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亮
自1999年國家實施大學“擴招”政策以來,藝術類考試熱逐年升溫。據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1683所高校中的80%設置了藝術類專業①,其中一些具備一定招生規模的綜合性大學也效仿專業美術院校的學科設置,設立了中國畫專業,開展教學活動,并大力吸收專職教師,以圖擴大影響,吸引生源。十幾年來,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專業的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積極從專業美術院校和畫院引進人才并委以重任,其中不乏在中國畫方面頗有造詣的畫家和教師。目前,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教學實力逐漸增強,在師資、學生數量及教學成果等方面和專業美術院校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相較于專業美術院校以“培養美術家和一般美術干部”②為目的,以“主攻一個專業、在某一畫種方面有獨到的研究和創造、或在某一理論領域有獨特見解”③為宗旨的教學理念,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專業的定位和辦學方向尚不明確,亦未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近兩年,隨著藝考熱的降溫,報考純藝術專業的學生人數的減少,高校在藝術類專業上的擴張態勢正逐漸回歸理性。因此,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教學亟需在教學理念、思想和方向上作出調整,并在教學方法上作出實質性的改變。只有順應形勢發展,切實提高教學的品質,才能抓住教育體制改革的機遇,使中國畫專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關于中國畫專業的教學改革,不少業內人士及專業教師都發表過相關的論文并進行過教學實踐,然而從整體上看,則多以研究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改革為主,研究方向基本局限于專業美術教育圈子之內,或者范圍籠統,全無針對性。而涉及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學改革的研究文章如鳳毛麟角,很少看到。所以有關中國畫教學改革的研究和舉措,由于缺乏對非專業美術教育(師范美術教育)的關照,似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畫教學的現狀,同時說明我們對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學仍然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國畫教學科目在各綜合性大學的存在類型。根據調查,大致可分為四類:
1.存在于美術學專業下設的中國畫專業課程中。
2.存在于美術學專業下設的繪畫專業的中國畫方向課程中,或美術教育(師范)專業的中國畫方向課程中。
3.存在于美術學專業下設的繪畫專業或美術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中。
4.存在于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選修課程中。
若論中國畫教學活動能形成學科建制和教學規模,當屬第一和第二種類型,而符合這兩類條件的相關大學大都為多學科、重視科研、側重基礎科學和普通教學的綜合性大學,以及具備綜合性大學特質的師范類大學。下面我們就以具備這些特點的院校所設立的中國畫專業的情況來分析其教學現狀。
屆時,共享來自全球的1500余家展商和10萬+專業觀眾資源,總展示面積突破15萬平方米的展會集群,將為包括農業領域在內的,相關行業的企業、品牌以及從業者提供難能可貴的跨界交流機會,共同構筑起一個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拓展商機、異業合作的共享商貿平臺。
從教學現狀來看,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教育有如下特點:
其一,在課程設置上以素描——白描——臨摹——寫生——創作的套路展開。
其二,在評價標準上以“造型能力(寫實)”強弱與否來衡量。
其三,在教學重心方面,以掌握“中國畫實踐技能”、具備較強的“創作能力”為中心。
其四,美術理論和中國畫基本原理方面的課程所占比重不大。
其五,美術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很少,或基本沒有。
那么處于這種現狀之下的教學效果如何?和專業美院相比有何差距?首先,除少數學生外,綜合性大學培養出來的中國畫專業學生并未在造型能力(寫實)上表現出與專業美院學生相似的水準。其次,對中國畫專業技能的把握和創作能力的水平上,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專業學生明顯弱于專業美院學生。再次,對專業知識和美術理論的掌握,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專業學生與專業美院學生差別并不大。最后,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專業學生在教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上并不強于專業美院學生。通過以上比較,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育并未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也不顯優勢。
問題出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在于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教學理念與專業美院未能拉開距離。綜合性大學的美術教育在現階級段應屬于師范美術教育,或稱高師藝術教育,是以培養基礎藝術教育師資而進行的教育。專業美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則屬學院美術教育,或稱專業美術教育,是以培養藝術創作人才與應用人才而進行的教育。兩者因對象不同,關注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在教學要求上便能體現兩者的區別,師范類側重于“全面發展”而學院類側重于“一專多能”。雖然在當下兩種教育模式會有所重合、界限模糊,但大體上沒有根本的改變,故而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不可等同視之。例如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上,綜合大學如采取和專業美院相同的模式,則教學效果肯定無法與專業美院相比,反之亦然。
第二點,生源上兩者的差異。綜合性大學和專業美術院校在職能上的不同亦會影響到生源的流向。以當前的情況,造型能力(寫實)強,具備一定中國畫專業知識技能,同時又有志于做專業畫家的優質生源絕大部分會流向中國畫專業實力雄厚的專業美術院校。而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專業生源,除極少數外,相對而言大多數屬于造型能力平平,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不多或沒有,以考上大學為目的。這批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中國畫毫無了解,甚至沒接觸過毛筆,對學習中國畫缺乏熱情,同時由于高考階段接受的美術啟蒙教育與所學專業無法對接,嚴重妨礙了他們學習信心的建立。兩相對比,一個是“目的明確、主動積極”一個是“目標不明,被動消極”。如采取同一模式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效果肯定大相徑庭。
第三點,辦學條件和培養方式上的差異。專業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在規模上較大,教師數量多,往往涵蓋人物(工筆、寫意)、山水、花鳥(工筆、寫意)、書法篆刻各方面,并且在研究方向和專業優勢方面各有所長,所以多數專業美術院校都采取了分科式教學制或工作室教學制。這種學科建制針對性強,學生主攻一個專業,能保證其在某一畫種方面取得獨到研究和創作優勢,這也是為何專業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創作成果豐碩的直接原因。而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專業在規模和教師數量上,能與專業美院匹敵的很少,大部分學校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人數約在一到二個班之間徘徊,所以基本上是采取了“寬口徑”的培養方式,不分科教學。這樣只是在表面上保證了學生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但保證不了專業深度,最直接的就是在創作能力的“?!?、“精”、“尖”上與專業美院畢業生的差距明顯。
第四點,課程的結構設置和深度上的差異。專業美院中國畫分科教學遵循“一專多能”的原則,在分科后,一切課程都圍繞主體科目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來展開,銜接順暢,條理明晰。其中每一個教學項目都會有進階和強化的過程,從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最終為創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不分科教學,實行“寬口徑”原則,重在知識面擴寬的綜合性大學來說,由于單位時間和課時量的限制,相當一部分專業課程只能采取選修的形式,缺乏進階過程和深化過程,淺嘗輒止。這也是直接造成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學生專業技能不牢固的原因之一。
第五點,則是師資和教學方式上與專業美術院校過于趨同。專業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師基本來自于同等水平的其他專業美術院?;虮拘W援a,這是歷來如此的慣例。但以科研為主導,注重學術性和學科意識的綜合性大學里的中國畫專業,其教師來源基本上也來自美術專業院校。實際上,八大美院中國畫專業的碩士、博士畢業生,在最近幾年已成為普通高校藝術學院人才引進的首選,在專業技能和創作方面的優勢,恰恰是他們能夠走上講臺的重要砝碼。這類“畫家”型教師近年來已成為綜合性大學中國畫專業教師隊伍中的主力,他們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專業的實力、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水平,其中也有不少人具備相當的學術理論研究能力。然而作為一個群體來看,他們在教學上也帶來了專業美術院校以“畫家充任教師”④,以“個人經驗取代教學規則”⑤,以“技能作為標準”⑥,忽視“學術的開啟與支撐作用”⑦等等一系列弊病。在教學上一味向“專業”靠攏,只作示范或講些程式化的套路并摻雜個人的喜好,以個人經驗取代教學規則,或只重感悟而不從理性上分析,不作風格技巧的對比研究等失職行為比比皆是。學生學到的只是片面的、單一的知識點,而缺乏對中國畫藝術整體、系統的了解,從而使教學嚴重“技能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可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需求,而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法,則會讓他們更加困惑和無所適從,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最后一點,中國畫理論和美術教育課程的缺位。高校美術專業開設的美術理論課是以服務于藝術學科出發的。如果說,技法課重在提高造型語言的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的話,那么,理論課則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講究“學理”與“法式”的中國畫教學活動中,更應強調理論講解與技法訓練的配合。可是綜合性大學并不重視此類課程,僅有的幾門如《中國美術史》等史論課程往往就局限在羅列一些藝術家姓名、生平、幾件代表作品以及簡單的概念、原理之類的死知識的常規教法上,然后成為上課照本宣科、考試死記硬背、及格撈個學分了事的邊緣課程。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基本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對于旨在提高師范類學生教育能力的“美術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例如《教學法》),高校課程設置中要么根本沒有,要么流于形式,其教學方式基本上屬于常識性講座,既沒有和學生產生互動,也無實際檢驗的流程,因此,并未在實質上提高學生對美術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
以上六點,是筆者從事大學中國畫教學六年以來對教學中存在的種種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后的經驗總結。雖不能全面涵蓋當代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學暴露出來的弊端,但其中所論述的確是高校中國畫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無意否定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學的存在價值和取得的成果,因為它是中國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極。但作為綜合性高校體系中的一員,則必須以“具有教育學意義的有形體系來體現”⑧。綜合性大學中國畫教學才能夠具備“現代教學所應有的邏輯品質”⑨,成為“真正大學層面的中國畫教學”⑩。如果安于現狀,因循固有模式,或安于模仿專業美術院校的“專職畫家”式培養思路,我們的中國畫教學則只好跟在專業美院之后亦步亦趨,無法產生符合綜合性大學特點的中國畫教學體系。
注釋:
①《美術報》2005年3月5日熱點追蹤《2005年全國藝術類高考繼續升溫》
②《美術教育學》P105
③《美術教育學》P105
④《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6
⑤《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6
⑥《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6
⑦《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6
⑧《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1
⑨《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1
⑩《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P1
[1]《危機·應對——二十一世紀中國畫學院教育首屆論壇論文集》,邵大箴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2]《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陳振濂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3]《當代中國畫體格轉型》,曹玉林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4]《美術教育學》,鄧福星主編,程明太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5]《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學術表達》,顧平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