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電影是專門幫助有視聽障礙的殘障人能“聽”懂和“看”懂的電影,由蔣鴻源發起創建,三年多來已制作了50余部無障礙電影,受到普遍的歡迎和肯定,被國家出版總署列入十二五規劃。
為了了解無障礙電影是怎樣制作的以及現在的生產情況,筆者近日訪問了無障礙電影創始人蔣鴻源同志。
蔣鴻源說,所謂無障礙電影也就是在影片無對白的畫面上,加上對畫面、人物和情節等必要的旁白解說,讓視障者借助這些旁白解說,能“看”懂電影,同時,對影片中的旁白配上手語翻譯,(即在屏幕右下角小窗內手語者以手語進行翻譯,)讓聽力障礙者借助手語翻譯“聽”懂電影,對影片原有的部分,都不作任何破壞,這就是無障礙電影。制作時必須首先編寫無障礙旁白解說詞,再由人進行配音,并將配音錄制下來,再由手語翻譯者對影片對白進行手語翻譯,并拍攝下來,最后將旁白的錄音和手語翻譯一起與影片的畫面進行合成,印制DVD光盤。
蔣鴻源同志1963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幾十年來一直在上海電影集團從事電影宣傳、評論、編輯和電影策劃工作。1980年他視力下降,而他的工作是看片子,因此看片時要請人幫他對影片的畫面作提示性解說。2001年蔣鴻源退休,單位繼續留聘到現在。他先是參與影片制作、發行和上海數字電影院線等工作。2006年受市盲協之聘,編寫《上海盲人事業發展簡史》。在編寫期間,蔣鴻源采訪了幾百位與盲人事業相關人員,了解了這個弱勢群體缺乏豐富娛樂生活的狀況,因而促使他萌發了想為視障者排除障礙的想法,并開始策劃創制無障礙電影的計劃。
由于當時無法落實制作經費,計劃遲遲未能實施。2007年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領導決定采納蔣鴻源創制無障礙電影的設想,同時得到上影集團領導的大力支持,將上影出品的影視版權無償提供給無障礙電影制作。有了影片版權,還須資金方能運作,不久,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認為無障礙電影的制作是一項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公益事業,拔款七萬元作為制作無障礙電影的經費。
2009年初,由上海市殘聯、市圖書館和電影評論學會組成無障礙電影主辦單位,并在電影評論學會成立了上海無障礙電影志愿者工作室,負責全年制作無障礙電影節目。
為保證無障礙電影制作質量和擴大影響,第一部無障礙電影《高考1977》是請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專業演員配音。2009年4月23日在上海市圖書館舉行了第一部無障礙電影《高考1977》首映式,全市近四百名盲人出席,市殘聯等領導都到場觀看致詞祝賀,會后向每位與會者贈送了一盤無障礙影片的光碟。這次首映式在全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廣大視障者的熱烈歡迎。
無障礙電影制作成功,上海很多報紙、電臺和電視臺都作了多次報導,英文版的《上海日報》作過報導,美國CAN電視臺也轉播過上海電視臺的有關無障礙電影的報導。
由蔣鴻源負責的上海無障礙電影工作室,現有撰稿、導演、配音、錄音、手語、攝像、合成和美編二十余位志愿者。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制作場地,全靠有設備的單位無償提供。今年的無障礙電影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負責后期制作,配音、錄音、攝像和合成都在該廠進行。
關于制作經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母盤制作費,由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提供,另一部分是出版DVD的光碟經費,是請有愛心的企業資助。蔣鴻源把無障礙電影當事業來做的,每一部無障礙影片要印制非經營性的DVD光碟三千盤,其中,一部分由市殘聯分發到各區縣殘聯,另一部分由市圖書館發到各區縣圖書館,還有一部分由市殘聯送給兄弟省市的殘疾人聯合會,區縣殘聯又把光碟分送到街道殘聯,街道殘聯常組織視障人和聽障人集體觀看或送碟上門讓視聽患者觀看,盲校兒童也經常會看到新的無障礙電影。
訪問結束時,蔣鴻源笑言,做這工作很辛苦,但非常值得。三年多來制作的所有無障礙電影的版權,基本上都是上影集團擁版權的影片、電視劇,很希望有更多擁有影視版權的單位和制作人能將作品無償奉獻給無障礙電影。
最后,蔣鴻源告訴筆者,今年他自己拿出一點資金,運用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將制作十部“殘障者自己動手自娛自樂”無障礙電影,第一部片子是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已完成,第二部也是美國電影《返老還童》正在制作中,再就是他自編自導幾部反映殘疾人的小電影,片長不超過30分鐘。
附錄:部分無障礙電影目錄
《高考1977》《非誠勿擾》《集結號》《走出西柏坡》《李時珍》《廬山戀》《月亮灣的笑聲》《鄧小平1928》《天云山傳記》《黃河絕戀》《霓虹燈下的哨兵》《陳毅市長》、《汪洋中的一條小船》《魂斷藍橋》《簡愛》《虎口脫險》《葉問2》《東京審判》《佐羅》《畫皮》《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辛亥革命》《建黨偉業》《趙氏孤兒》《兒女情長》(電視劇)