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周強 劉福太
(四川省廣元市中醫醫院 廣元628000)
肩關節骨折脫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為達到解剖復位、早期活動,患者往往選擇手術治療。但經過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遺留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本文采用中頻電配合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功能鍛煉方法,治療因肩關節骨折脫位術后引起的肩關節功能障礙患者,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自2008年2月~2011年8月間在我科治療的肩關節骨折脫位經手術內固定后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患者67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齡 18~71 歲,平均 43.3 歲;病程 50~102 d;損傷部位:左側肩28例,右側肩39例;撞擊傷25例,摔傷4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3~8 d,平均6 d。X線片示骨折端無明顯移位,骨折區均有骨痂生長。67例隨機分為主動功能鍛煉與被動功能鍛煉配合調制中頻電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3例。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主動功能鍛煉和調制中頻電治療,治療組同時增加被動功能鍛煉。調制中頻電治療:將2塊20 cm×10 cm電極置于患側肩關節,中頻頻率4 000 Hz,低頻調制頻率10~100 Hz,電流強度20~40 mA?;颊咦?,前屈方向,將治療儀置于患側肩關節外側,調整運動軸心,使之對準患側肩峰;患側上肢放置治療臂上,固定上臂與前臂,其方向與軀干方向平行;根據每次治療前測定的肩關節主動前屈角度設定治療角度(初始治療角度>測試角度20~30°),運動40 s為1個周期,以前屈運動周期末有輕度疼痛感為度;外展方向時治療臂的方向與軀干方向垂直。每次30 min,每天2次,2周為1個療程。主動功能鍛煉及被動功能鍛煉方法見參考文獻[1]。
1.3 評分標準 由專人在治療前后測量兩組患者患側肩關節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及內外旋的活動度[1]。于康復治療前、后分別采用量角器測量肩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的活動范圍,以GEPI[2]方法評定肩關節功能。
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關節活動度在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方向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均明顯改善;內外旋方向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改善不明顯。對照組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度與治療前比較有增加,但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度治療前后比較 (±S) °

表1 兩組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度治療前后比較 (±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n=34) 對照組(n=33)關節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內收 29.12±7.19 45.12±5.17* 25.12±6.22 30.08±10.20外展 86.25±7.50 120.06±12.15*90.12±10.74 98.13±16.25前屈 72.20±12.21 115.12±10.03*76.03±14.05 84.08±18.05后伸 20.29±6.47 40.15±10.12* 23.14±8.08 26.16±4.37內旋 33.14±4.12 47.10±7.25 29.42±5.11 33.15±6.93外旋 23.18±15.05 42.16±12.31 27.51±10.23 34.26±12.06
肩關節是上肢最大、最重要的關節,解剖結構比較復雜,正常肩關節功能相當于上肢功能的60%,而肩屈曲、外展分別相當于肩關節功能的40%和20%[2]。運動實驗證明,術后關節制動3 d即發生關節粘連[3]?,F代醫學認為,術后肩關節功能障礙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因手術所致的無菌性炎癥及關節滑膜充血、水腫、浸潤、滲出,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和血管痙攣,隨著微循環障礙的出現及加重,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引起關節囊增厚、粘連、纖維化和攣縮,限制肩關節功能活動[4]。由此可見,本病治療關鍵在于松解肩關節周圍的粘連,解除肩周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屬中醫“痹癥”范疇?!端貑枴ゐ粽摗分姓f:“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即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由于手術或外傷使患者筋骨脈絡受損[5],關節長時間制動所致經絡氣血瘀滯受阻,經脈失養,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僵硬、疼痛,經筋失去氣血濡養導致痙攣、粘連,影響關節活動功能[6]。
調制中頻電作用部位較深,在皮層產生痛覺干擾,在感覺傳導通路中起閘門控制作用,能加速痛物質的排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組織腫脹,達到止痛目的。本研究對患肩部僵硬軟組織通過中頻電治療,疏通經絡、活血通痹,并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主動和被動的關節功能鍛煉,促進氣血運行[7],起到局部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使經筋得到充足的濡養,痙攣恢復正常,使關節得到充分的濡潤,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關節在制動情況下,常因周圍軟組織損傷、關節內出血,出現膠原纖維的沉積,最終成為纖維組織,即可發生關節內外粘連和肌肉內部纖維化,導致關節僵硬[8]。治療組在主動與被動功能鍛煉情況下反復、多次及持續牽伸肩關節,使粘連組織中相鄰膠原分子之間橫鍵裂解,產生塑性延長[9],促進膠原分子在關節腔互相流動,使肩關節在各個軸位的活動范圍明顯增加[10];粘連松解,關節活動改善;此外,持續被動運動帶動肩關節運動,不斷將刺激信號經關節囊的神經末梢上傳到神經中樞,抑制痛覺信號的上傳,使患者痛閾上調,從而緩解關節疼痛[11]。在治療中角度的設定應因人而定,均要準確,牽伸時僅有輕度酸脹、疼痛感,避免再次損傷造成軟組織粘連。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經綜合治療后肩關節前屈、后伸、內收、外展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提示在中頻電治療下配合主動與被動運動治療術后肩關節功能障礙具有安全、無痛苦、操作方便、治療時間短、療效確切等優點,是臨床上有效的康復手段。
[1]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1-32
[2]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282-285
[3]Ecker ML,Lotke PA.Postoperative care of the tota1 knee patient[J].Orthop C1in North Am,1989,20:55-62
[4]閆立平,張志強,朱先龍,等.綜合療法治療肩關節術后功能障礙57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27(16):154-155
[5]景鳳俠.中藥熏洗療法在骨折愈合期患肢關節功能恢復的運用[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2):327
[6]羅開民,侯志,楊琳.電針治療骨折術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10):727-729
[7]李春梅,王敏.針藥配合神燈照射治療骨化性肌炎20例[J].中國針灸,2005,25(11):830
[8]Ge1berman RH,Amif1 D,Gonsa1ves M,et a1.The inf1uence of protected passive mobi1ization on the hea1ing of f1exor tendons:abiochemica1 and microangiographic study[J].Hand,1981,13:120-121
[9]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20
[10]何懷,楊衛新,戴桂英,等.兩種不同方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8):493-494
[11]O’Drisco11 SW,Giori NJ.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theory and princip1es of c1inica1 app1ication[J].J Rehabi1 Res Dev,2000,37(2):1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