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
鄭州大學建筑學院(45000 0)
建筑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它與人類千百年來形成的社會、文化和藝術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建筑不僅僅是社會生活、文化和藝術的承載者,它同時作為一個集結了人類思想與實踐精華并且凝聚了相對較大投入的人造物,在很多方面也對社會生活、文化趨向和藝術表現等有著很直接的影響。現代人類絕大部分的生產和生活都是在人造的建筑與場地中進行的,一棟建筑從宏觀上看也許力薄勢微,但是就個體而言它甚至可以對家庭生活、街道、社區乃至于城市和社會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電影、繪畫、文學、音樂等藝術形式中,也不乏感受到建筑的存在感,對于這些藝術形式的表達有著意義悠長的作用力,而在建筑的風格中也不難看到來自這些藝術的審美影響。
如果我們在腦中任意聯想一個自己沒有去過的城市,最先想到的是關于這座城市的特征和事物。不難發現,這些喚起我們對某座城市聯想的事物中,建筑——無論是現代的地標建筑還是歷史古跡,往往會成為最鮮明的代表之一。比如我們想起雅典,就會想起舉世聞名的雅典衛城;想起迪拜,就會想起帆船酒店或者迪拜塔,甚至將聯想的范圍擴大到國家,比如想起法國,就會想起盧浮宮或者巴黎圣母院;想起埃及,就會想起金字塔。也許在聯想那些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和國家時,可以想到關于它們文化和藝術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偉大的建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代表孕育它的文化的。
為什么建筑可以相對于其他的人造物或者藝術與思想更能比較全面地代表一種文化?
奧地利這個國家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是和音樂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大部分人除了知道她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之外,幾乎對她一無所知。除了音樂與繪畫藝術很負盛名之外,我們很難從音樂中窺得這個國家的其他特質。因為音樂雖然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但它卻不能算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對人類的影響不夠大。雖然說拿建筑這個以實用性為起源、后來才形成藝術邏輯的藝術形式與音樂這種純藝術形式相比似乎略有不公,特別是在現在,建筑是否能稱為藝術還有爭論,但是正是這種技術與藝術兼有的特性才使得建筑更加具有代表性,我認為這也是建筑其他性質最重要的立足點之一,可以說是這種雙重性衍生了建筑的其他特質,使建筑更加突出。
此外,建筑的起源幾乎是伴隨著文明的起源,試問除了人類自己以外,還有哪種人造物能一直沿承下來并且還在蓬勃的發展?建筑用其古老的歷史證明了人類的發展至少到不遠的將來都還需要它的存在。建筑可以看做是人造物智慧的集合,人們運用經驗與技術制造出這種龐大的構造物,令它堅固,令它實用,令它美觀。這種集合智慧的產物使建筑難以被其他人造物所代替,當然,也可以說與建筑相同目的的人造物都可以稱之為建筑。這意味著在未來,人們很有可能發現其他生成建筑的方式,大大區別于現在的構造方式,也許是利用改良的植物直接生長而成的活的建筑,也許是新型低密度高強度材料構筑而成的打破重力形態的建筑,甚至有可能建筑不再只是立于土地之上,而是懸浮于空中或者飄洋在水中;建筑的審美也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更具未來感的機械感,或者更加有機動態的生物感;也許會有一部分建筑放棄了最本質的功能,而純粹追求藝術性或者情感。這些未來的人造物很可能顛覆我們現在對建筑的認識與定義,但是就好像古代的人不能相信現在的人能做出接近千米的摩天大樓,我們也不能僅用現在的狹見來束縛未來建筑的潛力。
造就建筑代表性的還有建筑的承載力,不得不承認,人類大部分的生產生活都是在建筑中進行的,建筑承載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甚至可以體現社會的制度與科技的水平,美學也同樣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這使得建筑就像一個諾亞方舟,承了必要或者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駛向后世,就像一座遺跡的考古價值往往可以解開許多關于前世的秘密。
狹義上來講,建筑的技術與藝術的雙重性、沿承性和承載力使其具有文化代表力。而從廣義上來說,建筑的美學邏輯、結構邏輯、材料邏輯、構造邏輯體現的是某種文明的思考方式,而某種文明的思考方式正是這種文明在進行創造時的核心邏輯。這種文明運用特有的思考方式形成了他們人民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價值觀念、藝術以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創造物,從而生成了文化。建筑文化只是人類文化洪流中的一小部分,而使得建筑文化的包容力大于其他文化的原因又可以回歸到上文提到的建筑的三個特性。
對建筑師來說也是如此,在設計師設計出美好的建筑后,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這是建筑影響人們生活的最主要方式,即是和人們的生活產生直接的聯系,比如別墅中可以全景眺望的浴室打破了原有浴室封閉私密的印象,讓人們知道原來沐浴也可以有好景觀,也可以像是置身于森林中或是大海邊。偉大的建筑不僅僅只影響一些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影響國家,影響歷史,影響文化。
建筑是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最終站立在人們面前的。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古代社會,君王的建筑往往是集合了他勢力范圍內最優秀的工匠和舉國之財,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才終得完工。因建造某些偉大的工程而拖垮整個國家,最終導致衰落亡國的歷史并不是沒有上演過。壯麗的建筑群對于后世來說是無與倫比的瑰寶,但是在產生他們的時代如此的大興土木卻不一定能稱得上是明智之舉,比如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就是兩萬人勞作了22年的碩果,這個被泰戈爾譽為“永恒面頰上的一滴眼淚”的陵墓耗盡了當時莫臥兒王朝的國庫并使其走向了衰落。但是對于現代研究來說,這些令人驚嘆的建筑不僅僅作為建筑本身具有超凡的價值,對于當時社會制度、文化形態、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極具參考價值。
在現代,建筑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來建造。從設計到建造,可持續和節能都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功能為先為本這一點從古至今鮮有動搖,但是裝飾的風格及比重卻有很大不同。古代建筑的美學大多輝煌于裝飾,而空間美學卻是比較簡單的,隨著人們對空間形式不斷的探索,現代建筑空間的復雜性與表現力大大提升,建筑的空間美也受到了重視與發展。盡管現代建筑更加追求效率,但是被認為最有意義的還是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興建大型的公共建筑時,一個好的方案總是兼具了功能的合理解決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的。當現代建筑的形式總是趨向效率時,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就趨向了相似的面貌,于是一個城市的文脈被視為它寶貴的、需要被保護的財產。在這種大趨勢下,一個地方政府通常會希望通過建造一個地標式建筑來宣揚該地的文化、歷史,將地方文脈與現代的東西相融合,甚至可以用來刺激經濟和發展旅游業,而許多成功的例子也證明這樣的規劃并不是癡心妄想,地標建筑的力量不可小覷。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在宣傳倫敦城市文化所用的圖標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倫敦著名建筑的縮影圖畫,不僅包括白金漢宮、大本鐘、倫敦塔橋等歷史地標建筑,還包括了倫敦眼、諾曼·福斯特設計的瑞士再保險大廈等現代地標。對大型建筑有需求、野心勃勃并且預算充足的甲方越來越多,他們往往希望建筑師能給他們一個能鎮住全場的地標性設計,這也是我們看到有著獵奇造型的方案不斷問世的原因之一。
縱觀西方建筑史,幾乎和西方美術史走過了相同的軌跡,從古代藝術,中世紀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一直到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立體派、未來派以及超現實主義,藝術走過的路就是建筑走過的路,他們可以說是母子也可以說是手足,建筑在其他藝術中脫穎而出,卻又深深受到他們的影響,這其中的關聯是如此復雜,希望本文能給出一點小小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