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嬌,曹益瑰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20世紀中葉以來,在全球化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產業園區發揮了積極的影響,產業園區的發展已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中堅力量[1].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長株潭地區產業園區應何去何從,面對自身發展空間和未來出路,如何適應新形勢,開創園區發展的新天地,都需要深刻思考.因此,本文以長株潭地區19個產業園區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發展現狀,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19個產業園區的經濟實力、競爭能力、發展潛力等進行了綜合評價,并試圖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從長株潭地區整個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看,結合指標體系設計原則,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系統的框架為經濟實力—競爭能力—發展潛力—環境效益.按照國內各產業園區的評價系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園區評價系統,將上述評價系統框架設為四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包含若干能夠反映長株潭地區產業園區綜合競爭能力的分析指標[2],如表1 所示.
(1)經濟實力.主要從經濟總量、經濟貢獻程度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從某一年長沙市產業園區的技工貿總收入(X1)、工業增加值(X2)、固定資產投資(X3)、企業利潤(X4)、上交稅金(X5)、從業人員(X6)等6個指標反映.
(2)競爭能力.主要由創新能力和開放程度和效益能力三部分組成,包括研究與開發人員(X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X8),當年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X9)、實際到位外資(X10)、出口總額(X11)、省外境內合作項目個數(X12)、勞動生產率(X13)、土地產出率(X14)等8個指標.
(3)發展潛力.主要由基礎設施投資額(X15)、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X16)2個指標反映.
(4)環境效益.主要由污染物排放達標企業占企業總數比重(X17)和執行環保“三同時”項目合格率(X18)2個指標反映.
按照上述指標體系,根據調查的湖南省2010年數據,錄入,附錄略.
鑒于實際情況,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通過觀察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提取了4個主成分,構成了一個反映長株潭地區19個產業園區綜合情況的新的指標體系,它們基本體現了原有18個指標所提供的信息,較全面地反映了產業園區的狀況.根據主成分因子得分矩陣表,得出主成分關于原始18個指標之間的線性函數,根據各個主成分所占權重求出得分.從綜合分值排名來看,各產業園區的排名基本合理,區位條件好的產業園區排名也較靠前,得分結果見表2.

表1 長株潭地區產業園區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表2 基于主成分分析產業園區各項指標得分及排名
運用軟件spss,利用分析模塊下的分類選項,采用組間聯接的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長株潭地區19個產業園區聚類樹形圖(圖1).

圖1 19個產業園區聚類樹形圖
由表2可知,長株潭地區產業園區的綜合實力有明顯差異.綜合實力最強的產業園區是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得分高達18.7,而綜合實力最弱的經濟開發區是湖南株洲建寧經濟開發區,綜合得分為-6.65,二者相差25.35,說明目前長株潭地區的產業園區增長水平并不一致,存在較大差異.
根據產業園區聚類樹形圖,并參考各產業園區的區位優勢、在全國及湖南的地位以及今后發展的趨勢,將這19個產業園區大致劃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包括3個產業園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二層次包括2個產業園區:湖南瀏陽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兩個層次的產業園區是長株潭地區產業園區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園區,集中分布于環長株潭城市群各市市區,交通便捷,區位優越,經濟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其固定資產投資充足,基礎設施投入大,科技投入較大,主要處在成長期的后期發展階段.園區基礎設施已較完善,管理較成熟,服務設施較完整,產業集聚、擴散與孵化功能基本形成,逐步設立了研發機構,其企業應該加強與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的聯系.
第三層次包括13個產業園區: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雨花工業園區、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長沙金霞經濟開發區、長沙天心工業園區、湖南株洲建寧經濟開發區、湖南湘潭雙馬工業園區、湖南湘鄉工業園區、湖南長沙暮云工業園區、湖南株洲淥口經濟開發區、湖南茶陵經濟開發區、湖南湘潭易俗河經濟開發區.這一層次的園區主要處于成長期的中期發展階段,主要沿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等交通干線分布.園區大多依托周邊地區豐富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部分園區設有國家級、省級產業發展基地.這一層次的園區內產業集群逐步形成,產業鏈不斷完善,但是大部分企業應該不斷加強其創新能力,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創新上,應該加大科研力度,注重深層次的技術創新和原發性的創新[3].
第四層次包括1個產業園區:湖南醴陵陶瓷產業園區.湖南醴陵陶瓷產業園區在陶瓷方面有著巨大的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基本形成了產業鏈,造就了一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和技術開發、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園區應該依靠產業和科技人才優勢,在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打造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4].
[1]陳益升.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中國的發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0,(6):1 -4.
[2]歷無畏,王振.中國開發區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張霞,魯德銀,蔡根女.基于產業集群的工業園區研究的理論綜述及其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4):171 -173.
[4]李夢玲,趙希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系統評價與分析[J].科研管理,1995,(1):49 -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