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醫醫院,浙江 杭州 311106)
干眼癥又稱為角結膜干燥癥,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淚液質和量或動力學的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導致眼表組織病變為特征的一類疾病的總稱[1],是最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嚴重者可導致角膜混濁甚至失明。筆者自2009年9月~2010年8月門診運用小柴胡加減聯合人工淚液治療干眼癥40例,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門診干眼癥患者40例(80眼),隨機分成2組,每組40眼進行分析。均為雙眼發病,其中男32眼,女48眼,年齡26~75(平均49.5)歲,最短病程6個月,最長病程5a。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劉祖國教授的干眼分類法[2],結合臨床,根據以下幾方面進行診斷:①主觀癥狀,如眼部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畏光、視疲勞或視物模糊、眼紅等,其中l項或1項以上陽性;②淚膜破裂時間<10s為異常;③淚液分泌減少:Schirmer I試驗<10mm/5min;④眼表面損害,熒光素染色(FL)陽性。排除其他原因的同時,具有以上①+②(<5s)或①+②(<10s)+③或④即可診斷干眼癥。
1.3 檢查方法 ①淚液分泌試驗(Schimer I試驗):不用表麻,取淚液檢測濾紙條(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一端折疊5mm,置于下瞼中外1/3處,5min后取出,記錄濾紙條自折疊處起的濕潤長度。②淚膜破裂時間(BUT)測定:用生理鹽水沾濕熒光條(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熒光素鈉部分,然后輕輕接觸結膜囊,瞬目數秒后,在裂隙燈下觀察角膜干斑出現的時間,共測3次,取平均值。③角膜熒光素染色。方法同②,在裂隙燈下觀察角膜表面有無熒光素染色。
2.1 對照組 用人工淚液(0.1%透明質酸鈉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1~2滴。
2.2 治療組 予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基礎處方:柴胡15g,黃芩10g,半夏10g,生姜5g,大棗3枚,黨參10g,陳皮10g,炙甘草15g,加減:陰虛內熱者去生姜、大棗,加玄參,麥冬、石斛;精血虧虛者去生姜、半夏加當歸、白芍、何首烏。每日1劑,常規水煎,分早、晚內服。同時使用0.1%透明質酸鈉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1~2滴。
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囑禁煙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均以用藥30d后對隨訪患者進行詢問及檢查。
3.1 療效標準 以臨床癥狀、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及角膜熒光素染色為觀察指標。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結合臨床,治愈:癥狀消失,角膜染色消退,BUT>10s、SchirmerI試驗>10mm/5min;好轉:癥狀減輕,角膜染色減少,BUT延長或SchirmerI試驗淚液分泌量增加;無效:癥狀無改善,角膜染色無變化或增加,SchirmerI試驗淚液分泌量未增加或BUT未延長。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目前干眼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濕潤眼球,緩解局部癥狀,最常用的治法是滴人工淚液,重癥患者可考慮封閉淚小點,減少淚液排出等,以上局部對癥支持治療只可暫時改善癥狀。中醫認為干眼病屬于“神水將枯”、“神氣枯萎”、“白澀癥”范疇。《靈樞·五閱五使》謂:“目者,肝之官也。”,《銀海精微》說:“淚乃肝之液”。《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審視瑤函》說:“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肝之余氣溢入于膽,聚而成精,乃為膽汁,膽汁有助于脾胃消化水谷,化生氣血以營養于目之功。目病多與肝膽相關,少陽經脈屬膽絡肝。本研究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調暢氣機、升舉氣血;黃芩清泄少陽之熱;黨參扶正祛邪;陳皮有疏肝理氣、行氣導滯的作用,加知母、玄參、麥冬、石斛滋陰清熱生津,或加當歸、白芍、何首烏補肝養血填精;炙甘草調和諸藥,各藥共奏和解少陽,疏泄氣機,扶正祛邪,補肝養血,滋陰生津之功效,治療干眼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葛堅 .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0.
[2]劉祖國 .干眼的診斷[J].中華眼科雜志,2002,38(5):318~320.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