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玉 向未 羅傳斌 陳輝 肖國輝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院 四川瀘州646000)
慢傳輸型便秘(STC)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是非器質性的各種原因所致的排便節律、排便習慣及糞便的性狀改變等為表現的一種常見病癥,通常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大便干燥硬結,時間持續3個月以上,近年來受到關注。為此,我們選取95例ST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醫證型與心理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脾胃病科門診和住院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間就診的95例STC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58例;門診病例27例,住院病例68例;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35.6±9.8)歲;病程3個月~18年。
1.2 STC中醫辨證分型 按照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詳細收集患者病史資料,然后運用臟腑辨證、八綱辨證,辨出每份病例的病位、病因、病機,參考國家標準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和《中醫內科學》[2]有關證型的定義,對每份病例進行辨證分型,并歸納出本病的主要證型。其中醫證型判定標準如下:
1.2.1 肝郁氣滯證(實證) 主癥:(1)大便干結,欲便不出;(2)便而不爽;(3)腹中脹滿。次癥:(1)噯氣;(2)胸脅痞滿;(3)腸鳴矢氣;(4)情志不舒而加重;(5)舌脈: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證型確定:主癥2項加次癥2項;或第(1)主癥加次癥2項。
1.2.2 氣陰兩虛證(虛證) 主癥:(1)大便干結,如羊屎狀;(2)大便并不干硬,但排便乏力。次癥:(1)自汗,便后乏力,肢倦懶言,勞則加重;(2)形體消瘦,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3)舌脈:舌淡或紅少苔,脈細弱。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加次癥2項;或主癥1項加次癥3項。
1.2.3 脾腎陽虛證(虛證) 主癥:(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2)腹中冷痛;(3)畏寒肢冷。次癥:(1)小便清長,面色白;(2)頭暈耳鳴,腰膝酸冷;(3)舌脈: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遲。證型確定:主癥 2項[其中(1)為必備)]加次癥 2項;或第(1)主癥加次癥3項。
1.2.4 氣虛腸燥證(虛實夾雜證) 主癥:(1)大便干結,排便困難;(2)口干口臭;(3)腹隱痛或脹痛。次癥:(1)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2)胸脅痞滿;(3)舌脈:舌紅苔燥,脈弦滑。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其中(1)為必備]加次癥2項;或主癥3項加次癥1項。
1.3 納入標準[3~4]必須滿足以下2項或多項:(1)排便費力;(2)排便為塊狀或硬便;(3)有排便不盡感;(4)有肛門直腸梗阻和(或)阻塞感;(5)需要用手操作(如手輔助排便、盆底支撐排便)以促進排便(上述諸證每4次排便中至少出現1次);(6)每周排便少于3次,不用緩瀉藥幾乎沒有松散大便。診斷腸易激綜合征(IBS)的條件不充分。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1.4 排除標準 (1)經檢查證實有直腸、結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克隆氏病、結腸息肉、腸結核等)。(2)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3)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5 神經癥狀評分 采用神經癥篩選表[5],對確診為STC的患者按問題依次評分,評分標準為:若癥狀不存在評分為0;若癥狀肯定存在,依據嚴重程度評為1分和2分。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中醫各證型與神經癥狀評分的關系采用方差分析,再用均數兩兩比較各證型之間的差異。
2.1 四個證型的一般資料分析 各證型間無差異,具有可比性。其中肝郁氣滯證26例,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齡(34.7±9.8)歲;氣陰兩虛證19例,男8例,女11例,年齡(36.2±9.3)歲;脾腎陽虛證22例,男 9例,女 13例,年齡(36.2±9.3)歲;氣虛腸燥證28例,男10例,女 18例,年齡(35.6±9.7)歲。四組性別及年齡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 各證型比例及神經癥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各證型比例及神經癥評分比較 (±S)

表1 各證型比例及神經癥評分比較 (±S)
注:與肝郁氣滯證比較,*P<0.01。
證型 n 所占百分比(%) 神經癥評分(分)肝郁氣滯證 26 27.37 11.6±3.2氣陰兩虛證 19 20.00 4.4±2.6*脾腎陽虛證 22 23.16 3.5±2.3*氣虛腸燥證 28 29.47 4.3±2.1*
慢傳輸型便秘是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個常見的類型,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雖仍未闡明,但近年來研究日益深入。STC相當于中醫學的“便秘”范疇,病因有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外邪犯胃、稟賦不足等,病機主要是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引起的腸道傳導失司所致[6]。
本研究發現,在神經癥評分方面,肝郁氣滯證顯著高于氣虛腸燥證、氣陰兩虛證、脾腎陽虛證,差異顯著(P<0.01),有統計學意義;而氣虛腸燥證、氣陰兩虛證、脾腎陽虛證兩兩之間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了肝郁氣滯證與情志障礙關系密切。提示本病與肝密切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調暢氣機。因此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氣機失調,脾胃升降失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發生便秘。可以推斷:精神心理因素對STC的影響可能是通過調節腦-腸軸而改變了腸道的排便感覺。因此,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慢傳輸型便秘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臨床治療STC時,應重視調理肝的疏泄功能,幫助患者調理情志,提高臨床療效。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7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2
[3]柯美云,羅金燕,許國銘,等.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1):684-687
[4]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61-765
[5]沈漁邨,陶國泰.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12
[6]宋衛國.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