀察,超聲是評價頸動脈斑塊方便、無創的方法。本文結果反映出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變ICA的形態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也各具特色,能對老年腦血管病變的預防監測具有指導作用。
1 張建平,夏耀林,胡志耕,等.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性的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62-4.
2 武莉麗,王 煒,張彥茹,等.老年急性白血病血小板重度減少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6):2365-6.
3 毛 訊,徐曉榕.阿托伐他汀對老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清hs-CRP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3148-9.
4 王文科,馬新燕.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和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2015-7.
5 秦 鼎,李豐升,陳俊紅.頸動脈超聲與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4):1502-4.
6 張志偉,劉 泰.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超聲檢測及中醫藥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6):936-7.
7 梁 萍,胡長林,冉海濤,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09;38(16):2027-9.
8 孟 焱,張 丹,翟 林,等.超聲造影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9;11(10):681-3.
9 朱 曄,王少峰,程曉玲.頸動脈超聲檢測在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6):1268-9.
10 王曉艷,王春雷,唐 浩.頸動脈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J〕.臨床醫學,2010;30(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