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保證糧食安全是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理應承擔的國內和國際責任,需要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多管齊下
今年夏天,美國遭遇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旱災。干旱與高溫肆虐了美國本土一半以上的土地,受災面積幾乎是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兩倍多。作為美國主要出口農產品之一的玉米,產量預測已調低13%,為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受旱情影響,美國的糧食儲備也急劇下降,大豆儲備下降了近1/3。糧食減產導致國際糧價飆升。在芝加哥市場上,玉米價格比6月暴漲了60%,大豆價格上漲3%,小麥價格已經漲了26%。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其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供給狀況對國際糧食市場影響極大。美國旱災將直接推高全球糧食通脹率,并極可能引發新一輪糧食危機。
世界糧食危機正向常態化方向發展,多國政府都在重新認識并積極應對糧食安全問題。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耕地占世界10%、人口占世界22%的大國,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更是頭等大事。糧食形勢稍有變化,都將牽動世界神經。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10年世界糧食安全風險的排名中,就把中國列為“中度風險”國家。或許中國糧食連續十年的豐收與增產,可以讓我們輕舒一口氣;憑借長期堅持的國內糧食生產保障,也較能經受國際糧食市場波動的沖擊。但從長遠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依然非常嚴峻。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增無減,環境污染問題積重難返,溫室氣體效應進一步顯現,這些都成為糧食安全的隱患。且“十一五”以來,我國政府雖一直強調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但2011年全國進口糧食超過1200億斤,核算下來,現在糧食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靠進口彌補的“緊平衡”,已經不起太大的糧食市場的風浪。

糧食問題涉及國本民生,是“天大的問題”,一定要慎重對待。從目前來看,要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多管齊下,保衛我們的糧食安全。
在生產環節:一是加強耕地保護。2004年我國的耕地面積還有19.2億畝,隨著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用,時隔8年后已減少到18億畝。保住耕地等于保住糧食產量的根本,18億畝的耕地紅線也是糧食安全的生命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通過基因工程和生物育種工程培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被認為是第二次“綠色革命”。世界上不少國家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可達70%,甚至90%以上,而我國僅為50%。今后要加大對種業的投資力度,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糧油品種,打破國際壟斷集團的封鎖和控制。三是建立賞罰分明的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糧的要補貼,不種糧的不補貼,無故撂荒的應處罰,只有“賞罰分明,予奪有節”,才能真正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其為社會提供商品糧的責任感。
在流通環節:一是要完善“市場形成價格和宏觀調控價格良性互動”的糧食價格機制。市場形成價格,即正常情況下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價格,這是基礎性的;宏觀調控價格,即在糧食價格異常波動時,政府利用儲備手段和調控載體平抑市場價格,這是調節性的。二是要管好“天下糧倉”。由于儲糧設施簡陋,方法粗放,我國儲糧損耗率在8%左右,每年糧食損失量高達500億斤,相當于有“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量的近2倍。應加大糧食存儲技術和設施的投入,降低糧食耗損,并加強糧庫的管理與監督。三是加快糧食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發展。由于我國現代糧食物流剛剛起步,加之我國地域遼闊、糧食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若貨不暢其流,有可能形成局部的價格扭曲和放大效應,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發展糧食期貨市場,可有效防范短期內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較好地發揮發現未來價格和熨平現貨價格的重要作用。
在消費環節:一定要提高全民節糧意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700億斤糧食在收獲后被白白地浪費掉。現實生活中,在賓館、餐廳、食品加工廠,也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有些甚至到了糟蹋的地步,令人觸目驚心。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摒棄“酒足飯飽”的飲食陋習,珍惜糧食,杜絕浪費,保護健康,讓“七分飽”成為現代文明新時尚。此外,生物燃料“與人爭糧”,在發展相關能源產業時也一定要多方論證,長遠考慮,慎重抉擇。
民以食為天,保證糧食安全是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理應承擔的國內和國際責任。不管是各級政府,還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居安思危,把護糧、節糧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緊抓好。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