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 韓巍
內蒙古旅游業在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目的地的過程中,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海拉爾—額爾古納—滿洲里—阿爾山、錫林浩特—克什克騰—西烏珠穆沁、烏海—額濟納”四條旅游精品線路為軸線,建設了一批核心旅游景區和特色旅游中心城鎮,打造多條連接四條精品旅游線路的旅游線。按照四條精品旅游線路的框架,積極推進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有針對性地開發不同區域的旅游市場,將內蒙古建設成為以草原和民族風情為主打品牌的多種產品為一體的旅游熱點地區。以民族風情為旅游主打品牌,主要以內蒙古民俗,包括蒙古族的民俗,以及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等三個自治民族的民俗為旅游資源基礎進行開發,以實現旅游者觀賞、了解和領略內蒙古民俗文化,參與內蒙古民俗活動而形成的品牌及品牌效應。
在內蒙古大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的草原文化與草原文明,孕育了與文化相交融的樸實淳厚的民俗與民俗文化。在長期的民俗傳承中,形成了“勤勞勇敢、粗獷睿智、熱情豪放”的民俗和“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理念。該地區神秘的民俗及民俗文化因各少數民族生活聚居區的分布而廣布于全區各地,為旅游業的發展積淀了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將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區域劃分是對民俗旅游開發利用,實現四個核心旅游圈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內蒙古旅游業“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內蒙古旅游業的旅游資源特色與潛力發揮不足;旅游產品建設缺乏創新;產品的趨同化現象較為突出,尤其是草原、民俗旅游產品雷同嚴重;各區域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影響了整體優勢的發揮。解決民俗旅游產品雷同問題的基礎是將民俗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域劃分。各地區結合本地域情況,開發劃分在本區域內的民俗旅游資源,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復開發,杜絕產品雷同,實現區域間客源共享。
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有助于全面認識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內蒙古民俗包羅萬象,極其龐雜。在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廣闊的大地上,常年居住著蒙、漢、回、滿等49個民族。由于歷史、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與習慣。這些民族在居住、飲食、語言、服飾、祭祀、禮儀與娛樂、婚喪節慶、信仰禁忌、藝術風貌、故事傳說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群體生活方式和心理、意識、情感,體現了各民族獨有的民族特性,并成為區分不同民族的首要標志,也是民俗的重要內容。只有全面理解內蒙古民俗,才可能將其中可以作為旅游資源的民俗進行合理的區域劃分,以充分地開發利用。
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有助于準確把握各地域的旅游資源狀況。內蒙古各民族的民俗種類多樣,頗具誘惑力和感召力,其中草原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為主的資源優勢明顯。如內蒙古草原的天然草場面積8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6818萬公頃,是中國五大牧場之首,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如大窯文化、鮮卑北魏文化、紅山文化、遼文化、草原絲路文化、蒙元文化構成了內蒙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三個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更具特色。將可供旅游開發的民俗資源進行合理的區域劃分,便于各地區摸清本地域的資源狀況,有利于確立明確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方向, 充分發揮地域性的民俗旅游資源優勢。
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有利于杜絕民俗旅游產品雷同、實現區域間客源的共享。內蒙古地區的各個民族,因歷史發展、生活環境、社會經濟、知識傳統、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異彩紛呈的民俗,可謂是活的社會形態“化石”。這些民俗事項以其神秘的色彩和誘人的魅力愈來愈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游客希望通過旅游,來對內蒙古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一種實地體驗,感受另一種風情,能夠通過觀賞和參與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活動,增長知識、擴大眼界、開闊胸懷。因此,內蒙古民俗具有很強的旅游吸引力,應對這些民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將各旅游區域間的民俗旅游產品進行差異化開發,從而有利于杜絕民俗旅游產品雷同,實現區域間客源的共享。
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有助于旅游者安排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動。民俗是勞動人民創造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累,既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蘊藏豐富的文化寶庫。是創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世代相習的傳承性事項(包括思想和行為),而獨特的內蒙古民俗,是該民族文化傳統的真實表露,真實地反映了其悠長的歷史和現實的生活,體現了他們的理想和情感。將民俗旅游資源合理分區,可以指導旅游者進行旅游產品選擇,使旅游者享受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動。
從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角度出發,盡可能地展示內蒙古民俗的精髓,將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依據旅游業發展規律進行合理的區域劃分有助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在對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內蒙古民俗植根于內蒙古特殊的自然環境,積淀厚重,源遠流長。無論是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河套人”,還是土默川平原上的“大窯文化”,抑或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都顯然區別于中原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而這正是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所在。獨特的馬背民族文化會給旅游者一種剛健清新的生命沖擊感,使旅游者得到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啟迪。或豪放、或威武、或激越、或遒勁、或蒼涼、或悲壯的風格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等民族藝術活動,給人一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豪氣,一種粗獷而令人奮發的審美情感。內蒙古民俗不僅向旅游者展示游牧民族社會發展的形態以及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水平,而且還可以使旅游者領略到未經現代文明過濾、雕飾的原生態的雄渾與質樸,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在旅游區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經營過程中,必須保證這種民俗的民族性特征,注重民俗的民族性與旅游區相結合。
按照內蒙古民俗資源存在形態及地域性、綜合性、永續性、文化性等特征,內蒙古民俗資源主要為:呼倫貝爾民俗資源、錫林郭勒民俗資源、鄂爾多斯民俗資源、科爾沁民俗資源、阿拉善民俗資源、烏蘭察布民俗資源、巴林民俗資源和烏拉特民俗資源等。而此類民俗資源的分布與旅游業的四個核心旅游圈和四條精品旅游線路有諸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進行民俗旅游資源區域劃分時,應將民俗資源的地域性與旅游區進行科學合理的結合,在保證民俗的地域性完整的同時,兼顧旅游區的完整性。也只有如此,方可實現民俗為旅游服務,旅游促進民俗的發展。
內蒙古旅游業“十一五”規劃強調,各地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通過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王牌旅游景區,形成各自的旅游品牌和特色。呼-包-鄂地區,以及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要以呼和浩特市為主中心,以包頭市為副中心,以成吉思汗陵園、響沙灣、周邊草原,以及豐富的宗教建筑為資源基礎。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要突出草原、森林、溫泉的自然生態和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的民族風情等資源優勢。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和通遼市要圍繞旅游資源特色和臨近京津冀都市圈的區位優勢,面向北京周末度假市場,建設環北京的旅游發展帶。西部的阿拉善盟、烏海市主要依托宗教寺廟、沙漠景觀、絲路遺跡、航天科普、賀蘭山和黑河胡楊林自然生態景觀,重點發展集沙漠探險旅游、宗教朝圣旅游、絲路訪古游以及生態、航天科普游。將成因上具有共同性、形態與特征上具有類似性、功能上具有通用性和發展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旅游資源,歸并在相同的旅游區內,使所劃分的同一區域內部的旅游資源相似性最大。
內蒙古旅游業要強化各個旅游區之間的區域協作和旅游資源整合,通過地區之間的協作和合理分工,促進旅游的協調發展。其中,4條精品旅游線路是實現旅游資源跨區域整合的主要框架,各地應按照四條精品旅游線路的規劃思路,按照旅游發展的客觀規律,有效地組織旅游產業要素,共同打造四條精品旅游線路,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東西部區域旅游業的協調發展。各旅游區域應開發適合并符合本區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資源,確保旅游區域間的民俗旅游產品的差異性。
內蒙古旅游業應發揮優勢資源特色,有重點地引導一部分地區、城市、旅游景區和企業較快地發展起來,以產生帶動、示范和輻射效應,實現旅游業的突破性發展。依托地區優勢旅游資源,構建4大旅游區協作網絡,形成各旅游區間差異化、特色化的旅游。本文結合4大旅游區構建設想,遵循民俗資源的分布、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律,探索性地對民俗旅游資源進行區域劃分,并界定各區域的民俗文化定位。
呼倫貝爾—興安民俗旅游資源區。包括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以及興安盟的部分地域。民俗旅游資源主要有:俄羅斯民俗、鄂溫克民俗、鄂倫春民俗、達斡爾民俗。民俗文化定位在蒙古族朝圣祭祀尋根問祖文化和狩獵文化方面。
錫林郭勒—赤峰旅游區。包括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南部。民俗旅游資源主要有:錫林郭勒民俗、科爾沁民俗資源。民俗文化定位在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紅山文化方面。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旅游區。包括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以及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民俗旅游資源主要有:鄂爾多斯民俗、烏蘭察布民俗、土默特民俗。民俗文化定位在圣地朝覲文化、蒙古族文化、黃河文化方面。
阿拉善—烏海旅游區。包括阿拉善盟和烏海市。民俗旅游資源主要有:阿拉善民俗資源。民俗文化定位在和碩特、土爾扈特蒙古族文化方面。
內蒙古的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內蒙古社會與經濟全面、快速的發展既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對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蒙古旅游業已經進入了提升產業素質,全面實現旅游產品轉型、產業升級、結構優化、體制創新的重要轉折時期。在這個重要機遇期,深入開展有關于民俗旅游方面的理論研究,是實現內蒙古旅游業轉型的重要內容之一。
[1]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邱扶東.民俗旅游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3]高峻.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Z].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