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華,陳寶財,盛 文,章 淼,石 穎
(云南省中醫醫院腫瘤科,云南 昆明 650021)
癌性發熱一般是指癌癥患者出現的直接與惡性腫瘤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癌性發熱多見于癌癥進展期,由于其產生的機理復雜,臨床上患者的發熱程度表現也不一樣,有低熱、中度發熱,也有39℃以上的高熱,其熱型以不規則熱或弛張熱為多見。目前臨床上中醫、西醫治療癌性發熱都存在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筆者采用清熱化瘀法配合穴位貼敷治療癌性發熱30例,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均為本院住院的癌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2~75歲,平均(52.13±9.12)歲;其中肺癌14例,肝癌6例,大腸癌6例,惡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療后復發3例;體溫37.5℃~38℃者16例,38.1~38.9℃者12例,39℃以上者2例;卡氏評分60分16例,70分12例,≥80分2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9~75歲,平均(53.67±10.58)歲;其中肺癌15例,肝癌6例,大腸癌6例,惡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療后復發2例;體溫37.5~38℃者16例,38.1~38.9℃者12例,39℃以上者2例;卡氏評分60分16例,70分12例,≥80分2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均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但不用其它退熱藥物。
1.2.1 治療組 口服清熱化瘀藥物(選用江蘇江陰制藥廠生產的中藥免煎顆粒),處方:石膏30g,知母10g,水牛角粉15g,丹皮6g,柴胡6g,牛膝10g,虎杖15g,姜黃10g。每日2次。配合穴位貼敷,每日1次,治療貼(選用中國云南思茅金利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穴位貼敷)。鼻咽癌——肺俞與鼻冀兩側;肺癌——肺俞與乳根穴(定位第5肋間隙,乳頭直下);肝癌——肝俞與相關的期門、神闕及其肝區部位;大腸癌——脾俞與腹部接近病灶部位,淋巴瘤——肺俞與下須咽喉部位。
1.2.2 對照組 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栓50mg納肛,每日2次。
2組連續治療7d、10d后進行療效評價。
2.1 療效標準 顯效:用藥7d后體溫恢復正常,停藥3d無復發;有效:用藥7d后體溫未恢復正常,但體溫降低1℃以上,停藥3d后體溫尚穩定;無效:體溫未能控制,或用藥有效,停藥后體溫又回升到用藥前水平。
生存質量評價參照《內科腫瘤學》[1]的相關標準制定。
2.2 治療結果 見表1~表3。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表3 2組治療前后體溫變化及證候積分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體溫變化及證候積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體溫/℃ 證候積分/分38.30±0.5 13.7±3.8治療后 36.5±0.5*△ 5.7±3.7*△對照組 30 治療前 38.1±0.4 12.9±3.9治療后 37.1±0.7* 8.3±4.4治療組 30 治療前*
引起腫瘤患者的發熱,除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外,還有腫瘤本身引起的發熱,其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組織損傷部位的炎癥反應引起白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原;也有認為是腫瘤細胞的自身免疫因素激活白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再有認為肝癌、腎上腺癌能引起游離型原膽烷醇增高,產生致熱原;還有人認為是某些腫瘤組織本身(如淋巴網狀細胞瘤)可含有致熱原[2]。
對于癌性發熱,西醫常用解熱鎮痛藥如消炎痛等治療,該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減少其對體溫中樞的刺激,使體溫下降,對癌性發熱有一定療效。解熱鎮痛劑大多具有發汗作用,容易損傷人體陰津,引起虛脫;解熱鎮痛劑和激素還會誘發消化道出血;抗生素則影響肝腎功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故都應慎用。祖國醫學認為癌腫發熱多由于正氣不足,臟腑虛衰,功能失調,經脈閉阻,氣機出入失常,而致氣滯血瘀,痰凝濕聚,蘊毒化火,毒火不得宣發透達所致。治療原則上宜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宣通氣機,使郁熱透發。癌性發熱屬于“內傷發熱”范疇。癌性發熱的病因病機雖然復雜,但概括而言,為人體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加之熱、毒、痰、瘀相互為病,不同時期可表現為實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對于癌性發熱的中醫治療,只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才能取得好的療效[3]。因此,筆者認為治療癌性發熱當從“熱”、“瘀”病機入手。
在臨床研究發現,癌性發熱病因以熱、毒、虛、瘀為多見,故采用清熱化瘀法合穴位貼敷較為奏效,清熱化瘀藥為:石膏、知母、水牛角粉、丹皮、柴胡、牛膝、虎杖、姜黃組成,其中水牛角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柴胡宣通氣機,使郁熱透發起到清熱解毒,退熱之功;石膏配知母清熱解毒功效更強,丹皮配牛膝清熱涼血、引邪下行,虎杖配姜黃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諸藥合用,共達清熱化瘀退熱之功。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癌性發熱消炎痛栓組總有效率為63.333%,清熱化瘀法合穴位貼敷組總有效率為86.667%,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消炎痛栓治療體溫下降后常反復,與治療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表明清熱化瘀法合穴位貼敷療效好,具有更好的穩定性。穴位貼敷療法具有溫通經絡、散寒祛濕、溫肺化痰、溫胃止痛、理氣活血、補腎壯陽、增強體質、扶正祛邪、預防疾病的發生和再發作等作用。本研究在從中醫證候學及經絡學角度考慮用清熱化瘀法合穴位貼敷治療癌性發熱出發,使用清熱化瘀法合穴位貼敷治療癌性發熱可清熱解毒、化瘀通絡,能增強患者的抗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控制病情發展,有利于癌癥患者的康復和提高藥物療效。中醫藥在這方面確有良好的作用,為中醫藥治療癌性發熱探索新路子。
[1]孫燕 .內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96~997.
[2]湯獻猷 .現代腫瘤學[M].2版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595~596.
[3]陳衍智,李萍萍 .淺談中醫藥對癌性發熱的治療[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