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彥軍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能源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戰略性命題。
本書通過對日本能源狀況的實證分析,認為日本國內能源雖極其匱乏,但能源短缺問題并未成為日本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瓶頸約束”,進而得出“日本能源的對外高依存度,并未給日本帶來長期、事實上的高風險”的結論。通過該結論糾正了“能源對外依存度高則風險度高”的絕對化認識,并以日本為實例,進一步論證了“一國能源稟賦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并不能直接等同”、“能源約束可以通過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解決”的觀點。
本書還提出并論證了日本能源政策的“鐘擺效應”。即,戰后日本為確保能源安全、應對不同階段的能源問題,其制定和實施的能源政策,總是在“國家管制”和“市場機制”間倚重選擇、左右擺動。該觀點的啟示性意義是:一國的能源體制及其政策不能墨守陳規,必須與時俱進,既不能持續停留在國家壟斷經營上,亦不能追求完全自由放任式的市場配置,因時因地尋求“國家權力”和“市場機制”間的平衡點甚為關鍵。
本書對日本把石油“危機”轉化為經濟發展“契機”、把能源“危機應急管理”融入到“國家常態管理”的制度安排進行了深入考察,闡明了日本構筑能源安全平臺的政策設計,詮釋了日本紓緩與釋放能源危機的具體手段。
作者認為日本規避和弱化能源“約束”的政策策略,既非日本一蹴而就的戰略構想,亦非本來就有的既定方針,更非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漸次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政策設計后的經驗總結。日本為確保所需能源的穩定供應和規避能源風險、改善環境,制定并實施了符合其國情的一系列能源政策,現已在能源開發、生產、流通、消費、儲備、國際合作以及能源危機管理等環節上形成了獨特的能源政策體系。

《戰后日本能源政策》
尹曉亮 著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