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待就是生產力”,一則甘肅省天水市接待辦公室的標語在網上熱傳,引發廣大網友的圍觀和熱議。許多網友調侃說,“此語道出了接待辦的心聲”。不少人批評,“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產力”已經成為一些公款吃喝堂而皇之的借口。接待本是一個中性詞,廣義的接待并非如公眾想象的那般都是公款吃喝,而是一個城市對待客人的態度。負責接待的,不僅是政府部門,城市每個人對客人都要有接待精神。讓客人產生好感的接待,確實是能產生出效益的——比如現在地方都熱衷于招商引資,商人來了后,政府通過接待讓商人對當地產生了好感,商人決定投資,這就創造了生產力。
那么,“接待就是生產力”這句實話,為什么會在網上招來罵聲一片?首先,與“接待”這個詞的污名化密切相關。在一次次接待丑聞和亂象后,提起接待,人們想起的都是酒店里見不得人的觥籌交錯,上萬元的餐費,茅臺五糧液,中華煙構成了接待腐化的基本內容。與此同時,一次次諸如“山西平遙一年公務接待花3000萬”、“某地煙草局一個月吃掉300多萬”之類的丑聞,讓公眾一看到接待這個詞,想起的全是腐敗。然后,與潛規則密切相關。在一個一切按制度和規則辦事的社會中,接待只是一個禮儀,而在中國的官場運行中,接待則扮演著潛規則潤滑劑的作用。很多資源的分配權,掌握在上級官員手中。這種情況下比拼的就不是“項目是否適合地方”,而是“哪個地方接待得更好”。如果接待讓領導滿意,讓考察組開顏,項目可能輕易批下,否則就可能處處是障礙。
最后,也與財政的不透明密切相關。“接待費”成為一個無底的黑洞,公眾根本看不到這個黑洞里每年要投多少錢,看不清每一筆接待費的賬目。無公開,不正當,接待費一筆糊涂賬之下“接待就是生產力”自然就容易讓公眾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